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3 从希腊、罗马到中国
作者:吴芳思








在中国人向罗马进发之前,欧洲人在公元前334至公元前323年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首先将势力渗透到了丝绸之路的西端。亚历山大从其家乡马其顿一直向东挺进,建立了南到埃及、东越波斯、从撒马尔罕经索格底亚那(粟特)和巴克特里亚南下直达印度北部的大帝国。“从直布罗陀直达旁遮普的单一帝国”有效地覆盖了丝绸之路西端的大片土地。亚历山大以雅典白银为标准建立了一套货币制度,随着相对开放的贸易往来和希腊混合语的使用,货币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帝国内的交流。
古巴克特里亚紧邻索格底亚那,位于阿姆河的另一侧,几乎被高高的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它们的山峰和山口常年被冰雪覆盖)环绕。西北方的开阔地是中亚沙漠的一部分,阿姆河穿越其中。阿姆河和巴克特里亚的其他河流一样,水流都来自冰雪融水。虽然沙漠地区十分干旱,但在春天还是会遭受洪水的袭击。塔什库尔干周围的地区草木茂盛,土地肥沃,这里有果园、坚果树和葡萄园,塔什库尔干本身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大市场。干旱的沙漠、肥沃的平原、亚热带的谷地和冰雪覆盖的山脉使得历史学家柯蒂斯 (Curtius,1至2世纪初)不禁写道:“巴克特里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1
巴克特里亚在6世纪中叶臣服于波斯人的统治,著名的贝希斯顿石刻碑文就纪念了巴克特里亚人和粟特人对大流士国王的支持。19世纪初,英属印度政府的亨利·罗林森(Henry Rawlinson)被此碑文强烈地吸引,因为它是破译古波斯语的必不可少的资料。
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9年在贝速斯(谋杀大流士三世者)统治的地区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了巴克特里亚。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人所建立的国家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似乎轻而易举地把巴克特里亚收入囊中。虽然他没费多大力气就征服了巴克特里亚,但粟特人的起义却难以压制,直到公元前328年至前327年的冬天他才占了上风。2在公元前327年初,亚历山大娶了罗珊——一位粟特贵族的女儿,然后将兵锋转向了印度和(今天的)巴基斯坦,尽管这时他的马其顿士兵对在沙漠地区作战所遭遇的灾难十分不满。
亚历山大对巴基斯坦的征服跟他的任何一场战役一样充满血腥,现代史学家十分热衷于研究这段历史。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6年对巴基斯坦的统治者鲍鲁斯发起了进攻。巴基斯坦被喜马拉雅山麓、切纳布河和杰赫勒姆河环绕,被称为“大城之邦”。虽然它仅有1.5万平方公里,且人口稀少,但在亚历山大的进攻中,他的军队在对付鲍鲁斯的大象骑兵时仍然采用了极其恶毒的方法(在印度之战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在18英尺长的长矛头上,安装着镰刀状的刀,用来最大限度地伤害大象腿,还把目标瞄准牵象者和大象的眼睛;与此同时,另一支军队从后面发起攻击。极度恐慌的大象“就像逆水的战船,再也不向前冲锋了,只是发出刺耳的尖叫”,它们把自己的军队踩在了脚下。鲍鲁斯被活捉,带至亚历山大面前,亚历山大通过翻译接见了他。印度圣贤丹迪默斯把这次会面称为“像洁净的水流过泥淖”。鲍鲁斯要求享受国王的待遇(亚历山大要求他把话再澄清一遍),他最终被再次任命为自己土地上的统治者,但是处于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3
