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钱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叶尔羌汗国铸造的钱币

作者:黄志刚



  叶尔羌汗国时期,叶尔羌城既是汗王的所驻之地,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贸易要冲,其商业甚为活跃。据当时路经其地的葡萄牙人鄂本笃的记载:“鸦儿看(即叶尔羌——引者注)为喀什噶尔国之都城,商贾如鲫,百货交汇,屹然为是方著名商场。”①这足见叶尔羌汗国的商业贸易之发达与兴盛,商品贸易的发达更需要货币这一媒介的流通,但以往对叶尔羌汗国的货币认识不清,乃是由于未能发现叶尔羌汗国的钱币实物,甚至怀疑叶尔羌汗国的货币是否在准噶尔汗国征服后被全部销毁,改铸为准噶尔的普尔钱而未能传世。②大约五十普尔为一腾格,即合白银一两。③然而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在新疆本地钱币收藏家及研究者的努力下,已基本上确认了叶尔羌汗国时期铸造的铜币,这也是唯一目前发现的叶尔羌汗国时期的钱币实物。④这种铜币依然属于伊斯兰钱币的文化体系,通过打压制成,直径一般约在15~20毫米,厚2~4毫米,重5.0~6.7克,材质为西域地区用的红铜,圆形无孔。⑤其与察合台汗国时期的钱币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⑥铜币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叶尔羌汗国时期的实物钱币;这种钱币打制得非常粗糙;铜币上的铭文源自阿拉伯字母体系的察合台文,正面为打制该钱币的汗王名字,背面注明打制地点为叶尔羌。且没有伊斯兰亲笔中常见二二颂词和纪年等;数量较少,形制亦不统一,明显带有印度北部一些土邦钱币的痕迹。
  铜币虽然是我们目前发现唯一的叶尔羌汗国实物钱币,但这也不能完全否认金币和银币的存在,以往引用鄂本笃出借给喀什噶尔王妹之“黄金六百锭”⑦的记载,最多只能说明当时在叶尔羌汗国内部流行过类似黄金质地的钱币。另外,当《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的作者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出征克什米尔地区,取得军事胜利后,与克什米尔所达成的和议条约就有“用赛德汗的尊名来诵读虎土白和铸造钱币”⑧的记载。等到他班师觐见赛德汗时,“把克失迷儿带来的珍宝放在汗的面前作为贡物,此外还有铸着他的名字的金币和银币,以及我从各地带回来的其他财物。”⑨根据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确定为同一事件,即在征服克什米尔后,大军凯旋而归,将铸有赛德汗名字的金币和银币作为贡品献给赛德汗。如此一来,在已发现的铜币之外,我们根据文献的记载,也可以推断当时叶尔羌汗国内部是铸有金币和银币这两种钱币的。
  ①张星烺编著,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52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3。
  ②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7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③张忠山:《中国丝绸之路货币》,88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④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7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⑤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7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⑥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74~7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⑦张星烺编著,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51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3。
  ⑧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来校注:《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2编,424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⑨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来校注:《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2编,427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丝绸之路货币研究/黄志刚主编.-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