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9.北朝统辖时期的敦煌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北凉灭西凉时,曾将俘获的李暠孙李宝押送到了姑臧,但不久李宝就寻机逃回晋昌,并再西奔伊吾,在那里长住下来,以后前去投奔他的西凉遗族有2000多家。当北凉沮渠无讳撤出敦煌后,李宝就率领着这批人迁回了故土,着手重建敦煌。李宝一面安集百姓,修缮城府,一面派弟弟怀达赴平城入朝北魏,请求内附。太武帝拓跋焘遂拜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又任怀达为散骑常侍、敦煌太守,让他们留居敦煌,直到444年北魏才将李宝召往平城,将敦煌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
北魏接管敦煌后,很快就在这里设立了军镇,统领酒泉军、张掖军、晋昌戍、乐涫戍等,管辖范围似乎已及西汉时的酒泉郡,因而历史上以敦煌为名的州郡、军镇等行政区划中,要数北魏时敦煌镇的辖地最大。这次设镇对敦煌的影响很大,势力范围的增大尚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将河西走廊西端的政治中心又从酒泉移回了敦煌。
北魏重视敦煌的原因在于它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北魏平定建都张掖的北凉,标志着中国北方的统一。这个新兴王朝又将敦煌视为经营西域、向西进取的据点,以后成周公万度归两度经由这里西破鄯善、焉耆、龟兹,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打通了断绝多年的丝绸之路,敦煌的政治地位更加突出,自405年西凉李暠迁都酒泉后,敦煌无力制御西域的形势至此有了极大改观。
但是当时在北魏的西北地区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游牧民族势力柔然,他们不断向西域、河西扩张。太武帝(423~452年在位)统治晚期,北魏在西部地区强于柔然的优势已经动摇,文成帝(452~466年在位)初遂调任熟悉柔然事务,并以骁烈闻名的尉眷镇守敦煌。献文帝(466~471年在位)时柔然更加强盛,控制了敦煌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北魏在西域的兵力渐被柔然消灭,敦煌也多次受柔然骚扰。如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柔然发3万骑兵包围了敦煌,接替尉眷任敦煌镇将的尉多侯率镇兵英勇奋战,才将柔然骑兵击退。不久柔然军队又来偷袭,尉多侯只得再次苦战。至延兴三年、四年时,柔然仍旧不断围困敦煌,虽都被镇将尉多侯、乐洛生打败,但北魏朝廷属官中已有人提出了放弃敦煌,退守凉州的主张。赞同的人非常多,仅韩秀等人反对,指出如果放弃敦煌,北魏王朝的统治将受到威胁。孝文帝支持他们的意见,并采取实际措施,加强敦煌镇的守备,设置都大将,将敦煌镇升级,敦煌终得保全。最早见于文献的敦煌镇都大将是文成帝婿,长乐王秦州刺史穆亮,他在任期间政尚宽简,振恤贫乏,很受百姓的爱戴,对加强敦煌实力起了很大作用。
在北魏向敦煌派驻镇都大将的同时,5世纪80年代,柔然的劲敌高车逐渐强大了起来,与北魏呼应,夹击柔然,柔然衰微,进入6世纪以后,敦煌终于安定了下来。
孝明帝孝昌年间(525~527年),北魏罢敦煌镇置瓜州,敦煌变成了瓜州属郡,仅领有敦煌、平康、东乡、效谷、龙勒(正光年间更名为寿昌)、阳关等6县(一说还应当加上鸣沙,共7县),面积大为缩小,仅及今敦煌一市之地。待至北魏末西魏初时,效谷、寿昌两县又改立为郡,敦煌至多只辖有5县,相当于今敦煌市区及其附近地区,范围更小了。
大约与取消军镇同时或稍后,北魏在敦煌的统治开始不稳,只得改派大员前来镇守,这样明元帝的四世孙元荣便从洛阳而来,出任瓜州刺史。在他的治理下,敦煌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
北魏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六镇起义,派往镇压各地起义的高欢、宇文泰两大军事集团也发生分裂,造成东、西魏和以后北齐、北周政权的分立。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次年被控制长安的宇文泰酖杀,宇文泰另立文帝,史称西魏,敦煌转为西魏所有。
西魏初期,东阳王元荣以宗室王身份留任瓜州刺史,继续掌领敦煌。纷乱多变的政治局面令元荣更加佞佛,在敦煌地区大兴佛事,施写了几百部佛经,并掀起了继北凉之后莫高窟第二个建窟热潮。
宇文泰死后,557年其子字文觉(北周孝闵帝)“受禅”,废魏自立,建立北周,敦煌又转辖于北周。
北周对敦煌地区的建置又做了两次变动。先是废阳关县,复效谷、寿昌2郡为县,并入敦煌郡。后又于建德二年(573年)将敦煌、鸣沙、平康、效谷、东乡、龙勒(原寿昌郡)合并为鸣沙县,使北周后期的敦煌郡仅辖有鸣沙一县,辖境基本与北魏中后期的敦煌郡相当,仅及于今敦煌市地。
敦煌是宇文王朝的西部重镇。约在并立鸣沙县之前,北周便派建平公于义出任瓜州刺史,于义虔诚信佛,也是莫高窟兴建史上的重要人物,现在研究者们推测莫高窟第428窟就是他开凿的。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宇文邕曾在全国范围内灭佛,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法难之一,瓜州大乘寺的几座塔也毁于这一事件中。但因偏居西隅和地方执政者信佛等原因,敦煌的佛窟兴建活动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莫高窟和西千佛洞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精美壁画、塑像的北周洞窟。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