亚历山大非常热衷于了解自己广阔领土的地理和物产,他对在鲍鲁斯领土的界河切纳布河岸上的莲花也很感兴趣。“他和他的部下在埃及期间(原文如此)对这种植物很熟悉。埃及的莲花可能是由第一批阿契美尼德人传入的,像之前的埃及豆一样,希腊人通过希罗多德也了解了这种植物。”4借助于希罗多德的描述,并且在横渡印度河时看到过鳄鱼,因此很明显,当亚历山大站在切纳布河边时,曾有一瞬间他认为他或许已发现了尼罗河上游。亚历山大远征的结果是产生了很多混乱的传说,他孩提时的伙伴涅库斯就记录了亚历山大的活动,其中就有关于亚历山大在旁遮普不仅看到了虎皮,还看到了传说中的蚂蚁皮的描写。涅库斯写道,那是一种会挖金子的蚂蚁的皮,这种蚂蚁“比狐狸还大,具有令人吃惊的改变速度的能力”。马其顿人已经从希罗多德那里了解了这种有用的动物,还想亲眼目睹其实体。当地的旁遮普商人“用一批被称为体形极大、像豹子皮一样有斑点的蚂蚁皮”满足了他们的愿望。马其顿人觉得,“蚂蚁皮的实物证明了蚂蚁会挖金矿的说法的真实性,这种蚂蚁被认为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它一点都不比印度虎那样让人匪夷所思和难以置信。”5
这个帝国并不比它的缔造者寿命长,而且,什么人能控制如此辽阔的疆域?这非常令人怀疑。但亚历山大对后世的影响,在白沙瓦谷地的造型奇特的犍陀罗雕塑上仍有迹可寻。尽管这种雕塑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很明显,但19世纪晚期的学者们对此也造成了一系列可能的影响,如词语“Romano-Buddhist”(罗马裔佛教徒——因罗马时代亚历山大港、塔德木尔和印度之间重要的海上贸易而形成),“Graeco-Iranian”(希腊风格的伊朗,强调帕提亚雕塑的贡献),以“Graeco-Bactrian”一词的形成达到顶峰,意思就是说:“在古巴克特里亚及其周围地区,亚历山大死后,希腊语言文化或希腊风格的伊朗艺术发展起来,它们经历了希腊政权的灭亡,并在贵霜人的统治之下变化、发展,贵霜人还把希腊字母用于他们自己的语言。”6
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之后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佛教就传入了犍陀罗地区,这是印度统治者阿育王(前272—前232)支持的传教运动促成的,阿育王本人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犍陀罗艺术是在贵霜人统治的早期繁荣起来的。在公元1至3世纪统治犍陀罗的贵霜人很可能就是被匈奴从中国甘肃地区7驱逐的大月氏。贵霜帝国把撒马尔罕、布哈拉和费尔干纳全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其边界直达丝路城市喀什噶尔、莎车和和田。从中亚到印度、连接印度和丝绸之路以及地中海的主干道就通过犍陀罗。犍陀罗或许是在贵霜王丘就却在位时被贵霜人占领的,丘就却铸造了印有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前27—14)头像的硬币。最著名的贵霜统治者是迦腻色迦王,他生活在公元78至144年,他的一尊真人大小的塑像被保存了下来。塑像穿着长及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外面罩着打褶的上衣,手握两柄巨大的宝剑,插在装饰过的剑鞘中。①不幸的是,他的头像不见了,可是他有一双硕大的脚。虽然他的帝国向南一直延伸到瓦拉纳西,但他很清楚,他属于中亚血统,并寻求保持同喀什噶尔和更远的丝绸之路中心城市的贸易的繁荣,同时也向罗马皇帝图拉真派去了使节。8
