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刘志丹传
|
第十一章 星火燎原 |
白黎 |
|
|
55 飞兵取棉衣 大雁南飞,草木枯萎,秋去冬至。山风吹来,寒气袭人。西北高原上的10月下旬,已经很冷了,一早起来,遍地都是白花花的寒霜,小河里已经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花。西北高原上的冬天,来临了。 刚刚在南梁堡子的梢山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还都穿着单衣,脚上穿着破麻鞋,一早一晚,实在是难以御寒。 南梁堡子这个地方,山大沟深,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是个很困难的地方。再加上连年土匪的抢劫,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就更加困难了。 刘志丹为了解决红军的棉衣问题,真是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机,还是想不出一个解决的好办法。 一天,派出去的侦察回来报告,说在300多里路外的曲子县城,国民党反动派和曲子县伪县政府,在那里屯集了一批棉布、棉花,还有几百套棉衣。只有一排国民党军,100多保安队看守着。 刘志丹得到这一报告,心中十分高兴,决定亲自率领部队,进行长途奔袭,来个出奇制胜,飞兵取棉衣。 奔袭的目标决定后,刘志丹又派出几个侦察人员,化装成商人模样,先到曲子县城,做好飞兵取棉衣的准备。 10月下旬的一天,刘志丹挑选了100多匹好马,100多名勇敢机智的红军战士,亲自率领,于鸡叫二遍时晨,从南梁堡子附近的阎洼子出发了。 刘志丹挂着一支合子枪,腰里扎一条牛皮带,骑着一匹枣红大马,走在马队的最前边,既是指挥员又是向导。后面紧紧跟着 100多匹战马,战士们一个个威武雄壮,身子像紧紧贴在了马背上,穿越在群山之间。奔腾的马队,犹如一条水中的蛟龙,在如同波浪滚滚的群山间,舞动着、飞越着。 这些道路,刘志丹是非常熟悉的。他在搞兵运活动时,多次走过这里。有一次还拉着一帮骆驼,装扮成一个卖盐人,到过曲子城呢! 因此,他记着川里进去该上哪架山,山上下去,应进哪条沟。而今,他带着马队,在山路上熟悉地奔走着,在树林里穿行着,在山沟里急驰着。马队,像一条飞龙,一忽儿飞上高山,一霎那又飞进深沟,一眨眼工夫,又奔驰在平川里的大路上。 红红的太阳当头照着,微微的山风习习地吹着,马队在群山之间奔跑着。中午时分,已走了150多里路程了。刘志丹抬头望了望太阳,看了看汗水淋淋的战马,乏困的战士,又计算了一下路程,便在柔远川里的一个村子前勒住了马头,回过头来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已经走了多一半路了,现在休息。把马都喂在树林里,人到庄上喝水,吃干粮。” 战士们纷纷下马,把马拉进河滩上的一片树林里,拴在树上,从马背上的草料袋里取出铡碎的谷草、马料,都喂自己的战马。 刘志丹带着战士们进到庄里,在一家老百姓的家里烧了一大锅开水,每人喝了几碗,吃了几块自带的干粮,随便在院子里休息了两个时辰以后就下到河滩里站了队,刘志丹说:“现在离曲子城只有130里了,赶黎明前一定要到达。现在把马拉到河边饮一下水,马上就出发。” 马饮完水后,就出发了。刘志丹继续走在前面,带领着马队又在群山之间穿越着,奔驰着…… 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着这条飞龙似的马队,摆动着长长的金胡子,走下了西山头,留下的霞光,越来越暗了,夜色开始朦胧了。而东方的天边,已经有几颗星星,在悄悄地微笑了。夜色越来越浓,渐渐地笼罩了整个大地。刘志丹全神贯注,两眼紧紧地盯着前方,带着马队从一条山梁上下来,顺着一道山沟出去,沿着一条大川前进着。 半夜了,下弦月才从东方山上慢腾腾地挂到树梢上,向大地散来一点清淡的光亮,这时,离曲子城只有30里路了。刘志丹命令下马,拉着马慢步前进。 开始降霜了,河滩上,沟湾里,到处都是一层白花花的冰霜,身穿单衣的战士们感到特别冷,都不由得加快了步伐,通过运动产生热量来御寒。正行走着,前几天派出去的侦察员前来报告,说一切都按布置准备好了。城里的敌人和伪县长,认为红军刚占领了南梁的梢山,还没有力量向外发展,刘志丹就是吃了老虎胆,也不敢把队伍带到几百里路外的曲子来。所以防备很不严,进出城的来往行人,也不大检查。 刘志丹一听报告,决定按原战斗方案进行。前进到离曲子县城七八里路时,把战马隐蔽到一个村子里,然后,侦察员引着大家来到离城不远的客店里。这时,雄鸡已经高唱两遍了,东方出现了粉红的曙色,天要亮了,山沟里,河滩上,生起了白芒芒的晨雾,使得曲子城周围迷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 天渐渐地亮了,到开城门的时间了。刘志丹从客店里拉出一帮骆驼,向城里走去,几十只骆驼脖子上都带着驼铃,在清晨里老远就能听到“叮咚叮咚”的声音。100多红军战士,有的拉着骆驼,有的骑着,有的跟在后面,都装扮成骆驼客。 刘志丹拉着骆驼来到城下,喊叫着让哨兵开城门,哨兵听着“叮咚叮咚”的驼铃声,再往下一看,在晨雾中站着长长一串骆驼队,感到有油水可捞,就争着下去开城门。 