国外的敦煌学研究——其他国家的敦煌学研究
作者:刘进宝


国外的敦煌学研究,以法国和日本最为活跃。此外,其他国家也有可称道之处,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俄罗斯
俄罗斯藏有较多的敦煌遗书,也有部分文物。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发表的敦煌学论著多属概述性质,如贾科诺娃的《敦煌的佛教古迹》、《敦煌所出中国绢织物》等。
苏联有计划地开展敦煌学研究,是从1957年建立敦煌研究组开始的。在苏联创建敦煌研究组的过程中,我国学者郑振铎、梁希彦、鲍正鹄等曾给予协助。这个设在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的敦煌研究组,最初的成员主要有孟列夫、斯皮林等人,后来人员逐渐增多,又加入了丘古耶夫斯基等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敦煌文献编目,于1963年和1967年出版了两卷《苏联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
该目录第一册由孟列夫(即缅希科夫)主编,沃罗比耶娃·捷霞托夫斯卡娅、古列维奇、孟列夫、斯皮林、史更良编撰。第二册由孟列夫主编,沃罗比耶娃·捷霞托夫斯卡娅、左义林、马尔蒂诺夫、孟列夫、斯米尔诺夫编撰。因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于1956~1968年名为亚洲民族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1963年和1967年出版的两册目录亦名为《苏联亚洲民族研究所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又根据目前的变化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简称《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
1963年敦煌研究组改称敦煌写本研究组,由孟列夫主持,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中国研究室领导。20世纪后半叶俄罗斯研究敦煌学的主要有两人,即孟列夫和丘古耶夫斯基。
孟列夫,1926年生于列宁格勒。195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中文科,1955年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76年以《双恩记》为答辩博士论文。1955~1962年为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副研究员,1962~1986年为研究员,1991年任教授。是中俄双方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俄方主编,2005年去世。①
从1957年开始,孟列夫就研究俄藏敦煌文献,并任列宁格勒分所敦煌研究小组组长,1968年后为远东文献研究班长。已发表论著150种左右,有关敦煌研究的重要论著除《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俄藏敦煌文献》外,还有《影印敦煌赞文附宣讲》、《维摩诘所说经讲经文》、《维摩碎金》、《十吉祥变文研究》、《妙法莲华经变文研究》等,详目请参阅孟列夫编《苏联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②
丘古耶夫斯基,1926年生于中国,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东方经济系,1954年回苏联。1955年后为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研究员。后又转入敦煌写本研究组。从1963年开始,专门致力于敦煌世俗文书的研究。2000年春因病去世。主要论著有《敦煌所出借贷文书》、《有关敦煌粟特人聚落的新史料》、《敦煌寺院经济文书》、《有关敦煌寺院经济中直接生产者特征的资料》、《敦煌寺院社邑》、《敦煌寺院的农奴》、《敦煌所出汉文法律文书》、《8~10世纪的敦煌》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汉文文书》的编辑出版。③
丘古耶夫斯基在多年研究敦煌世俗文书的基础上编著了《敦煌汉文文书》。其第一册经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批准,编入《东方文献》丛书,已于1983年由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包括图录、录文、译文、研究和附录等部分,共560页,其中图版101页。
《敦煌汉文文书》第一册共收文书73件,其中籍账文书21件,赋役与租佃关系文书15件,寺院文书18件,贷粮文书19件。原计划还要出版第二册及以后各册,但由于《俄藏敦煌文献》的影印出版和丘古耶夫斯基的去世,本计划取消了。第一册的汉译本由王克孝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
二、英国
英国的敦煌遗书收藏情况前已述及。斯坦因在中国西北考察后,即发表了《沙漠契丹废址记》、《西域考古图记》、《千佛洞》、《亚洲腹地考古记》、《在中亚的古道上》等著作,对其考察发现进行了介绍与研究。
早在1916年,霍恩宁就编辑出版了《新疆出土佛教文献丛残》一书,其中刊布了部分斯坦因收集的敦煌佛教文献。
英国对敦煌遗书的编目者主要是翟林奈。翟林奈即以前翻译的小翟理斯、翟理斯。他1875年出生于中国,1900年进入英国博物馆东方图书与写本部,负责管理中文图书。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文书入藏该馆后,翟林奈便开始从事汉文写本的编目、研究,并将其一生都献给了这一工作。
