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六、唐宋对外之交流
作者:李志夫
(一)文化交流之著述
唐代王玄策撰《中天竺国行记》十卷今佚,又有《王玄策传》今亦不存。《法苑珠林》卷100:“依玄奘法师行传、王玄策传,及西域道里住土所宜……敕令文学士等总集详撰,勒成60卷,号为‘西国志’,图画40卷,合成100卷”;今亦不存。该志“系唐朝麟德三年(665)奉敕百官所撰”。但冯承钧氏以为:“玄策是显庆二年(657)出发,五年(660)10月1日动身归国,次春始到长安,途中不能撰述”;故推定成书必在麟德三年之前、龙朔元年(661)之后,即在661-665之间撰成。(第338页)程士章有《西域道里计》三卷,韦弘机有《西征记》,高宗显庆三年(658)敕撰《唐西域图志》六十卷;又开元中,安西都护盖嘉惠编《西域记》等;此外,《唐僧传》卷二<彦惊传>内与裴矩同奉敕续修之《天竺记》。于《唐书》<艺文志>有五种:贾耽之《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及《皇华四达记》;戴斗之《诸蕃记》;达奚通之《海南诸蕃行记》;高少逸之《四夷贡供录》,以上各书今散佚。(第235页)
(二)唐宋时代中西之海舶
中国海船当始于战国时吴之谋齐,及三国时吴之谋魏。《晋书》卷四,<王浚传>:“晋帝谋伐吴,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其上皆得马往来。”《太平御览》卷七:“义熙起居注,记卢循作八槽舰,起楼四层,高十余丈。”《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记杨素作“五牙舰”,起楼五层,高百余尺。(第241页)
《南齐书·祖冲之传》:“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此时已用简单的推进器。又《册府元龟》卷908:“唐王皐为洪州观察使,多巧思,尝为战舰挟二轮合蹈之,朔风破浪,其疾如挂帆席”;即是使用双齿轮。南宋时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贾秋壑府东船,船栅上无人撑驾,但用车轮,脚踏而行,其速如风”。(第243页)然至宋时,中国船则大于大食船舶;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至卷三,均有如是之记载。其卷六:“大食国更越西海,至木兰皮国。一舟容千人,其舟有机杼市井”。而大食人拔都达(Ibn Batuta)记:“去中国者,多乘中国船,大者三帆至十二帆,载水手千人,其中六百为篙师,四百为兵勇;船上有私人及公共房厅,以居商人”。可见除旅客而外,仅水手即至千人,连行商客人应多至两千人以上。(王乐著《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Vol4,第25-26页注)(第245-246页)
(三)唐宋时代对外侨之管理
1.外侨居住之限制:汉魏间,西北大城市即有外人杂居;其后,沿海亦然。南宋时岳珂撰《桯史》:“番禺有海獠杂居,其最豪者蒲姓……定居城中。”(第278页)
早在北宋末,即在通商口岸附郭划定地段,名曰僧坊,专为外侨居住地,广州亦有番人冢。《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禁网疎阔,夷人隋商翱翔城市。”虽为夷划有海滨住地,但可到城市在华人本地来往经商。
2.外侨犯罪之惩处:《唐律疏议》卷六曰:“诸化外人,同处自相犯者,各依(其)本俗法;异(族)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萍洲可谈》卷二记:“广州蕃坊置蕃长一人……巾袍笏如华人”。即蕃长由皇帝诏命,以后之蕃长由前任推荐,与中国官吏同样待遇。外侨之子弟教育,在南宋初期蔡绦撰《铁围山丛谈》卷二:“大观、政和间(1107-1117),天下大治,四夷向风,广州、泉南请建番学”。(第281-283页)