城门打开了,两个哨兵抢着向“骆驼客”要钱,刚伸出手,就被红军战士给宰掉了,刘志丹一挥手,10几个红军战士,冲上城门楼子把守卫城门的一班敌兵给活捉了。 刘志丹一看拿下了城门楼子,便将骆驼交还给跟来的主人,就指挥战士们直向敌人驻地、保安队的队部扑去。刘志丹带领十几个战士,冲进曲子县伪县政府的大院,把守卫在这里的一排保安队统统给俘虏了。伪县长听见院子里不对劲,就从小老婆的被窝里钻出来,光着屁股,顺着一条水道逃走了。一会儿,红军战士们押着一群群俘虏,都来到伪县政府的大院里。 刘志丹走到俘虏前,说道:“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从南梁来的!” 胡子巴茬的敌排长,抬起头来看着刘志丹,惊讶地小声说:“红军是从南梁飞来的?” 刘志丹轻蔑地笑了一下,说:“我们就是飞来的,红军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南梁到这里,红军抬腿就能到!” 俘虏们更加惊叹地说:“哎呀,怪不得说红军会腾云驾雾,这是真有的事实!” 刘志丹看着这群愚昧无知的害人虫,又说道:“红军宽大俘虏,你们愿干的,跟我们走,不愿干的发给路费,放你们回去!” 这一仗打得干脆利索,俘虏敌人100名,缴获枪支100支,子弹几十箱,把库房打开以后,搬出来一捆捆棉衣、棉布、棉花,还有许多其他物资和药品。 太阳公公又笑眯眯地走出家门,爬上了东山顶,摆动着长长的金胡子,祝贺这条飞龙消灭了一群害人精!曲子城欢腾了,人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庆祝红军把吃人的保安队和匪军收拾了! 吃过早饭,刘志丹处理了俘虏,打开粮仓,把粮食都分给了穷人以后,就带着红军战士赶着100匹战马,驮着棉衣,棉布、棉花向南梁堡子凯旋了。 56 开辟南梁 南梁山区到处是连绵不断的高山,纵横交错的山沟,山上梢林茂密,沟里山泉淙淙。居住有八九户人家的一个小山村,像星星一样散布在梢林之中。早在1931年夏,刘志丹为了在南梁建立根据地,对南梁进行考察,几乎走遍了这些小山村。如今,在南梁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这天早饭后,刘志丹和红 26军的干部们,上到了寨子湾山上,放眼四望,到处林海茫茫,如火的枫叶,似金的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草木虽然枯萎了,但它们成熟了的种子,却随风到处散播,传下了后代。 刘志丹指着远山近水,对王泰吉等同志说:“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是横贯陕甘两省边界地区的轿山山脉中段地区,这里地处两省边界,反动派的统治力量薄弱,人民群众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1931年夏天,我对这里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准备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这个愿望直到今天才能实现。根据我们几年来东奔西跑的实践证明,革命要得到发展,必须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我们要在南梁地区建立一个革命的家。有了这个家,我们同敌人进行斗争就有了依托。”接着,刘志丹指着南梁的山山水水,向大家介绍了南梁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战略位置。 刘志丹带领着大家,指点着南梁的山川河流,村镇小路,每个人都对开辟南梁革命根据地充满了信心。大家跟着刘志丹边走边指点着、边谈论着。下了山,回到驻地,张策前来向师党委汇报开展群众工作的情况。 张策在包家寨会议后,作为红26军42师党委特派员,即到南梁一带开展地方群众工作,深入到白马庙川、玉皇庙川、荔园堡川、小河子沟、黑水寺等地的穷苦农民中,热情宣传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加深对共产党和红军的了解,引导他们起来革命。经过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南梁一带的穷苦农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张策的领导下,首先在金岔沟成立了第一个农民联合会。随后,又在白马庙川、玉皇庙川等地也成立了农民联合会。还在这些地方成立了贫农团、雇农工会、妇女会、赤卫军等组织,开展了打土豪,斗地主,分粮食、财物,分牛羊的斗争。 42师党委听了张策的汇报后,在刘志丹的提议下,部队利用战斗空隙,以连为单位分别到平定川、白马庙川、二将川、太白川一带,宣传政策,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粮食,激发群众的革命斗争精神,充分发挥红军战斗队、工作队的作用。紧接着,于 11月25日,在小河沟四合台又建立了南梁地区第一个乡村苏维埃政府。