翟林奈的《敦煌六世纪》一书出版于1944年,其副题为《英国博物馆藏斯坦因收集的汉文写本简记》。该书对英国博物馆所藏斯坦因敦煌所获汉文写本的外观和内容作了介绍,是当时了解英藏敦煌文献的主要依据。翟林奈的主要贡献是编了《英国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该目录出版于1957年,它对S.6980号以前的敦煌文献分五类作了著录,即佛教文献、道教典籍、摩尼教经、世俗文书和印本。此书著录详细,既有编号、名称、卷数、品第、汉文题记并英译等,又有书法、纸色、质地、长度等,是了解英藏敦煌遗书的重要工具书。其与刘铭恕编《斯坦因劫经录》分别完成,各有特色,可相互参照。
1963年,格林斯泰德又出版了《英国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题名索引》一书,对翟林奈《目录》的每条题名按拉丁字母顺序重新排列,并指出《大藏经》、《道藏》出处和翟目编号,是使用翟目的一部工具书。
英国研究敦煌于阗文献的学者主要是贝利。贝利生于1899年,192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1936年起任剑桥大学教授,1944年起兼英国学术院院士。他的《于阗文献选刊》一书出版于1938年,该书刊布了斯坦因所获的三件于阗文写本,是英国研究敦煌于阗文的早期著作。《于阗语佛教文献集》出版于1951年(1981年又出版了修订本),该书收录了敦煌、和田出土的于阗文佛教文献35种。而贝利研究于阗文献的集大成著作是《于阗语文献集》,该书共7册,1945~198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作者所见全部于阗文献作了拉丁字母转写,有些还附有英文译注。是贝利毕生研究于阗语资料的集中体现,也是整理敦煌于阗语文献的集大成著作。从第一册到第七册,出版时间长达40年。
研究藏文文献的学者主要是托马斯。托马斯生于1867年,1903~1927年任印度事务部图书馆馆长。1927~1937年任牛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斯坦因所获敦煌藏文写本的整理与研究。他的三卷本著作《有关西域的藏文文献和文书》出版于1935~1955年,其中刊布了部分敦煌藏文文献,是英国研究敦煌藏文文献的早期著作。托马斯的另一著作《东北藏区的古代民间文学》译介了6篇英藏敦煌藏文文学作品,是研究吐蕃时代藏族文学与宗教的原始资料。
此外,托马斯还曾编写了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藏文文献目录草稿,并合撰有《敦煌发现的吐蕃历史文书》等。
在敦煌粟特文文献研究方面,麦肯吉的《粟特语<佛说善恶因果经>》一书,在法国高梯奥和伯希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本《佛说善恶因果经》做了新的转写和英文译注。而《英国图书馆所藏粟特语佛教文献》,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斯坦因敦煌所获文献中的六种主要的粟特语佛典重新予以刊布,同时还刊出了所有文献图版,是敦煌粟特语佛教文献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在敦煌艺术研究方面,首推魏礼所编《斯坦因敦煌所获绘画品目录》一书。该书由两部分组成,即英国博物馆藏品目录和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藏品目录,共著录500余件,是研究敦煌绢纸绘画的重要工具书。韦陀的《西域美术》一书,其副题即为《英国博物馆所藏斯坦因收集品》,它选印了现藏于英国博物馆和英国图书馆中斯坦因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绘画品、染织品及其他考古遗物的精品,是研究敦煌艺术的重要资料集。
翟林奈、魏礼之后,英国研究敦煌汉籍的代表人物是崔维泽。崔维泽又译为杜希德、特维切特,他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是英国学术院院士。其主攻方向是隋唐史,1963年出版的《唐代财政制度》一书,大量利用了敦煌写本和前人有关研究成果。同时发表了《敦煌发现唐水部式残卷》、《敦煌唐格残卷札记》等文。他还与费正清共同主编了多卷本《剑桥中国史》。
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的敦煌学研究一度沉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又开始复苏。除与中国学者合作编辑《英藏敦煌文献》外,还在英国图书馆设立了“国际敦煌学计划”,定期编印会报,赠送世界各国学者和有关研究机构,邀请各国学者赴英研究、编目、讲学。1997年还成功地举办了“20世纪初叶敦煌写本伪卷”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英国、中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丹麦、瑞士等国和台湾地区的学者。这次会议不仅其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推动英国的敦煌学研究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美国
美国收藏的敦煌遗书与文物不多,其研究工作也一般。
早在1926年,华尔纳就在纽约出版了《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④一书。该书记载了作者1923年秋至1924年春西行敦煌的游记,其中有在莫高窟剥取壁画和盗走菩萨塑像的经过。另外,华尔纳第二次来敦煌时,曾于1925年率考察团调查过安西万佛峡石窟(即榆林窟),回美国后,华尔纳便于1938年出版了《万佛峡:一个九世纪佛教壁画洞窟的研究》⑤。该书是第一部研究榆林窟的专著,同时还公布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1965年由台湾高雄佛教文化出版处出版的《敦煌韵文集》一书,其作者是美国的巴宙。该书所录多为《敦煌变文集》、《敦煌曲校录》等书未收的敦煌诗词及佛曲俚词。