迦腻色迦王是一位伟大的佛教供养人,他修建了一座高塔。中国取经僧人玄奘在公元630年见到过这座塔,他当时记录着它有十三层高,塔顶上铺盖着闪闪发光的镀金铜圆板。9第一尊巨大的犍陀罗佛塑像就是在迦腻色迦王的统治期间制作完成的。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在从阿富汗喀布尔以东沿白沙瓦谷地向东进入旁遮普和塔克西拉的广大地区,雕像被陆续完成。犍陀罗雕像刻画的是佛祖的生活场景、群佛和菩萨以及单个佛的形象。这些雕像用石头刻成,也有一些灰墁塑像被保存下来,特别是在阿富汗。还有用金、铜和块滑石制作的圣物箱以及在迦腻色迦王的命令之下铸造的印有站立佛像的金币。
佛塔的塔身及其寺院装饰着浮雕石板。佛塔原本是神殿,是墓地,用来掩埋佛本人和佛教信徒的遗体或令人尊敬的佛之遗物如化缘用的钵盂等。圆塔的塔身全部镶嵌着浮雕石板,精心雕刻的石门是塔基部分。犍陀罗雕塑造型包括成群的佛像和菩萨,或坐或站,身后刻有光环,穿着精美的长袍,褶皱流畅;也包括佛祖生活的场景,其中就有佛祖成佛前的经历。因为历史上的佛祖与其在东印度的遗址相联系,他同犍陀罗的联系是通过他前生的游历和事件而产生的,所有的事件都被中国求法僧人如法显(400)等详细地做了记录。
浮雕石板所刻画的图案讲述了佛祖在前生是如何为了施舍而牺牲了他的吉祥物白象、妻子和孩子,用他自己的身体喂饥饿的老虎,献出他自身的肉为一只鸽子赎罪的。与印度北方马图拉市学校中当代佛祖的形象(这里的佛祖形象强壮有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早期的宗教偶像如男性神或夜叉)相比,犍陀罗的佛祖雕像穿着一种可以在罗马帝国的雕像中看到的长袍,还有呈站立姿态的元老院议员之类的人物陪伴左右,而且也伴随着具有希腊风格的罗马艺术形象,如藤卷植物、拿着花环的小天使、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鱼的海神和半人半马的怪物等。很多犍陀罗浮雕板和雕像从19世纪起被从英属印度来到犍陀罗的考古学家和收藏者从其原址上剥离了下来。
普林尼在《博物志》(Natural History)(1世纪)中详尽描写了“赛里丝人(the Seres)”,虽然他们居住的位置仍不清楚。“在离开里海和塞西亚河之后,因为海岸线转而向东,我们的路线也转向东海。在离开塞西亚河后到达的第一处海岸因为积雪而无人居住,邻近地区居住着原始部落,没有农耕,这就是吃人的斯基泰人的国家。其周围都是荒无人迹的沙漠,生长着大量野生动物,潜伏着准备攻击与它们一样野蛮的人。然后我们来到了更多的斯基泰人中间,也来到了更多野生动物出没的沙漠中,直到到达一座叫做泰比斯的山,它靠海的一边是悬崖峭壁。走过了将近一半的朝向东北方的海岸线,我们才发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我们首先遇到的居民被叫做‘赛里丝人’,他们以从树林中的树叶上采集类似羊毛的丝状物而闻名。他们把带有这种白色物质的树叶放在水中浸泡后,再将其从树叶上梳理下来,这样我们的妇女就可以解开丝线,然后再进行纺织,所以许多的劳动力被雇用。而且他们的产品跨越了如此遥远的地区,使得罗马少女能够在公共场合炫耀她们透明的服饰。赛里丝人虽然性格温和,然而却与野生动物一样,躲避成群的生人,并且等待生意主动找上门来。”10
文中的“我们来到”和“我们的路线”说明这是个人经历,很清楚,这并不是该文的主旨。充斥着找水喝的野生动物和吃人的人的沙漠可能是指中亚西北部,因为希腊人和罗马人把高加索叫做“斯基泰”。对赛里丝的描写非常有趣,因为,虽然后来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经商是一种低贱的职业,但在汉朝初期,皇帝还是大力提倡同西方进行贸易的,在公元前2世纪他就第一次派遣使节到达了费尔干纳。汉朝皇帝之一汉灵帝(168—189在位)是如此着迷于做生意,以至于他“几次在西宫同嫔妃们玩做买卖游戏。他让嫔妃们扮演‘客舍’的女主人,而他自己则模仿游行商人,停留在每一家‘客舍’中享受‘女主人’的招待。”11