随着地方工作的不断深入,刘志丹又提议42师党委在林锦庙的梁沟门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了陕甘边军事斗争的方针和南梁根据地的建设等问题,并决定成立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由杨琪任总指挥,首先建立庆阳、合水、保安、安塞四县游击队。同时还决定成立南梁后方工作委员会,领导和开展南梁根据地的群众工作。这时,由于红军的发展和南梁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敌人的极度恐慌。敌西安绥靖公署调集驻保安、合水、庆阳等地的正规军4个营和地方民团共计5000余人,分9路向南梁根据地发动“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42师党委研究决定,红军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南下支援关中第三路游击队的武装斗争,由杨琪统一指挥第二路游击队,打击进犯南梁革命根据地之敌。为加强第二路游击队的力量和组建庆阳、合水、保安、安塞游击队,42师党委决定,从红军主力部队中抽出一些干部和枪支,作为建立游击队的骨干和基础。梁沟门会议后,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立即将从红军中抽调出来的同志派到各县组织游击队:庆阳游击队,由杨丕胜任队长,张志孝任政委;合水游击队,由张振东任队长,孙第国任政委;保安游击队,由刘约三任队长,王英任政委;安塞游击队,由王志昌任队长,王士贵任政委。同时,还组建了一个特务班,专门为南梁根据地后方工作委员会看管从各地押回来的土豪劣绅,护理伤病员。刘志丹和王泰吉等旋即率领红军主力部队离开南梁,挺进关中。一路接连取得歼灭合水固城民团、正宁王郎坡民团和南邑堡民团等战斗的胜利。红军乘胜前进,在正宁、旬邑、淳化一带扩大武装力量,大力开展群众工作,从而使第三路游击队的武装斗争又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红军主力南下作战后,杨琪和张策等同志即率领游击队,沿葫芦河转入平定川、豹子川一带,将伤病员安置在群众家里,然后分头到各村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准备迎击进犯南梁的敌人。 12月10日,各路“围剿”南梁根据地的敌人都开始了行动。甘肃警备第2旅驻合水的仇良明团一个营,孤军冒进南梁二将川,犹如掉进云山雾海之中,无处吃住,两耳失灵,白天黑夜,都遭到游击队的袭击、骚扰,被弄得饥寒交加,昼夜不得安宁,处在进退维谷的境地。正在这时,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李济深等反蒋势力,在福建成立了抗日反蒋的人民革命政府的消息传来,仇良明闻风便撤离了南梁地区,其余几路敌人也都停止了向南梁根据地的进攻。在此期间,在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庆阳、合水、保安、安塞四县的游击队,在斗争中迅速得到发展,有的发展到200多人。在游击队英勇机智的战斗中,将南梁中心区域内的民团、土匪扫荡一清,使南梁根据地迅速扩展,纵横达100余里。 12月底,在小石崖罗连成处养病的习仲勋,病愈来到了南梁,和张策等同志一起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各种革命组织。从此,南梁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迅猛地发展起来了。 57 “我是伺候大家的” 1934年1月8日,刘志丹和王泰吉率领红26军主力42师,南下帮助第三路游击队作战后,胜利地返回南梁山区的廉家砭。这时,因王泰吉一再请求去豫陕边做兵运工作,师党委决定由刘志丹任师长,同时决定由杨森接任了高岗师政委的职务。 刘志丹当了师长后,亲自编写了《军事教育大纲》,进一步加强了红26军的政治和军事建设。在此期间,杨琪领导的第二路游击队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给红26军输送了200多名优秀战士,战马70余匹,使红26军的骑兵团由初建时的两个连扩编为 3个连,有战马300多匹,成为驰骋南北,东荡西杀,使敌人胆战心寒的一支劲旅。刘志丹指挥红军边战斗边做群众工作,使南梁根据地日异扩大和巩固。1934年的1月,正是陕甘高原上最寒冷的季节,西北风吹着草木枯叶在山沟里到处乱舞。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农村,显得更加萧条、凄凉,灰蒙蒙的没有一点生气。刘志丹和战士们一样,还穿着那一身自己补了又补的破军装,脚上穿着一双破麻鞋。这一天,他带领着一部分红军战士,到南梁南边的大风川一带扫荡土匪,发动群众,打土豪,扩大革命根据地。 一天下午,从山路上传来了“嗒嗒嗒”清脆的马蹄声。接着,山峁峁背后,飘出一面火红的战旗。红旗下跟着一队威武雄壮的队伍,直向大凤川的刘家园子走去。 