3.蕃汉通婚:魏晋南北朝司空见惯已为常事,但唐则禁止蕃娶汉女,若娶为妾亦不得带回蕃地。《唐会要》卷100:“贞观二年(628)6月16日敕:诸蕃人所娶汉妇女为妾者,不得将(其)还蕃”。(第283页)大历十四年(779),绦曰:“诏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先是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或衣华服,诱取妻妾,故禁之”。也有有条件地准外侨娶宗室女:“朝廷方悟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须一代有官,乃得取宗(室)女。”(第284页)
(四)唐代往返使节年表
1.王玄策等使印事迹年表
贞观十五年(641),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摩伽陀。
贞观十七年(643)3月,李义表为正使,玄策为副使,十二月抵摩伽陀国。贞观十九年(645)正月27日,建铭于耆阇崛山,2月11日立碑于摩诃菩提。
贞观二十年(646),似在此年回国。
贞观二十一年(647),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摩伽陀拒之,玄策借邻兵擒其王。贞观二十二年(648)5月,献俘阙下。显庆二年(657),命玄策献袈裟到印度。显庆四年(659),至婆栗阇国。显庆五年(660)10月1日,归国。据“行记”残文,有“三度至彼”、“三回往彼”、“前后三度”之语,可证奉使仅有三次。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照传>,谓玄策重诣西天,追玄照入京,故勒维在1912年通报“迦腻色伽与王玄策”一文中,乃假定玄策于龙朔三年(663)曾第四次赴印。
2.唐代印度来华使节年表
贞观十六年(642),乌荼王遣使献龙脑香。
贞观二十年(646),那揭罗国遣使贡方物。章求拔遣使入朝。
咸亨三年(672),南天竺国献方物。
天授二年(691),五天竺王并来朝献。《册府元龟》
系其事于次年,并多龟兹国王。
景龙四年(710),南天竺遣使来朝,同年又贡方物。(《旧唐书》后者作景云元年,实即一年)。
先天二年(713),南天竺遣使朝贡。
开元二年(714),西天竺遣使贡方物。
开元三年(715),天竺国使来献方物。
开元五年(717),中天竺遣使来朝献方物。
开元八年(720),南天竺献五色能言鹦鹉,其王请以战象及兵马讨大食及吐蕃等。玄宗应其请,名其军为怀德军,又赐寺额曰归化。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国王,遣使来朝。
开元十三年(725),中天竺遣使来朝。
开元十八年(730),中天竺遣使朝贡。
开元十九年(731),中天竺国王遣其臣大德僧勃达信来朝,且献方物。
开元二十九年(741),中天竺王子李承恩来朝,授游击将军。天宝中(742-755),累遣使来。
乾元元年(758),乾陁罗国王使大首领中郎将踏匐勒特车鼻施远千并授将军,并放还蕃。
(附)贞观十七年(643),李义表出使天竺,亦至泥婆罗(今作尼泊尔,《大唐西域记》卷七作尼波罗,明史卷331作尼八剌)。
贞观二十一年(647),泥婆罗遣使入献波棱酢菜。
永徽年间(650-655),泥婆罗王尸利那莲陀罗遣使入贡。
3.唐代波斯来华使节年表
贞观二十一年(647),王伊嗣俟遣使朝贡。(册府卷966)
永徽五年(654)5月,波斯王为大食所杀,子来求援,却之。(册府卷995)
龙朔元年(661),王卑路斯遣使朝贡。(册府卷966)
乾封二年(667)10月,献方物。(册府卷970)
咸亨二年(671)5月,吐火罗、波斯、康国、罽宾国遣使来朝,贡其方物。(同上)
咸亨四年(673),卑路斯自来入朝。(册府卷999)
咸亨五年(674)12月,卑路斯来朝。(同上)(按: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其12月已为公元675年)
永淳元年(682)5月,大食、波斯各遣使献方物。(册府卷970)
神龙二年(706)3月、7月,遣使来朝贡献。(同上)
开元七年(719)正月,遣使贡石;二月,遣使献方物;7月,遣使朝贡。(册府卷971)
开元十年(722)3月,国王勃善活遣使献表,乞授一员汉官,许之。(册府卷999)10月,遣使献狮子。(册府卷971)。
