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8.北凉沮渠氏时期的敦煌儒学与佛教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沮渠蒙逊攻破敦煌城后,怨恨当地人民的拒守不服,大肆屠城残杀百姓,这是敦煌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幕,经此毁灭性残害,敦煌人口锐减。
433年四月,沮渠蒙逊死,其子原敦煌太守沮渠牧犍继位,改元永和。沮渠牧犍的才能远远不如他的父亲,又荒于政事,当政不久就引起了境内官民的不满。
此时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攻入姑臧,牧犍投降,沮渠无讳等向西投靠敦煌太守沮渠唐儿,敦煌又变成了北凉在河西走廊的最后一个据点。440年沮渠无讳率兵反攻魏军,夺回了酒泉,但在反攻张掖时却遭失败,后又缺粮,只得投降北魏。不久,沮渠唐儿率万人叛魏,虽被无讳发兵平息,但仍然影响了北魏统治者对沮渠氏的信任。441年沮渠无讳只得率军又向西撤回敦煌,北魏遣将追击,迫使无讳于次年率领北凉遗民万余家弃敦煌而再向西逃,投靠已在鄯善站稳脚跟的沮渠安周,以后在西域又有所发展,直到460年才被柔然彻底消灭。但是他们此次携民西奔却使敦煌人户再减,所余人口已不及前凉、前秦时的1/10,社会经济更趋衰落。
沮渠氏统领的北凉占据敦煌20年,没有造成经济繁荣的局面,但在此期间敦煌儒学与佛教的发展却十分引人注目。
北凉是十六国时期据有敦煌的最后一个割据王朝,前此的几个王国,特别是前凉和西凉已为敦煌文化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北凉时已造就了如刘昞、索敞、索袭、索紞、索绥、张穆、张斌、张湛、宋繇、宋纤、氾腾、阚骃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成为河西儒学的领袖。可以说,在河西地区的文人学士中,敦煌学者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也最大。河西地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重大影响的文人多出自敦煌。当时敦煌学者的许多著作都传出了走廊,其水平并不亚于中原北方甚至东晋南朝的著述,正是他们为保存中原学术,和日后魏周乃至隋唐文化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敦煌学者中最负盛名的是刘昞,刘昞号玄处先生,是西晋名儒郭瑀的弟子,自己又有学生数百,著有《敦煌实录》、《略记》、《凉书》、《方言》等书。刘昞在西凉时已闻名遐迩,进入北凉后统治者仍然对他比较重视。
北凉时期,敦煌的佛教有了新的发展。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黎民不安,贫穷百姓不得不于无奈中寄情神佛。而政权更迭的反复无常也使统治者惶惶不安,需要乞求冥冥中的神灵保护其政权长久,特别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更需要以“戎神”为精神支柱。因而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许多小王国都视佛教为护国法宝,定为国教,加以倡导,僧人也被尊为国师,具有很高地位,甚至可以参与朝政。
北凉沮渠氏侫佛尤甚,在他们的提倡下,本已具有相当基础的敦煌佛教更加炽盛。这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北凉时在敦煌译经的僧人中有一位著名的大翻译家昙无谶。他本是中印度人,后由罽宾经龟兹、鄯善来到了敦煌,在此停留数年,熟悉了汉语。昙无谶共译佛经11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36卷《大般涅槃经》。这部经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对当时佛教的广泛流布非常有利,因而刚刚译出就被大量抄录复制,有力推动了敦煌与河西佛教的蓬勃发展。北凉佛教又重禅业,盛行静坐参禅,现已在敦煌地区发现的3座北凉时期的小型石塔就是供当时僧人苦修观像用的。至于与禅业相关的莫高窟的开凿自然更受到了僧俗信徒们的特别重视,终凉之世修造不已。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