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七 清代海上丝路的衰落 2 中日贸易的发展
作者:杜瑜
自康熙二十三年开禁以后,长期被禁锢的中日民间贸易得到了解脱,此后驶往日本的商船逐年增加,1685年有85艘,比上年24艘增加了2倍多。1686年有102艘,1687年为137艘,1688年增到193艘,这年赴日商人达9128人次。这些船只不单是从中国各港开出的,还有转贩东南亚地区货物到日本的中国商船。当时日本称荷兰人的船为红毛船,把中国船不管从哪来的统称为唐船。然而根据各船出发的港口,分为口船和奥船。口船是指从中国南部各港口开来的船。奥船是指从东南亚地区开来的船,后来对两广开来的船又称为中奥船。口船中又有南京船和福州船之分,南京船指江苏各港开出的船,船底长而平,是内河船出海的;而福州船就不同了。不过它们都有本帆和弥帆(即竹席编成的),不管逆风、斜风都可自由航行,所以不必再候季风来日本了。一般来说,口船小而奥船大,大船可载一百二三十万斤,一般载五六十万斤,或二三十万斤,小船仅载十万斤左右。
当时中国去日本这么多商船,把各地所出土特产运往日本,受到日本人民普遍欢迎。而从日本运回采的主要是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当时中国国内对铜的需求量很大,所以铜的进口占有突出地位。据统计,从1648年到1708年,60年间日本出口黄金约240万两,白银达37万贯。而铜从1662年到1708年,46年中从日本输出1.1亿余斤,其中1684~1697年的14年中向中国输出的铜就达5970万斤,其后不断增加。日本感到长此下去,其金银铜将会枯竭。于是1685年便提出限额贸易,规定对清船限贸易银额为6000贯。所以这时期的中日贸易又称之为“限额贸易”。随后又对进港船数加以限制,1688年作出规定,每年清朝商船只准来70艘进行贸易,并按季节和出发地点作了具体规定。
这样对中日双方都不利,又几经周折,发现“近年唐人与日本人均巧于走私”,虽表面上限制了贸易额和准许贸易的船数,如不严格取缔走私贸易,仍难以防止日本金银铜的大量外流。为此,日本方面于1715年颁布“正德新令”,规定赴日商船必须持信牌入港,每年限额30艘船,交易额为6000贯,加上代替物,不得超过9000贯,向唐船输出铜量不超过300万斤,铜不够则以他物代替。信牌,也称“割符”,是仿照元代市舶法中的公验制而拟订的。并制定条规,作了种种规定:如必须严格按限额进行交易,凡载来货物大大超过或少于限定银额,一律不再发给信牌,该船人员永远不准往来;规定往来船舶,必须取道五岛以南之海路航行,如进港时不按规定航路驶来,如无故停泊港内,稽延时日,或取道规定以外航路行驶时,均不准交易,不再发给信牌,该船人员永远不准往来。由于日本产铜逐渐减少,加上我国滇铜产量渐增,对日本铜的需求减缓,以后去日商船逐年减少,如1732年有29艘,1736年为25艘,1739年仅20艘,1742年减至12艘。中日间的贸易交往就此日趋衰落。
当时清朝去日商船,无论口船、奥船,大都由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起航,直驶日本长崎,即使被风漂到萨摩、五岛、平户、对马等地,也得雇用拖船拖入长崎。因为当时德川幕府实行“锁国令”,日本船只一律不许出海,所以这时期不见日本船舶来华。而长崎得到幕府特许,被指定为与中国贸易的唯一对外港口。港内特地建造了唐人坊,除了供中国商人住宿外,还设有仓库、哨所、店面、土神祠、关帝庙、观音堂等。长崎为当时中日贸易中心,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起有重要作用。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