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7.北凉的短期过渡与西凉李氏时期的敦煌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后凉统治末期的397年,张掖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因伯父被吕光杀害怒而反叛,他推举后凉的建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改元神玺,建立了北凉,占据了河西走廊的西段。当时的晋昌太守王德、敦煌太守孟敏先后投靠了段业,段业除继续留用孟敏,并授他沙州刺史的虚衔外,还于398年任命敦煌望族李暠为效谷县令。
  李暠据说是西汉将军李广的后代,从李广始李家定居河西,世代为官,在当地声望很高。李暠本人也很有才干,擅长理政用人,深得吏民爱戴,敦煌太守孟敏故世以后,敦煌地区的豪族大姓立即推举他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而段业派来接替孟敏职位的新太守却被驱逐回去了。段业无奈,只得重新任用李暠,使他得以在敦煌名正言顺地积蓄力量。
  此时北凉内部段业和沮渠蒙逊的矛盾已经尖锐起来。沮渠蒙逊的先祖曾任匈奴左沮渠,后世便以官为姓。拥段业立国后,沮渠蒙逊被任命为张掖太守,后又封为临池侯,他工于心计,擅长弄权,终于设计杀掉了段业,于401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年号为永安,北凉转为沮渠氏所有。
  在北凉最高统治层忙于争斗的过程中,河西地区一片混乱,李暠的羽翼却丰满起来,敦煌世族公推他为护羌校尉、领秦凉二州牧、凉公,于400年正式脱离北凉,改元庚子,建制于敦煌,史称西凉。有史以来,敦煌第一次成为一个国都。
  李暠是在敦煌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建国的,所以对当地士人特别重视,西凉政权的大小官职基本都为他们所把持。敦煌又是西凉政权的发源地和建国初期的国都,在地方建设上也很受重视。仅举敦煌城及其辅助设施的建设为例,西凉在敦煌城南门外修筑了靖恭堂、谦德堂、嘉纳堂,并仿照中原的“明堂”,于其内图赞人物,在城外还修补了敦煌旧塞、土河,又在南边的子(紫)亭山上筑城,以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这些措施为敦煌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极大改善了敦煌的城市建设。
  西凉立国之初仅领有玉门以西地区,以敦煌为国都完全可以实施有效统治。但庚子二年(401年)以后,因北凉大乱,原属北凉的酒泉、凉宁二郡投降了李暠,西凉的国土向东扩展到了张掖弱水附近,国都的位置就显得太靠西了,难于管理东部领地和继续向东发展。405年,李暠决定迁都酒泉,任宋繇为敦煌护军,与其子敦煌太守李让一同镇守敦煌,继续保卫、经理这一地区。但就在这次迁都时,李暠将前秦时从江汉、中州移入,和后凉时自武威、张掖以东西奔而来的大部分移民又东迁到了新都所在的酒泉,这次强行迁徙的移民超过了23000户,对敦煌的影响不小。
  西凉可以真正统辖的区域最大时北起西海郡,南达祁连山,东迄酒泉郡,西抵高昌郡,只相当于今天甘肃省的酒泉、玉门、安西、敦煌数县市及新疆东部的一小块,狭长如带,又与沙碛相连,除敦煌地区以外,百姓稀少,土地瘠薄,自然条件确实不是很好。当时在西凉附近并存的却是两个强国:北凉雄踞于河西中部,南凉称霸于走廊东南,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严重威胁着西凉。在这种形势下西凉政权能够存在20年,并在西北各割据政权中拥有较大影响,始终保持先进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执国的李氏是汉人,颇具号召力,另一方面也与李暠所采取的一系列正确措施有关。
  首先,李暠十分重视汉族人民尊奉晋室的心理,于建初元年(405年)先后两次派人赴建康,向东晋朝廷奉表称臣,从而赢得了河西及周边汉人的支持。
  在处理与附近邻国的关系上,李暠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交好南凉,对强大的北凉则仿效前凉张氏应付强邻的办法,和战相济,为境内的发展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内政方面,李暠也能施行积极有效的措施,重用贤才,曾按照汉魏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察举制。大量的清官良吏保障了李暠治国方略的贯彻,西凉的各级官员都能注意发展辖区内的农业生产,鼓励百姓耕植,使后凉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局面很快得以改观。
  李暠出身于文化水平很高的汉人家庭,这样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当政后非常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早在立国之初,他就积极在敦煌创办学校,这是敦煌地区兴办官学的最早记录,对整个敦煌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暠还极其尊重儒士,为他们招徒授学、著书立说创造条件,造就了许多著名学者。
  在李暠统治的近20年中,西凉,特别是敦煌地区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深受周边国家敬重。
  建初十三年李暠去世,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子孙要为政宽简,重视敦煌。李歆继位之初尚能恪守父训,将敦煌西凉的繁荣又延续了一段时间,在与北凉的战争中还曾取胜。但是不久李歆就骄傲起来,不听劝诫,大建宫室,使国力匮乏,又盲目地要与北凉争斗,终于在嘉兴四年(420年)中计败北,自己也送了性命。
  李歆败亡后,其弟酒泉太守李翻弃城西逃,到了其父起家的地方敦煌,敦煌便成了西凉政权的最后一个据点。但沮渠蒙逊很快就把握住了酒泉的局面,并进而发兵西攻敦煌。李翻与其弟敦煌太守李恂(洵)等只得撤出敦煌,逃往北山,北凉遂派索元绪出任敦煌太守。索元绪到任后暴戾专杀,大失民心,敦煌民众十分怀念西凉李氏,望族大姓书信札密招李恂。李恂乃于九月率数十骑人马返回敦煌,逼走索元绪,自立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不久沮渠蒙逊又派军将攻打敦煌,李恂闭门不战,西凉李暠时建筑的敦煌城垣十分坚固,北凉士兵只能望城兴叹。到421年二月,沮渠蒙逊不得不亲自统率两万兵丁前来攻城,令兵士从三面筑堤堵水灌城。此时西凉的武卫将军张弘、敦煌长史宋承义等打开城门投降北凉,李恂战败自杀,李歆子重耳南奔刘宋,李翻子李宝被押送到姑臧,西凉最终灭亡。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