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扬 > 全文图书 > 周扬与冯雪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后记
徐庆全
    看到本书校样后,照例应该写一个后记。
  我在今年出版的《文坛拨乱反正实录》后记中,对我如何从研究很专业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转到文学史的学习和研究,作了一点回顾。后记中我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转变,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段气势磅礴的文学运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正是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年代,也是经历过“文革”读书荒而如饥似渴读书的年代。尽管我当时是懵懂涉世、懵懂读书,但那一代人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的责任心,则总能促使我更多地将读书与社会政治联系起来,而尚未走出“文艺是政治的晴雨表”的文坛,则是当年社会政治的一个窗口。于是,若干年后,关于那个时期对“国事家事天下事”的关心,往往是通过一个个读书所留下的记忆碎片连缀起来,走进记忆中的。
  有道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我后来决意转到文学史方面的研究,就是这些记忆促成的;具体到这一本书的选题,也是因那时的印像而慢慢清晰起来的。
  1981年,文学界一大盛事是《鲁迅全集》的出版。尽管因那个年代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套16卷本的书还不能像后来那样装帧豪华,但也做到了极致。记得当年看到这套书时,我简直是垂涎三尺了,但因囊中羞涩,只好怅然离去。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攒够了钱把它拿到手后,那种洋洋自得的心情无以形容,同时也觉得未来的自己就是鲁迅研究行列中的一员了。
  年少时期的梦是丰富多彩的,经过岁月过滤后虽然逐一被抛弃,但仍能成为一个人新的梦想的铺路石子,尽管这梦想可能要在多年后才能产生。对我而言,由于资质愚钝,直到今天对鲁迅的作品仍只有“须仰视”而没有丝毫研究的份儿,但当年读这套书则使我对与鲁迅关系密切的人充满了兴趣。冯雪峰的命运就是最关注的一个。
  我知道冯雪峰的名字是与周扬连在一起的。那时,文艺界刚为冯雪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有关周扬与冯雪峰的关系问题,时常听人谈论。读《鲁迅全集》时,又多处涉及到冯雪峰。后来又读到了冯雪峰写的《回忆鲁迅》的书,对冯雪峰的情况大致有了一个了解。到1986年买到由胡耀邦题写书名的《回忆雪峰》后,对冯雪峰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一些;同时,对于一直困惑的周扬与冯雪峰的关系的脉络,也逐渐地有了一个尽管模糊、但大的线条还是清晰的脉络。此后,关于二人之间关系的有关材料,我很注意搜集,尤其是在1996年后我正式转入对周扬和文化界研究后。当然,这种搜集只是出于兴趣而已,根本没有想到要写成这样一本书。
  2002年,我在写作《文坛拨乱反正实录》一书时,为了揭示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界针对《纪要》对三十年代文艺的污蔑的拨乱反正,专门写了“重评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功过”一章,其中有一节用“周扬与冯雪峰:‘两只锦鸡’的故事”为标题,算是第一次系统地将二人的关系作了描述。书出版之前,这一章给了《鲁迅研究月刊》的刘思源兄,蒙刘兄和该刊厚爱,在该刊以《新时期“两个口号”论争的评价述实》为题连载三期。有的朋友读到后,给我发E或来电话,说我把新时期以来“两个口号”论争的评价和周扬与冯雪峰的关系捋清楚了,可否再往前追溯一下,系统地将他们二人之间五十年来的恩恩怨怨揭示出来,以弥补关于二人关系研究的空白?
  朋友们的建议是对的,我却很犹豫。虽然从所积累的材料来说,应该不成问题,但我仍然有担心自己的学识不足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另外一种担心,那就是,在这么多年摸材料的时间里,对于周扬和冯雪峰从要好到交恶再到握手言和的过程,我大致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要探讨二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背景作参照物,而不是拘泥于文艺界某些人士或从个人恩怨或从道听途说出发,依照个人臆测来描述,我的这种看法,且不说与文艺界某些人士的看法相左,与现下流行的文学史的观点,也有一些距离的。
  尽管犹豫,我还是把有关二人的材料翻腾出来,汇集在一起。因为2003年恰是周扬九十五、冯雪峰一百周年诞辰,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两位中国革命文化的先驱者总还是可以的。在写这篇文章期间,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吕薇女士来京组稿,谈到我在《鲁迅研究月刊》发表的文章时,吕女士提出了与我的朋友们相同的建议:就写一本《周扬与冯雪峰》的书。吕女士是资深编辑,尤以编辑人物和政治类读物见长。她的鼓励自然增强了我的信心,此事也就定下来了。2003年8月,我完成了这部书稿。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很多人提供了帮助:
  本书成稿后,我送给了文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现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老。周老三十年代就在上海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担任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的秘书,并以音乐为武器,参加爱国救亡运动。对三十年代那段历史是了解的。解放以后,周老一直在文艺界担任领导职务,从文化部的局长到党组书记、代部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主持了一项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编撰《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系统地整理我国文艺的资料。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周老与文艺界人士有广泛的交往,尤其是与周扬交往更多一些;退下来后,他又注重文化史料的整理工作,不管从个人经历还是从对史料的了解程度,周老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就周扬对文艺界人士的采访中,周老不但接受我的采访而且给予过鼓励。周老已经八十八岁高龄了,但他仍然仔细认真地看了我的稿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应我的邀请,他欣然作序,为本书增色。
  我所在的《炎黄春秋》杂志社,是一个团结、祥和的团队,在我进行写作时,他们或主动分担我的工作,或给予鼓励支持。尤其是社长杜导正,虽然曾位高权重(曾首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但十多年来,一直关爱我,呵护我,其奖掖后辈之情,让我不敢稍有懈怠。
  在本书中引用了一些文艺界老前辈的口述材料。这些老前辈在接受我的采访时,总是给我鼓励,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罗静文女士、《纵横》杂志社的孟红女士等,在资料上提供了诸多的支持。
  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吕薇女士,从本书的选题创意到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学识有限,本书中肯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恳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作者
  2004年10月15日于北京
  

周扬与冯雪峰/徐庆全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