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文 > 全文图书 > 周文论文艺大众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谈目前通俗文学的重要
周文
    (1938年 成都)
  新文艺运动自从民国12年在四川开始萌芽以来,一直到现在。无论从质从量方面看来,是有了很显著的进步了的,就我个人在短短几个月当中所看见的,像《四川风景》、《金箭月刊》这样整齐的文艺刊物,像《惊蛰》、《群众》、《火炬》这些综合刊物中所登载的文艺作品,从现在全中国一般所达到的文艺水准看来,虽不能说它完全合了那水准,但也不见得低落得怎样十分厉害,然而为什么这些刊物,在月前抗战紧张,更需要教育大家的时候,竟至或夭折勉延残喘呢?
  自然,理由是多得很的:1. 文艺作品没有完全配合着抗战的最大要求,2.教育的不普及,文言太多,文言文的根深蒂固限制了它的发展等等。这些,自然是不可漠视的重要理由,然而不能是唯一的理由,正如在抗战的目前,要提高文艺水准,精深的理论和纪念碑性的作品成为非常的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一样。
  我们应该知道,这里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在。
  为什么我们这些刊物会夭折或勉延残喘呢?是销路不好。为什会销路好呢?这里该使人们明白这是为了什么,而使我们发生最大的猛省了吧。
  我们又看看另一方面的一些事实吧:为什么川戏馆那样多,却每个戏馆都挤得满满的观众呢?为什讲圣谕的一站上凳子,便等着许多不识字的人去听呢?为什么说评书的把戒方一拍,挤满茶馆的大家都鸦雀无声呢?为什么金钱板、道情会吸引一大堆一大堆的苦力们呢?他们不是和我们同样处在文言文的世界里么?为什么他们拿着白话却通行无阻呢?这里又该使我们明白这是为了什么,而使我们发生最大的猛省了吧。
  我们过去的文艺运动,无疑是发展了的,然而这发展是脱离大众了的,只象迎头赶上和全国的所达到的水准齐一,单单注意了这一面,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面,那就渐渐发展到牛角尖去了。表面看来,虽然好像是发展,但其实是萎缩。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文艺是在人民大众这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我们中国经过“五四”、“五卅”、“九一八”、“一二八”直到“七八”、“八一三”这道路,在文艺上所达到的成果,凡为读者大众所爱好的,都是与大众的血脉相通的。然而我们四川呢,为了急于赶上,几乎成为凭空的产物了,它又怎会普遍地为大众所爱好所接受呢?
  诚然,迎头赶上并不是不对,在要接受全中国已经达到的成果要提高我们四川的文艺水准,“赶”,不但不是不对,而且是应该的,但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要把我们的脚深深踏在大众中。一面在提高我们时,一面要提高他们,使大家一齐来“赶”才对。如果和大众脱了节,你即使拚命赶上去了,又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这无怪刊物的夭折,勉延残喘并不是偶然的。事实是如此,如果不想办法,四川文艺也只有永远萎缩下去。
  尤其是当我们民族在这危急存亡的最后关头,为了动员民众参加神圣的抗日战争,对于教育大众的任务,已经迫切地放在我们每个从事文艺工作者面前。要真正担当起这样伟大而艰难的任务,对于我们的文艺工作,更应该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首先,文艺工作者应该把自己的生活浸到救亡工作中去,真切地去感受和了解大众的生活,要求和希望,吸取新鲜的养料,说出大众真正要说的话。道路是艰难的,但是必要的,除了这以外,一个为了抗战的文艺作家没有第二条路。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打开大众文艺这道门的锁匙,才能真正使文艺水准普遍的提高。
  因此第二,为了使文艺水准普遍提高,我们应该竭力采取大家能够接受的东西,这里我们应该向通俗作家学习,向川戏评书金钱板、讲圣谕、花鼓、道情、山歌、小调,乃至儿童文学学习。自然我们并不要学它的内容,(而且要抛弃那些陈腐的内容)而是要学习它的形式和技术,了解它为什么一般大家那么喜欢它,用它的形式和技术来装进我们新的内容去。
  一种事物的发展,一定有新陈代谢,有蜕化,我们的利用旧形式,并不是迎合大众,降低了文艺,相反的,真正的刚建、新鲜的文艺,只有从这蜕化中才能健全地生长起来。它将来所蜕化出来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旧的,而是新的另一种东西了。
  其实“迎合”也好,“降低”也好,还不是我们目前应该急切担心的。重要的是:抢救民族,抗战第一,只要是能够动员民众、教育民众的东西都应该全部拿出来。
  (原载1938年3月20日《战潮》第1卷第1期)
  

周文论文艺大众化/何俭朝,高西莲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