庄上的群众看见来了队伍,腿快的年青人都跑到山上藏起来了,来不及跑的群众都躲在各自的家里,关门闭户,提心吊胆,不敢露面。家家户户的门上都顶着木杠子,吓得话都不敢说。过了一会,胆子大一点的,趴在门缝偷偷地张望。但是,过了好长时间,还不见他们砸门捣窗抢东西,大家都很纳闷。 刘志丹带领着红军战士进庄后,看见群众有的跑上了山,有的在庄里藏起来,他没有让战士们去敲门,却带着战士们来到村头上的一个打谷场上,对战士们说:“我们是第一次到这里,群众还不了解红军,一定要特别注意群众的纪律,先不要到群众家里去,也不要到村里乱跑,暂时就在打谷场上休息一阵。” 战士们把红旗插在谷草垛上,旗子被风吹得呼啦啦响。战士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围在一起,有的唱着信天游,有的说笑着聊闲天。虽然天气很冷,但是大家的情绪都十分热烈。 躲在山上的青年人,藏在树林里看着队伍进村后,没有挨家挨户砸门抢东西,却在打谷场上唱歌,都感到很奇怪。 一个小伙子说:“嘿,红旗!你们看,多鲜艳的红旗呀!” 另一个小伙子搔着后脑勺说:“莫不是红军吧!听说红军就打着红旗。” 一个年纪稍大些的青年后生说:“对,一定是红军,要是白军的话,早抢东西、抓人了。” 又一个青年后生,指着拴在打谷场边的战马,说:“你们看,要是白军的话,早把场上的草堆糟塌了。” 和青年们一块跑上山的张木匠,他曾在南梁堡一带做过木活,见过红军和刘志丹。他看到红旗和围在红旗下唱歌的队伍,说:“对着哩,保准是红军。只有红军才打红旗,不抢东西,不抓人。” “我们下山看看吧,走!”青年们说着走出树林子。 张木匠说:“快走,保准是红军,看看刘志丹来了没有。” 青年们跟着张木匠跑下了山,朝打谷场上走去。走到场边,张木匠看着一个中等身材,瘦瘦的,鼻子高高的,两眼亮炯炯的人,笑眯眯地给战士们讲故事,就不由得叫道:“唉呀,是老刘带着红军过来了!” 刘志丹和红军战士们看见来了乡亲,都高兴地站起来,笑着迎了上去。 刘志丹拉住张木匠的手,亲切地说:“你是做木活的师傅么?” 张木匠惊喜地说:“是呀!老刘,你还记着我?” 刘志丹笑着说:“怎能不记得呢,你家6口人:老婆,三个娃娃,一个多病的老母亲,对么?” “对呀!老刘,你的工作这么忙,事情这么多,还把一个穷木匠记在心里……””张木匠紧紧地握着刘志丹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张木匠和青年们,拉马的拉马,扛枪的扛枪,把红军引进了庄子。几个青年乐得满村子跑,高兴得直喊:“红军来了!刘志丹来了!不要害怕,快出来看红军!” 红军进村后,刘志丹忙得团团转。张木匠引着他给战士们安排住处,向群众借盆借碗,帮助炊事员老王切洋芋,生火烧水,忙得不可开交。 那些藏在家里的群众,听见青年们喊:“红军来了!刘志丹来了!”才放下心,来打开屋门,拿着鸡蛋、黄米、荞面,前来欢迎红军,看望刘志丹。往日萧条、凄凉的山村,顿时热闹了起来。穷苦的农民们,心里热乎乎,脸上喜盈盈,呼老唤幼地拥到红军住的院子里,围着红军战士,问这问那,显得十分亲切。 庄上有一个饱经风霜的李大爷:他满头银发,年过七旬,见过各种各样的兵,不管哪种兵,到乡下来不是抢就是烧。因此,他对当兵的就没个好印象。但是,他对红军却不一样,因为他的孙女嫁到了南梁堡,回娘家时常谈到红军和刘志丹,慢慢的他对红军有了好感,并且很想看看红军的首领刘志丹。这时,他听满村喊着红军来了,刘志丹来了,就忙着把全身上下收拾了一番,把藏在炕洞子里的十几个鸡蛋拿出来,拄着拐棍,叫了同院的两个老汉,相跟着来到红军住的院子里。 一进院子,他东瞅瞅,西看看,看哪个是刘志丹。这当儿,刘志丹正拿着洗脸盆子,忙着叫战士们洗脸。李大爷以为这是伺候刘志丹的勤务员,便上去一把拉住刘志丹的手,问道:“你是伺候刘师长的勤务员么?你领我们去看看刘师长!” 刘志丹扶住李大爷,笑着说:“老大爷,刘志丹不用人伺候,我是伺候大家的!” 战士们看着李大爷,都“扑哧”的一声笑了起来。李大爷看着战士们都在笑他,感到迷惑不解,一把拉住一个小战士问道:“小兄弟,你们笑什么?” 那个小战士指着刘志丹,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刘师长!” 李大爷仿佛不相信似的,上下打量着刘志丹,自言自语地说:“啊呀呀!红军的首领就这么朴素,穿的和当兵的一样,怪不得红军这么热爱穷人!” 一会儿工夫,附近几个村子的老百姓听说刘志丹带领红军到了刘家园子,都跑来看刘志丹和红军。他们把刘志丹围起来,用亲昵的目光看着刘志丹的面容、朴素的衣着,激动地说:“红军的大官穿的这样朴素,真是开天辟地没有过呀!” 刘志丹看着勤劳、淳朴的老乡说:“乡亲们,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们打富济贫,让农民有地种,工人有工做,劳苦大众有饭吃,有衣穿,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我们红军是公买公卖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老财,说红军是土匪,这是对红军的诬蔑,他们才真是土匪呐!” 群众听了刘志丹的讲话,满心欢喜,就像拨开云雾,见了晴天,感到特别痛快。大家交头接耳地说:“红军果真是替穷人出气,是咱穷人的队伍呀!” 