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万里长城止嘉峪

作者:赵丽洁,陈淮






  疏勒河古名籍端水,是河西走廊第二大内陆河。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脑,源头及上游河道穿越大雪山——托来南山间峡谷后流过昌马盆地。地处上游的昌马盆地因河而“得天独厚”,农牧业生机盎然。疏勒河出昌马峡至玉门镇、布隆吉一带为中游,这里连同下游的安西、敦煌和赤金——花海诸绿洲的农业完全仰赖疏勒河的灌溉而得以为继。
  疏勒河古河道历史上曾直达罗布泊。其下游流域是汉、明长城的西极,敦煌、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等一系列千年来在西部占重要经济、军事、文化意义的遗迹无不与疏勒河生息相关……
  僻道走昌马
  离开嘉峪关,沿312国道西行约十多公里,天空中刮着在初夏季节河西走廊司空见惯的沙尘,又下了一点小雨,四周是荒无人烟的戈壁,路上车辆很少。
  出了玉门市,按带的地图上的线路往青草湾行进,路边竟然见到数群骆驼——要知道,这里是祁连山地,却居然已荒芜到只能放骆驼的地步了。
  路开始往南折向祁连山里,并开始上坡,坡顶是一个峡谷口,叫旱峡。可知这里历来较干旱荒凉。顺峡谷继续往祁连山里深入,里面有个旱峡煤矿。回想起这一路见到的几辆农民拉煤的拖拉机,原来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旱峡山口我按地图的提示往北折去红柳峡。从旱峡山到红柳峡这的十多公里是从一片山地间的盆地自南往北横穿过去的。盆地的地表全是戈壁与沙地。路也就是砂石铺的,南北两边都是祁连山峰峦,北部的山较低并且山峰顶部及阳坡也无积雪;南边的祁连山主脉上有几座高峰。红柳峡南端山口附近的地貌很有特色:丹霞与青色土山相间,十分壮观。山腰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洞窟,洞内墙壁上有些残褪的彩绘,一个较大一点的洞里用草泥砌有用来喂养牲畜的槽,地上有许多畜粪,可见这些洞窟弃置已有年月了,洞的窟顶上有许多过往的人们留下的“到此一游”之类涂鸦……
  从进入这片盆地我就发现路边有许多被涂了红、蓝色的石头,三五块堆积在一起,再加上孤身一人驾车从这条荒无人烟的戈壁穿过,很有一种怪异与神秘感。后来才知道连同路上的一些电线,那都是石油物探队作业的遗留物。
  我继续前行,在距昌马乡政府约10公里的昌马河下游有一道长约十多公里的峡谷,这就是昌马峡。峡的上游端有一座水库大坝。昌马往玉门镇的公路就在那峡谷里伴着昌马河延伸。峡谷里同此前在昌马水文站一带所见的地貌类似,也全是由卵石堆积成的山岩。山岩的结构似乎很虚松,一片赤荒,灰白的色调很乏味。
  玉门镇
  每条河流都会特别富泽一方,就河西走廊的几条内陆河而言,黑河有张掖绿洲,石羊河有武威绿洲。那么,疏勒河就特别富泽了玉门镇一带。
  312国道边的玉门镇,我在1995年夏曾路过,当时感觉除了公路边的小饭馆、招待所外没什么城镇建筑。而现在竟然是一座小城市的规模了,这可能与疏勒河流域的治理开发及整个西部开发的局势有关吧。
  玉门镇一带周边的农村也有许多从甘肃中部十多年来迁来的移民,这些移民和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各地商贩、民工在本地广开商铺。移民及外来人口所带来的新的理念与当地传统生活习俗的融合,使得玉门镇显得生机勃勃。
  在玉门镇汽车站近旁,一个由当地村社集资兴建的餐饮夜市,正在举行开业庆典——每晚由乡村秦剧团来唱戏,这座用轻型建材搭建的棚架下的夜市里,四周是房屋饭馆,中央全是小摊档,社戏的喧闹和小摊档排放的烟雾,更是渲染了闹哄哄的气氛。
  而据街头传闻,现处于祁连山里的玉门市也要搬迁至此,为合理地开发治理疏勒河而成立的疏勒河流域管理局也设在玉门镇。夜晚,住在玉门镇一家宾馆里,标准间每铺30元,一位刚从敦煌过来的新疆政府官员感慨地说:敦煌的二、三星级宾馆条件也不过如此,但房费得四五百元。