由阎波尔斯基译著的《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一书1967年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除敦煌本《六祖坛经》的汉文原文校录、英文翻译及注释外,还有长篇导言,对慧能的生平及《六祖坛经》的产生及内容进行了概述。
太史文所著《十王经与中世纪中国佛教的炼狱观念之形成》一书,于1994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敦煌本《十王经》进行了英译,并探讨了《十王经》在中古中国宗教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美国的敦煌学研究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既没有专门研究机构,也没有专门的刊物等。其专门研究人员更少。现在主要研究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梅维恒教授。梅维恒生于1943年,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年起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敦煌变文研究,于1976年完成了《伍子胥变文》、《降魔变文》、《目连变文》、《张议潮变文》的译注,作为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发表。1983年又加以修订,以《敦煌俗文学》为书名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还曾到伦敦、巴黎、列宁格勒、北京等地阅读过敦煌卷子。于1988年出版了《唐代变文:佛教对产生中国通俗小说和戏剧的贡献》和《绘画、戏剧——中国绘画故事及其印度渊源》两本专著。1989年又出版了《唐五代变文对晚期中国文学的贡献》。
与以前相比,美国近年对敦煌学的研究相对升温,其标志是1995年10月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东亚佛教艺术中的天国图像”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美国首次举办的以佛教艺术为专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学者约200人,在美国学术界影响很大。会议的召开,表明美国人开始注重佛教艺术,尤其注重以敦煌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虽然会议的名称为“东亚佛教艺术中的天国图像”,但在会上宣读的16篇论文中有5篇是专门探讨敦煌壁画的。另有6篇论文或涉及敦煌,或与敦煌艺术有明显的比较性。
伴随着这次会议的召开,美国社会对敦煌艺术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或出版画册,或到敦煌参观考察。长此以往,必将会推动美国的敦煌学研究。
四、韩国
韩国的敦煌学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韩国学者李秀雄参加了在台湾召开的“敦煌学国际研讨会”后,就开始筹组韩国敦煌学会。1987年该会正式成立,由檀国大学教授车柱环任会长,李秀雄任秘书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教授金荣华任顾问。该会重视加强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与中国学者的合作,聘请中国学者参加该会,翻译出版了张锡厚的《敦煌文学》、刘进宝的《敦煌学述论》等书。韩国学者还多次参加了在世界各地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外,德国、印度、丹麦、挪威、瑞典、加拿大、匈牙利、比利时、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对敦煌学有所研究。如印度尼赫鲁大学谭中教授长期致力于敦煌文化的研究,已发表了一批论著;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藏有14轴共16件敦煌遗书,已由彼得森撰写了目录,阿斯木森出版了《于阗语普贤行愿赞研究》;匈牙利藏学家乌瑞专门研究敦煌藏文文书,著有《吐蕃王朝大事记中的一些年代问题》、《吐蕃统治结束以后河西和于阗诸国政府中藏文的应用》等,目前正在编辑《藏语历史文献集成》;捷克驻日本大使哈尼捷卡夫妇曾在1963年发表过《有关敦煌变文的若干问题》一文;挪威的柯诺夫著有《贤劫经塞语文本》一书;德国的赖歇尔特著有《英国博物馆所藏粟特语写本残卷》;比利时的瓦雷·普散编有《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目录》等。
① 柴剑虹:《悼念孟列夫先生》,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九卷,中华书局,2006;又见柴剑虹:《敦煌学与敦煌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府宪展:《纪念孟列夫》,载郝春文主编:《2006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李玉君:《孟列夫与汉学研究》,载《敦煌学辑刊》,2002(2)
② 《中华文史论丛》第5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③ 蒋维崧《丘古耶夫斯基与敦煌学研究》,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④ 姜洪源、魏洪举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⑤ 《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中译本附录。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