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公元前64年出生)对地理方面的描写采取了另一种态度,关于“地理人文景观”则着墨甚少。12在他之后,托勒密(2世纪)据说是从一个叫做亚历山大的人和一个叫做“马伊斯,也叫蒂蒂安尼斯”的大马士革人那里获得了关于“赛里卡”(Serica)和“支那”②的知识,前者在公元1世纪进行了旅行,而后者则熟悉陆路贸易路线。13对托勒密来说,赛里卡没有吃人的人和野兽,只有很多城镇和河流。他描绘的中世纪地图流传至今,其信息量极其丰富,之后的许多新发现得益于此。在他的文章中,他提到了赛里卡,“(赛里卡的)西部边陲与伊穆斯(Imaus)山外侧的斯基泰国接壤……北面是一片不为人知的广袤之地,一直延伸到极北地区”,南面与“越过恒河的印度的另一部分”接壤,这种描写似乎是把丝绸之国赛里卡定位于中亚,而且关于“赛里卡北部”这块“食人族放牧羊群的土地”并非不准确。他所提到的支那跟赛里卡毗邻,东部终于“未知之地”,它似乎很不精确地位于赛里卡以南,“越过恒河的印度部分”的正西。它的主要城镇是Acatharia、 Aspithra、Coccoranagara、Sarata和Thyne等大都市,最后是仅仅能够辨认的一些词,如“Thyne”或“Thin”(还有Sinae),据认为是从Qin(秦)衍生而来。“秦”即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帝国,秦始皇因其在西安市郊建造的巨大陵墓和同时埋入地下的真人大小的兵马俑而闻名于世。
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将罗马和东罗马帝国均称之为“大秦”,也许他们认为,在丝绸之路的另一端有一个并行的政权存在。关于“大秦”是否确指罗马的问题已经激烈争论了几个世纪。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它确实指的是罗马,而且18、19世纪的学者如德经(DeTuignes)、布雷特施奈德(Bretschneider)和艾约瑟(Edkins)也赞成这一观点。但20世纪初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因为像伯希和、斯坦因、劳佛和马斯佩罗等学者试图对古时令人混淆的大量文献作出更加科学的解释,并且下结论说,“大秦”仅指东罗马。唐纳德·莱斯利和K.J.H.加迪纳在最近做的一次研究中得出结论说,“大秦”确实包括罗马本身和东罗马。14他们(“两人都很谨慎、精明”)引用了19世纪的学者亨利·玉尔(Henry Yule)上校关于“中国人对罗马的印象”的一段话:“现在我们也应该发现,中国人自己持有的关于罗马帝国及其居民的观点与记载赛里丝的古籍中所显示的中国人的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巨大的对象处在他们的视野之内是不会有错的,然而那些附加给它的细节常常是不真实的,仅仅是其东方国界之外的一些偶发事件而已。”
《山海经》(关于山和海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神话地理学,其中有几部分是在汉朝(前206—220,在此期间中国第一位官方探险家进入中亚)之前编辑而成的,书中有很多栖息在“西域”和更远的地方的凶残怪物的插图,其中有很多奇怪的野兽和人被收录进后来的大百科全书中,而且在像希罗多德一样的西方学者的作品和后来中世纪关于东方“令人惊奇的事物”的作品中常常发现类似的神兽。很明显,东方人和西方人都认为,在人们所知的世界之外的地方生活着残暴的怪物,但不可思议的是,东方和西方的神话怪物在形状和习性上却惊人地相似。
其中就有一种跳蚤人树,长满了会说话的脑袋。这种树出现在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说故事中,在中国的一本大百科全书中也有其插图和说明,关于此图的说明是:“山中有树,枝上长着人头形花。当被问话时,这些头不说话,只是笑。如果它们笑的次数太多,就会掉到地上。”在希罗多德的著作和中国神话中都有长着一只眼睛的人(生活在斯基泰或印度),在印度还有长耳人。15