小伙子们都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挤到刘志丹跟前,吵着要跟他去当红军。 李大爷看到红军和人民亲如鱼水的情景,看着刘志丹和蔼可亲的面容,拉住刘志丹的手,含着热泪说:“你真是清官啊!” 从此,饱受贪官污吏剥削压迫的穷苦农民,都说刘志丹是清官。后来,陕甘人民编了一首民歌唱道: 正月里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上队伍上梢山, 一心要共产。 …… 58 一条棉裤 浓云密布,雪花飘飞,山河一片银白。陕北高原的腊月,是滴水成冰的严寒季节。 就在这雪花飘扬的隆冬夜晚,洛河岸边的马老庄,驻着刘志丹和红26军的一个团。他们刚在甘泉县内打了一个大胜仗,全歼了白匪军的一个营,缴获了很多枪支弹药。眼下是带着战利品,回南梁堡子休整队伍,路过这里。 夜深了,雪花仍在无声无息地飘落着。各个窑洞里的红军战士,在老乡们烧得热烘烘的土炕上,睡得十分香甜。只有村头上的哨兵,在轻轻地走动。可是,在村中半山坡上的一孔上窑洞里,还亮着一盏红彤彤的麻油灯。灯光下,刘志丹身披着一块又小又薄的棉褥子,闪着亮炯炯的目光,聚精会神地阅读毛泽东同志写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他读了一会,把书合起来,随着闪耀的灯光,进入了回忆之中:自从红26军重新恢复以后,找到了适合扎根的南梁堡地区,建立了农村根据地,使红军有了家,有了依托。但是,陕西党内的个别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人,说刘志丹是“上山路线”、“游击习气”、“逃跑主义”,要把红军拉出去攻打城市。刘志丹在广大干部的支持下,他和陕西党内个别领导人的“左”倾冒险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而保证了陕甘红军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一阵呼呼的西北风,吹得窗户纸“呼啦呼啦”直响,打断了刘志丹的回忆,他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的灯光,自言自语地说:“起风了,天要晴了。” “哎呀!……” 刘志丹抬头向炕头一看,原来是刚刚养伤归队的李班长在梦中呻吟。这个打起仗来勇如猛虎的小伙子,在战斗中他带领一个班,就收拾了白匪军的一个排。刘志丹端着灯,轻轻地走到李班长跟前,慢慢地揭开盖在他腿上的一条破毛口袋,看着红肿的大腿,心疼地说:“哎呀,糟糕,冻肿了,伤口又发炎了,怪不得他痛得直呻吟!” 李班长痛醒过来,一看是刘志丹端着灯抚摸他的伤口,感动地说:“刘师长,你还没有睡?”他说着就要爬起来。 刘志丹赶忙将李班长按住,疼爱地说:“不要起来,我给你弄点煮糜草水洗洗,消消肿。”他说着就下炕找糜草。 李班长感动得流着热泪说:“老刘,快不要去找了,这么大的雪,上哪里去找呢?” 刘志丹笑着说:“我知道,外边驴圈棚子上就有糜草。” 李班长心里默默地说:“老刘真是个处处留心的人!” 刘志丹不一会就回来了,他拍去身上的雪花,拿起一把糜草,不一会就烧好了一盆煮糜草水,端到李班长跟前,给李班长轻轻地洗着伤口。他一边洗一边说:“昨天不让你上战场,你一定要上去。看,伤口都冻肿了。以后穿厚点,不然要冻坏的。” 李班长说:“我已经把全部家当——两条单裤都穿上哩!” 刘志丹说:“穿两条单裤顶啥事?得想办法弄一条棉裤才行啊!” 到哪里去弄棉花呢?陕北这个地方地高天寒不出产棉花,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就更加困难了。老百姓的一条棉裤,爷爷穿了孙子穿,补补纳纳穿几辈子,许多孩子都是光屁股,围着热炕头过冬。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钱也买不到棉花呀! 刘志丹低头想了一阵,忽然拿起那块又薄又小的棉褥子,说:“就用它来做一条棉裤吧!”他说着就动手去拆。 “不行,这怎么成!”李班长连忙翻身坐起来,一把抢过褥子,含着泪花说:“你就这一块又薄又小的褥子,行军当大衣披,宿营作被子盖,你实在需要这块褥子啊!” 刘志丹笑着说:“不要紧,我的身体结实着呢。你的腿不能再受冻了。”他说着又夺过褥子,就“噗哧噗哧”地把褥子的四角拆开了,接着又把纳在褥子上的线一根一根地抽出来。 李班长看着,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热泪夺眶而出,顺着脸颊直流。 刘志丹一边拆褥子,一边问李班长:“小李,伤口还痛么?” 李班长高兴地说:“这煮糜草水真顶事,肿头往下消了许多,伤口也不那么痛了。” 刘志丹说:“这个偏方就是好!那还是搞兵运活动时,我从谭世麟部队里拉出一营骑兵,在豹子川一带的森林里活动,脚给冻肿后,一个老大爷告诉我的方法,只洗了两次就好了。” 李班长敬佩地说:“你真是什么都知道,俗话说‘土方子气死名医’呢!” “明天再洗上两次,不要再受冻,很快就会好的。” 等到刘志丹拆开褥子掏出棉花,鸡已经叫过两遍了。房东马大娘推门进来,看着刘志丹,说:“老刘,你起来得早啊!” 李班长说:“他还没有睡呢!” 马大娘感动地说:“老刘,你为我们穷人翻身过好光景,这么操心费神的,可要注意身体呀!” 