开元十三年(725)7月,首领穆沙诺来朝,授折冲留宿卫。(册府卷975)
开元十五年(727)2月,罗和异国大城主郎将波斯阿拔来朝,赐帛百疋。放还蕃。因遣阿拔赍诏书慰于佛誓国王。(同上)
开元十八年(730)正月,王子继忽婆来朝,献香药、犀牛等。国王遣使来朝贺正。(册府卷971)11月,首领穆沙诺来朝,献方物,授折冲留宿卫。(册府卷975)
开元二十年(732)9月,国王遣首领潘那密与大德僧及烈朝贡。(同上及卷971)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子继忽沙来朝。(册府卷971)
天宝四年(745)3月,遣使献方物。(同上)
天宝六年(747)4月,遣使献玛瑙床;五月,国王遣使献豹四。(同上)
天宝九年(750)4月,献大毛绣舞、延长毛绣舞、延舞、真珠。(同上)
乾元二年(759)8月,进物使李摩日夜等来朝。(同上)
宝应元年(762)6月、9月,遣使朝贡。(册府卷972)
宝应元年(762)9月,遣使献真珠、琥珀等。(同上)
4.唐代大食来华使节年表
永徽六年(655)6月,大石国、盐莫念并遣使朝贡。(册府卷970,下同,《旧唐书》卷四同,作大食)
永隆二年(681)5月,大食、吐火罗各遣使献马及方物
永淳元年(682)5月,遣使献方物。
长安三年(703)3月,遣使献良马。(并见《旧唐书》)
景云二年(711)12月(公元已712年),大食(林邑、师子国)遣使献方物。(并见《旧唐书》)
开元四年(716)7月,大食国黑密牟尼苏利漫遣使上表,献金线织袍、宝装玉、洒地瓶各一。(册府卷971,下同;又卷974)
开元七年(719)6月,大食(吐火罗、康国、南天竺)遣使朝贡。
开元十二年(724)3月,遣使献马及龙脑香。
开元十三年(725)正月,遣将苏黎等十三人并来贺正旦,献方物。
开元十四年(726)3月,遣使苏黎满献方物,拜果毅,赐绯袍带。(《新唐书》卷221下)
开元十六年(728)3月,首领提卑多等八人来朝,并授郎将,放还蕃。(册府卷975)
开元十七年(729)9月,遣使来朝,且献方物。(册府卷971)
开元二十一年(733)12月(公元已在734年),国王遣首领摩思览达干等来朝。(同上)
开元二十九年(741)12月(公元已在742年),首领和萨来朝,授左金吾卫将军,赐紫袍金钿带,放还蕃。(册府卷975)
天宝三年(744)7月,遣使献马及宝。(册府卷971,下同)
天宝四年(745)5月,大食、合么国遣使来朝贡。
天宝六年(747)5月,国王遣使献豹六。
天宝十一年(752)12月(公元已在753年),黑衣大食(即阿拔斯Abbass朝)谢多诃蜜遣使来朝。
天宝十二年(753)3月,黑衣大食遣使献方物;四月,遣使来朝;十二月遣使献马三十匹。
天宝十三年(754)4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天宝十四年(755)7月,黑衣遣使贡献。
天宝十五年(756)7月,黑衣大食遣大酋望二十五人来朝。
肃宗至德初(756),大食国遣使来贡。
乾元元年(758)5月,壬申,朔,回(回)纥使多乙亥阿波八十人,黑衣大食酋长闹文等六人,并朝见,至合门,争长。通事舍人乃分左右从东西门并入。文涉施黑衣大食使来朝见。12月,黑衣跋陁国使伏谢多还蕃,宴赐有差。(册府卷976)。
上元元年(760)12月(公元已在761年),宴白衣使婆谒使等十八人于延英殿会。(册府卷971)。(白衣大食即乌梅雅Umaija朝,灭已久,使臣或系冒名或其遗臣)。
宝应元年(762)5月、12月(763),黑衣大食遣使朝贡。(册府卷972,下同)
大历四年(769)正月,黑衣大食遣使朝贡。
大历七年(772)12月(公元772年12月29日至773年1月27日),大食遣使朝贡。
大历九年(774)7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贞元七年(791)正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贞元十四年(798)9月,以黑衣大食使含嵯、乌鸡、莎比三人并为中郎将,放还蕃。(册府卷976)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