第一个到达罗马的中国人可能是甘英。公元97年,甘英受西域都护班超的派遣,从塔里木盆地经帕提亚西行。范晔(398—455)在其所著的《后汉书》(后汉的历史,25—220)中说:“在第九年(97)班超派遣副将甘英到达西海而还。前人从未到达过这里,《山海经》也没有提到过这个地方。他对当地各个国家的风俗和地理都做了记录。”16
虽然甘英不可能真的到达过罗马,但他似乎是向西走得最远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或许,他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口头传说,详细描写了大秦的情况,确定它在这个海的西面。“它的领土面积有几千平方里(中国的1里,约为1英里的三分之一)。它有四百多个筑有城墙的城市,几十个小国家臣服于它。城市的外墙都用石头建造,他们也建立了驿站。”这就突出说明了与中国并行的另一个政权的存在及其令人印象深刻、一直穿越沙漠的邮政驿站制度。“有松树和柏树……他们的风俗是这样的: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大量的养蚕用的桑树;他们都剃头,穿绣花的衣服;他们的国王乘坐小马车,上面支着白色的篷盖,在国王出入时,侍从们会敲鼓,手执各种旗帜。国王居住的城市外围周长有一百多里,这座城中有五座宫殿,它们相互之间相隔十里。在这些宫殿中的房子里,柱子是用水晶玻璃做成的,跟房间里的器皿一样。”关于玻璃的描写非常有趣。因为据悉,玻璃在中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主要是做成小珠子和珠宝一类的物品,进口的玻璃器皿价格则很昂贵。
罗马人实行了一定的民主制度,“国王并不是终身制的,而一个人被选为国王则是因为他能堪当重任……这个国家的人身材高大,五官端正,长相类似中国人,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被叫做‘大秦’的原因……当地大量生产金、银制品和稀有珠宝,包括能够在夜间发光的夜明珠;惟妙惟肖的犀牛角工艺品、珊瑚、琥珀、不透明玻璃、朱砂……他们用金线绣花织成……各色挂毯、缎子,做成金线绣花的衣服和‘用火洗的衣服’(石棉)”。甘英还描绘了一幅使人迷惑不解的大秦生产丝绸品的画面:“他们有一种精美的衣服,有人说这是用海羊毛做的,但实际上它是用野蚕茧的丝制成的。他们把各种香料掺在一起,然后加工做成药用的安息香。各种各样奇异的、稀有的外来物品都来自这个国家。”17
“罗马是一个大帝国,它有自己的属国,生产奇异的东西。”这种思想在当时不仅仅是对罗马政权的一种称颂,也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中国是一个类似的政权实体,同样生产稀有而有价值的物品,它处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
如莱斯利(Leslie)和加迪纳(Gardiner)所说:二者相似之处并不仅限于此。罗马和中国的史料中都提到了位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矮人国,而且就像普林尼描写的“赛里丝人默不作声地摆出他们的商品”那样,中国史料也提到了西方国家如狮子国——印度的一个邻国:“当初没有人居住,只有魔鬼、阴魂和龙,邻国的商人来跟他们进行交易。当买卖进行的时候,魔鬼和鬼魂并不现出人形,而是摆出他们的商品,上面贴着价格标签。然后商人根据价格把它买下、带走。”在更远的地方,“在西海,那里有一些市场,在那里,买卖双方都看不见对方,价格就摆在货物的旁边,这种市场被叫做‘鬼市’。”18
①保存在喀赛特博物馆的这尊塑像很可能于1998年被塔利班政权摧毁。——原注
②原文Sinae,拉丁文Sina的复数形式,英文China即源自于该词。——译注
中西丝路文化史/吴芳思 著.-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