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大漠黑城连云色

作者:赵丽洁,陈淮




  河西走廊的北面是内蒙古的阿拉善地区——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居延地区。黑城,又名“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喇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迄今为止,有关黑城的情况人们了解得很有限,所以更显神秘……
  气势宏伟的黑城
  几年前春季某天,我冒了漫天的沙尘,独自驾一辆破旧的北京212,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赶往黑城子。风沙一直不停地刮着,滚滚黄沙从极度干旱的戈壁掠过,刮得人万念俱灰。
  “居延海”是源于祁连山的黑河在河道上淤积而成的湖泊。在宋代以前,“居延海”还一直作为一个完整的湖泊存在着,汉唐时代,它的面积比现在黄河源头的鄂陵湖还要大。宋朝末年,因气候变化,黑河注入锐减,湖面逐渐缩小为300平方公里,不足原来一半。到元代时,狭长的湖面断缩为三个小湖。清代,三个小湖减为两个,这就是今天仍标记在地图上的“苏古诺尔”与“嘎顺诺尔”。出于对历史上“居延海”称谓的沿袭,以方位而称之为“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
  我从达莱呼布镇出发,两个半小时后才到黑城。黑城子的图片此前我见过不少,但面对黑城子,尽管天地昏黄,我还是被它镇住了,气势宏伟的城墙,俨然皇城帝宫。距城池外部西南角十多米有一座圆拱形建筑,好似伊斯兰教堂的拱顶造型,据说这就是从前的伊斯兰教寺庙。
  寺庙的近旁有座蒙古包——那是看守黑城的老人王则恭的住所。年过七旬的王则恭老人是基督徒,老家内蒙临河。这座白色的建筑,据王则恭老先生讲原来内部墙壁是有壁画的,但被人用白色涂掉了!外面的风仍无要停的征兆,我同老人躲进圆拱大殿里,老人坐在西边的窗前不停地讲着自己和来此参观者的事情……
  我仔细地欣赏这座西夏时的古伊斯兰教堂。从外表看,这座建筑下半部分是方形,约有9米见方,上半部分为一覆钵状拱顶,总高约7—8米的样子。天圆地方是古人认识天地的朴素哲学思想,这座殿堂的设计者巧妙地将它体现在建筑艺术中。方形的殿堂下部,四面墙壁厚度在1米以上。门开在东面,其余西、南、北三面均为窗户。从殿内看,门窗的拱券部都有一级龛饰,而殿堂的四个墙角则用了七级龛饰——从而巧妙地将方形的大殿底部过渡为圆形的顶部。
  从地面往上约3米高的地方的墙体已完全过渡为圆形,以上即为拱顶。拱顶与下部墙体接合处,整个覆钵状的穹顶往内部突收约10厘米,这就在内部从下往上看时有一圈阶台。这圈阶台的一周挖塑了16个拱龛,拱龛上部一圈又有内收约5厘米的阶台,与下一圈阶台过渡部位是16个凸雕装饰,它们与下面拱龛的凹进正好套在一起,可谓阴阳结合。
  浑圆的覆钵顶部,穹顶正中为12角的太阳花阳饰图案。覆钵腰部与门窗对应有4个钟形镂空,高宽约30厘米,早晚的阳光会从东西向的门窗及上面的镂空处射进殿堂内,殿内地面铺的方砖约30厘米见方,据老王爷讲是从前的遗物,缺损的地方有用从附近古墓里拆来的大砖补的痕迹。整个殿堂的构造、纹饰、雕塑端庄古朴、雅致大方、简捷明快,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透露出睿智与哲思,真是美不胜收。
  为保护文物,离黑城约1公里范围是没有路的。晚上,老王爷安排我住在这座宫殿般的古教堂里,那里只有一张大床,据老王爷说,这是承包此黑城的老板旅游旺季住的。于是,我就在这千年古庙典雅、华贵的殿堂里睡了一夜,回想起来亦为幸事。
  地理知识百科
  居延
  “居延”是古籍中称今天内蒙额济纳一带的用语,汉代属张掖郡。“居延”为匈奴语音,意为“天池”。汉代史料中为“居延泽”,唐以后称为“居延海”。
  

沧桑大美: 丝绸之路/赵丽洁,陈淮[著];陈淮,罗小韵摄影.-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