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钱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东察合台汗国铸造的钱币

作者:黄志刚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吐鲁番地面的商人从中原贩来茶叶、大黄、麝香等物品,“转货各国,以取重利”①。鸦儿看(叶尔羌)城成为当时西域绿洲面向中亚、南亚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中心。当时来自喀布尔及印度莫卧儿帝国的骆驼商队,至此停止前行,交易完成后即返回本国;若要前往中国贸易,则“重组队伍”②。鸦儿看所产之碧玉,“携往契丹市之,其利倍增。最良之玉,贡献皇帝,所得回赏,辄百倍原价,故商人群趋之贩玉也。其稍劣而未为皇帝所选者,则市之人民,利厚无穷。虽路程万里,困倦不堪,所费极多,而出入相权,利仍百倍,故人趋之若鹜也。”③明永乐中期,原本没落衰败的和阗地方居民“渐行贾诸蕃,复致富庶”④。中亚商贸名城撒马尔罕的市场上,亦多有自和阗运来的“宝玉、玛瑙、珍珠以及各样珍贵首饰”;和阗所产之货,“其极名贵者,皆可求之于撒马尔罕市上”⑤。
  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们,为了适应汗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也制造和发行了钱币。据《拉失德史》记载,回历922年(1515~1516年),满速儿汗与其弟赛德汗在阿克苏与苦先(今库车)会晤时,赛德汗“表现得极为恭敬,同意在虎土白中朗诵其兄之名,并以其兄之名铸造钱币”⑥;1528年,当阿不都·拉失德奉父命出征蒙兀儿斯坦时,赛德汗为表示全力支持儿子前往,“把汗室的全部财产——包括部众、士卒、钱币、毡幕在内,各给拉失德三分之一”⑦。
  东察合台汗国的钱币亦不时有所发现。在北京一处废品收购站中,曾发现一枚镌刻有歪思汗名称及打造年份的银币。背面右下方为打制年份,左下方是印戳符号,并带有一些点、星纹饰,铭文是:坚强有力的苏丹歪思汗;正面铭文是:除了安拉,别无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即十六字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⑧歪思汗为统一的东察合台汗国最后一任汗王,1428~1429年间歪思汗去世后,东察合台汗国分裂。歪思汗在位期间,曾多次遣使入贡于明朝。北京所发现的歪思汗银币,应即是当时歪思汗所遣入京使团或商队所遗之物。
  察合台汗国的每位汗王几乎都打制了货币,又由于汗王频繁更替,所以打制的货币也各不相同,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伊斯兰文化的货币体系。早在东察合台汗国正式建立之前,怯伯汗就仿照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实施了一场货币改革,首次以汗的名义统一铸造银币,形制也趋向了统一,并开始打印统治者的王名,也有打制地点和时间。⑨这种货币改革还是影响到了后来汗国的货币状况。明朝的陈诚在出使西域,到达哈烈时,将其所见到的货币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载:
  城市人家,少见炊爨,饮食买于店铺,故城市肆夜不闭门,终夕烧灯燃烛交易。通用银钱,大者重一钱六分,名曰等哥,次者每钱重八分,名曰抵纳,又其次者,每钱重四分,名曰假即眉,此三等钱,从人自造,造完於国主处输税,用印为记,交易通用,无印记者不使。假即眉之下,止造铜钱,名曰蒲立,或六或九当一假即眉,惟於其地使用,不得通行。⑩
  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西察合台地区(河中地区)当时城市贸易中用于交易的是银钱,分为“等哥”、“抵纳”、“假即眉”三种,并规定了相应的重量,还得加盖印记方能通用,这可以说是受怯伯货币改革的影响,但是“此三等钱,从人自造”,似乎说明了钱币的铸造权并未实现统一。其次,就是在银钱之下还有名为“蒲立”的铜钱,其与银钱假即眉的兑换比率为“或六或九当一假即眉”,且只能流通于制造地,其他地区不能使用和流通。由察合台汗国分裂后的东部地区也应该与此情形类似,我们也可以从已发现的歪思汗银币来窥探当时流行于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银币情况。所发现的歪思汗银币,直径25~28毫米,重近5克。正面铭文为“除了安拉别无它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背面铭文则为“强有力的速檀”(11)。不难看出,这种银币带有典型的伊斯兰文化色彩。另据今人发现和研究,流通于察合台汗国时期的货币还有金币,其形制和铭文字体都与银币非常相似。(12)
  总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东察合台汗国自身的货币体系有金、银、铜三种钱币,其中银币流通最为广泛,且货币体系完整。
  ①〔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81,《进哈密事宜疏》,1805页。
  ②张星烺编著,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523页,北京,中华书,2003。
  ③张星烺编著,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524~525页,北京,中华书,2003。
  ④《明史》,卷332,《西域四》。
  ⑤〔土耳其〕奥玛·李查著,杨兆均译:《克拉维约东使记》,15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⑥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来校注:《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1编,356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⑦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来校注:《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1编,367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⑧蒋其祥:《北京出土新疆钱币考书辨》,载《新疆金融》,1988(增刊)。文中对钱币年代未有定论。田卫疆先生认为钱币中之回历“8X7”年或应是817年(1414~1415年)。参见田卫疆:《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211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⑨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6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⑩〔明〕陈诚:《西域番国志》,67页。
  (11)张忠山:《中国丝绸之路货币》,88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12)《新疆钱币》图册编辑委员会:《新疆钱币》,34页,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1;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1。

丝绸之路货币研究/黄志刚主编.-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