刘志丹手里拿着棉花,说:“大娘,请你帮一下忙,给缝一条棉裤行吗?” 马大娘说:“行,行,快拿来我缝。” 刘志丹叫李班长脱下两条单裤,和棉花一块给了马大娘。 马大娘拿着单裤和棉花,回到屋里,叫醒媳妇和女儿,三个人一起忙了起来。大娘边撕棉花边向媳妇说:“多缝上几道线,做得结结实实的,让老刘穿上爬坡上山,为咱们打白狗子。” 没半天工夫,棉裤缝好了。棉花絮得均匀,线纳的密密的,大娘拿着棉裤,笑盈盈地走过来说:“老刘,快穿上试试,看合适不合适?” 刘志丹接过棉裤,高兴地说:“小李,快把棉裤穿上。谢谢大娘!” 大娘吃惊地说:“老刘,怎么回事,这条棉裤不是你的?” 李班长含着热泪,一五一十地给大娘说了,大娘深深地感动了,她看着刘志丹说:“老刘啊,你真是爱兵如子呀!” 太阳出来了,雪野放射着耀眼的光芒,陕北高原显得更加庄严、雄浑,美丽、妖娆。 吃过早饭,红军出发了。老乡们拿着铁锹、扫把,把道上的雪扫得干干净净。整齐的队伍,在雪野里像一条巨龙似的前进着。队前那杆红旗,在雪地里火红耀眼,引着队伍前进。 刘志丹拉着他的马,马上骑着李班长,说着笑着,向南梁堡子走去了。 59 星火燎原 刘志丹领导红军在扩大根据地,消灭根据地周围的土匪、民团、“山大王”的战斗中,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时,红军虽然扫清了南梁山区的土匪、民团、“山大王”,占据了梢山,建立了根据地,但根据地周围,还有许多土匪、民团、“山大王”,国民党经常用他们充当进攻南梁红军的爪牙。在扫清这些反动势力的战斗中,刘志丹认为红军不能到处树敌,使自己陷于孤立,他采取了区别对待,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他们,争取其中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那些极端反动的,则坚决消灭,对于那些可以教育的,则采取教育、争取、团结他们,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对于那些杀人放火、作恶多端、无法改造的惯匪,反动透顶的民团,则采取坚决消灭的办法。刘志丹曾指挥红军消灭了十几股杀人放火的土匪,也争取改造了一部分,让他们参加了红军。因此,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一到哪里,不但地主、土豪被打倒,而且土匪、民团都统统绝了迹,人民真正翻了身,过上了自由的日子。 刘志丹领导红军打胜仗,不断地扩大根据地,习仲勋领导后方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地,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农民联合会、贫农团、雇农会等组织相继在各地建立,并在小河沟、二将川、东华池、白马庙川、玉皇庙川建立了5个赤卫军大队,共 1000多人,使根据地日益巩固。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群众工作的深入,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北至吴堡川,南至固城川,西至柔远川,东至大东沟,方圆 200多里的地方完全成了巩固的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继四合台乡村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小河沟川、豹子川、白马庙川、玉皇庙川、二将川、平定川、吴堡川、义正川、樊川、麻地台川等地相继都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一大批贫雇农积极分子涌现出来了,许多积极分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34年2月,在白马庙村建立了南梁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此同时,因前任陕甘边特委书记秦舞三在包家寨会议后回西安被叛徒杜衡出卖被捕自首,曾一度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的陕甘边特委,也在南梁得到了重新恢复,由张秀山担任特委书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立陕甘边革命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根据这种大好的革命形势,刘志丹建议陕甘边特委和42师党委,在南梁堡召开了联席会议,决定立即成立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教育,集市贸易,发展生产,把南梁根据地建设成巩固的后方,支援红军的游击战争。 