  玉门镇一带深得疏勒河水灌溉之利,仅国道两边所见到的百年老柳与纵横田野的渠道、水流不绝的疏勒河天然河道等已是以证明其富饶。
  风沙掩埋的锁阳城
  河西走廊西端,距甘肃省安西县县城86公里,在桥子乡正南的戈壁荒漠中,有一处汉唐古城遗址,这就是锁阳城。城东约1公里处又有一片土塔林,被当地人称为塔儿寺。塔儿寺据分析是唐、五代及宋元时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可见汉唐时这里是很热闹的。
  六朝、隋唐之际,因疏勒河下游的断流日益加剧,中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由敦煌—罗布泊改道为经由安西通往哈密——史称伊吾大道。玉门关也从今敦煌西北近百公里处的故址迁至瓜州境内。如今,在锁阳城东北方向30多公里的双塔堡一带,有一些建于天然隘口的城堡遗迹,就是唐玉门关及其附属建筑,而唐玉门关今已淹没于疏勒河双塔水库之下了。
  历史上,锁阳城一带战事频繁,唐贞元时曾陷于吐蕃;明代,锁阳城为罕东卫,并重修了城池,后为吐鲁番满速儿攻破,遂废。锁阳城气势雄伟,不愧为一代名城。沿着石块铺就的弯道登上高大的城墙,整个城垣及百里山川尽收眼底。
  城垣为长方形,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一“日”字形,东城小,西城大。东西总长为565米,南北只有468米宽。城墙为夯土版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据说东城是当年驻军将领及其家属的住所,西城则为士兵所住。城墙的西北角有一高约十多米的“角墩”,角墩上有拱形门洞,东西贯通,大概是守城士兵巡行及站岗之用。
  夕阳下,锁阳城残垣断壁,显得浑厚、凝重。风雨剥蚀的城墙、版筑的土层历历在目,仿佛一册册厚重的史籍叠积在那里。西城墙外部多为流沙所掩,有些地方登着沙包即可从城外上到城墙上,许多这种沙包上都长着茂密的红柳丛,可想流沙侵袭年代之久远。城内遍布土筑房屋遗迹,只是大部分为侵入的流沙所掩没,只剩顶端兀立着。红柳、荆棘等沙生植物遍地都是,灰炭层堆积成丘,残砖断瓦,陶片瓷片随处可见。枯井古树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盛衰沧桑,纵横城内的街道依稀可辨……
  地理知识百科
  嘉峪雄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地理知识百科
  斯坦因与玉门关
  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两次在中国的新疆和甘肃西部作考古调查并发掘,这其中斯氏仅在敦煌西北部疏勒河古河道沿岸就进行了长达数十天的“工作”。客观地讲,我们今天对于疏勒河下游及尾闾-罗布泊一带的古代丝绸之路与长城、烽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斯坦因当年的研究成果的,当然,我国很多的珍贵文物流失他也难逃其咎。
  地理知识百科
  酒泉的由来
  酒泉,因传说泉中有金,故又名“金泉”。酒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于此,武帝赐御酒为赏,霍去病以功在全军,人多酒少为由,遂倾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故有“酒泉”之名。如今此处建有酒泉公园,又称泉湖公园,位于酒泉市东2公里处,因园中有酒泉而得名,现为一座集古典园林、文化游憩、趣味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园内有清代的“西汉酒泉胜迹”和“汉酒泉古郡”石碑,及左宗棠手书“大地醍醐”匾额,成为游客酒泉之行的必游之地。
  

沧桑大美: 丝绸之路/赵丽洁,陈淮[著];陈淮,罗小韵摄影.-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