南梁堡会议后,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亲自主持,又在小河沟的四合台村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选举习仲勋为主席,白天章、牛永清为副主席,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军事、文化等委员。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和所有工作人员,同群众休戚相关,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群众日夜工作。习仲勋、张策等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人,日夜奔波,几乎走遍了南梁地区几道川的家家户户,紧紧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牛羊,分粮食,实行土地革命。几千年来,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夙愿实现了。农民为了保卫自己得到的胜利成果,村村都成立了赤卫军,给红军传送消息,监视地主、土豪的不规行动。在此期间,庆阳、合水、保安、安塞游击队,又得到很大的发展。刘景范在三家塬被遣散回到保安后,在家乡联络了几十名穷苦农民,成立了一支游击队,白天分散活动,晚上集中起来抓土豪,斗地主,贴标语、散传单,宣传红军打胜仗的喜讯。这时,他带领着游击队来到了南梁,被编入保安游击队。不久,保安游击被改编为保安游击支队,刘景范被任命为队长。 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游击队的发展壮大,赤卫军的普遍建立,使南梁根据地不断地得到巩固,成为陕甘边苏区的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刘志丹审时度势,带领红军抓住有利战机,决定主动出击,开展游击运动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根据地不断扩大。游击战争的烈火,在陕甘高原上燃烧起来了;武装割据的局面,在陕甘边界地区形成了;刘志丹这颗从渭华起义失败留下的星星之火,经过了几年的曲折、困难,终于在陕甘高原上燃烧起来了,成了任何力量也难以扑灭的燎原大火! 60 支援第三路 扫清了土匪、民团,打倒了地主、恶霸,居住在南梁地区的穷苦老百姓翻了身,过上了自由的生活。此时,1934年的春节就要来临,家家户户都在高高兴兴地磨麦子、做豆腐,准备欢欢喜喜过好翻身后的第一个新年。刘志丹看到农民欢乐的情绪,根据地的新气象,心里异常地高兴。他准备到各连队的驻地检查一下,看看红军在休整期间,群众工作做得如何?刚走到川道里,就见习仲勋挎个蓝布办公包,汗流浃背,迎面走过来,招着手说:“老刘,你上哪里去?我正要找你哩!” 刘志丹赶忙下了马,说:“我到红军各连队的驻地看看。”他亲热地握住习仲勋的手,“你怎累成这个样子?满身的汗水。可要注意身体啊!” 习仲勋用手抹了几下脸上的汗珠子,笑着说:“这几天,苏区内正忙着分牲口,我怕出麻烦,把所有的干部都派下去了,到各地检查分牛羊的情况。我连着跑了几条川,群众的积极性非常高,还要求分配土地呢!” “根据地的牛羊分配得好,就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支援红军的劲头也就大,红军打起仗来就更勇敢。”刘志丹沉思了一下说,“根据开辟照金苏区的经验,咱们在南梁苏区还得稳扎稳打,不要急急忙忙分配土地,因为地主已经打倒,无人再敢收租。目前的土地问题,在南梁已经基本解决,等苏区再巩固一些,再正式调整土地,进行抽肥补瘦,固定地权,发放土地证,至于边沿地区,还得晚一些进行分配土地的工作。” 习仲勋高兴地说:“老刘,你说的完全对,我也是这么考虑的。” 刘志丹要到黄沟门红三团的驻地去,习仲勋说他也正要到那里检查工作,两人便边走边谈。刘志丹说:“仲勋,咱们的苏区已经初具规模了。” “是啊!红军经常打胜仗,根据地不断在扩大,可我们的巩固工作跟不上呀!” 刘志丹侧转身子,看着习仲勋。他对习仲勋的工作很满意,这个从小就参加革命的同志,虽然比他小几岁,书也少念几年,可经验很多,热情很高,对革命无限忠诚,特别是头脑非常灵动,看文件过目不忘。想问题深,看问题远。他非常喜欢习仲勋。习仲勋也十分尊重他,把他当作亲兄长一样。他疼爱地说:“不要急,多在贫雇农中培养骨干力量,来代替我们干部的不足。创建根据地的工作很多,诸如军事斗争、政权建设、执行政策、文化教育、集市贸易,等等,这些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哪一环套得不紧,跟不上去,都会影响全局的。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 两人边谈边走,刘志丹也不骑马,由警卫员牵着马跟在后边。他们谈了政权建设,各项政策的制订,发展生产,开办教育,土地分配等问题。刘志丹对每一个问题都谈的十分透彻,使习仲勋对刘志丹更加崇敬和信赖。不觉已到黄沟门。王世泰团长正在按照刘志丹编写的《军事教育大纲》对战士们进行政治和军事教育。闻知刘志丹和习仲勋来了,赶忙迎出村头,紧紧地握住刘志丹和习仲勋的手,高兴地说:“我正准备到指挥部汇报部队休整的情况,你们二位来了正好,还能看看部队的政治学习,军事训练。” 刘志丹问道:“世泰,部队休整情况如何?” 王世泰答道:“部队经过近20天的休整,大家情绪很高,要求打击敌人,扩大咱们的根据地呢!” 三人说着回到团部,王世泰向刘志丹和习仲勋汇报了部队休整的情况;刘志丹向王世泰谈了部队如何帮助地方上做好群众工作。习仲勋向王世泰讲了政权建设和根据地的巩固情况。王世泰听后,高兴地说:“咱们自从摆脱了杜衡的控制,现在是真正摆开棋盘自由自在地走了,老刘的这三路游击区可分对了,南边的敌人被三路游击队‘别着腿’,到不了南梁二路游击区,北边的敌人被一路游击队挡着道,咱们主力红军可以随时到每一路游击区,自由地打击敌人,‘将’敌人的军了。” 习仲勋感慨地说:“要是杜衡还在,他肯定不让我们这样干的。” 王世泰气愤地说:“要是他还在,不但不让我们这样干,一提南梁,就像让他上刀山下油锅一样害怕,赶忙用‘梢山路线’、‘逃跑主义’来压人。在他的坑害下,那几年把人的心都弄灰了,越干越没劲,最后在终南山几乎丧了命。”他停了一下,又笑着说:“现在可好了,我们在老刘的领导下,在陕甘高原上,就像鱼儿进了大海一样,越干越有精神。” 习仲勋说:“如果那几年就按老刘的设想干,我们的红军现在就会更强大,根据地的范围就会更大了。” 刘志丹吸了几口烟,叹了口气说:“过去的事不提了。我们这些人都是靠党性、靠对党的忠诚来革命的。是信仰马列主义的。那些假马列主义者一掌权,就反对我们革命,就出坏主意,结果使革命吃亏。我们还不能反对,一反对,就是反对党的领导,反对党的路线,反对中央,就是‘右倾’,就是反革命,就要被开除出党,驱逐出部队。一大堆帽子,压得你动都不能动。杜衡的一句话,就能使红军跟上他瞎跑,结果使革命经常受到损失。” 王世泰说:“对,那几年杜衡就是这样打击、压制、排挤你的,使革命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使我们在南梁创建根据地的设想推迟了几年。” 刘志丹吸着烟,深沉地说:“杜衡所以能控制我们,我们能够屈从于他的瞎指挥,是由于我们普遍的马列主义水平还低,识别能力还差,头脑里又有封建传统思想意识。因此,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把领导当成‘皇帝’,把领导的话当作‘金口玉言’——不能违抗的圣旨,把领导当成了我们党的化身,结果把巫神当成活菩萨敬奉了。” 王世泰把手一拍,激动地说:“对对对,我看也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不能像你说的这么深透。我们当初确实把杜衡看成党的化身了。老刘那时的党性强,思想太‘正统’了,不然的话,我们可以甩开杜衡的控制,早就跟你上南梁了。” 刘志丹吸着烟,摇了摇头:“不对,不对。那时我要是这样做了,杜衡就会利用省委的名义向中央告状,造谣我叛党,不服从省委的领导,把队伍带上南梁当‘土匪’去了。如果中央听了他的,通报全国,我不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了!”说完,三人都哈哈地大笑起来。 “什么事把你们高兴得这样?”张秀山、高岗、杨森、杨琪走了进来。 大家坐下后,张秀山把一封信递给刘志丹,说:“这是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给特委的信,要求红军南下支援,他们准备重新开辟照金革命根据地。” 刘志丹看过信,说道:“三路要求红军去支援,我们一定要去帮助他们,把照金苏区恢复起来。正好,党政军的领导都在这里,咱们研究一下,如何支援三路游击队的事。” 经过研究,大家一致同意红军主力南下帮助三路游击队重新开辟照金苏区的斗争。红42师经过了20多天的休整,大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在刘志丹和杨森的率领下,南下正宁、淳化、耀县等地,配合以陈国栋为总指挥,张仲良为政委的第三路游击队,袭击敌人,扫荡民团,八战八捷,连连获胜,有力地推动了关中地区的游击战争蓬勃发展。在红军主力的有力配合下,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领导关中军民,展开了恢复照金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斗争。 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在关中地区配合第三路游击队战斗了一个月后,又挥戈北上,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第一仗打姚渠,歼灭敌人1个连,缴枪100余支;第二仗打石畔,又全歼民团1个,缴枪80多条;第三仗打五雷镇,又歼灭敌人1个连,缴枪100余支;第四仗打店头,消灭民团1个,缴枪100余支;第五仗打槐树庄,全歼民团1个,缴枪80多支。一路上势如破竹,战果累累。红军浩浩荡荡,经张村驿、直罗镇、黑水寺、东华池等地,胜利回师到南梁。习仲勋在荔园堡召开几千群众参加的庆祝大会,欢迎红军南下支援第三路游击队作战胜利归来。 |
|
刘志丹传/白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