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文 > 个人著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文文集第四卷:《大众文艺》①
周文
    编后记
  (一)
  本刊前身《文艺突击》曾出过六期,后因财力物力缺乏,停止了一个时期。但是边区的读者群众以及前方的将士们都常常热心地探问《文艺突击》为什么不出了?下面接着便是:“出版才好哩!”或者说:“快点再出吧!”尤其各工厂各机关的文艺小组及部队里的中级干部和许多文艺工作者要求得迫切。这鼓励了我们,增强了继续出版的决心。和读者久别之后,现在本刊以新的面目出世了。——改名《大众文艺》,这是表示本刊以后要更名副其实的成为大众的文艺刊物。我们希望以后每月出版一期,并且只要客观条件不发生问题决不愿意脱期。
  在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会上讨论继续出版本刊问题时,理事们的意见,本刊除一般大众的文艺杂志应有的任务外,还应该是对文艺小组及初学作家的一种带教育性的刊物。本期所以有专论述文艺小组的文字,有塞克对于写歌词的基本原则的讲话,有雪韦的写作讲话……除《写作讲话》雪韦允许以后每期继续下去外,其他如怎样读小说,写报告,作诗,怎样演戏,唱歌……等问题,以后都要请各名家写文章在本刊上发表。再则,我们在本刊将设文艺问题问答栏。请读者常提问题来。
  本刊愿意尽量提拔新作家新人,尤其是工农大众及学生青年。文艺小组组员的作品也尽量择优登载。本期《小伙伴》的作者刘亚洛,《妻的条件》的作者柳风便都是工厂文艺小组的组员,这也可见边区文艺深入工厂的成绩。同时从他们的描写里看得出边区生活之一般——而这是国内外许多先进进步的人士所极愿意知道的。
  本刊出版,正逢四月十四日一个忌日——马雅可夫斯基死去十周年。我们因出特辑以纪念这位“我们时代最优秀最有天才的诗人”。除译登他的几首诗以及他的挚友卡塔尼阳作《作为讽刺家的马雅可夫斯基》短评之外,特载一篇介绍马雅可夫斯基的生世、创作的长文,使读者对他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篇文章写的太长了一点;但是为补救国内文艺界关于他的介绍太不详细及对他的认识也不甚正确之不足,长一点,对于读者,想也不无益处。
  四月十日是列宁诞生之日。他是一八七○年生的,假如今天还活着,他整七十岁了,也不算老呵。译登马雅可夫斯基作的《与列宁同志谈话》,也就是借此纪念这位历史巨人,万民领袖的意思。
  《他和大家在一起——记毛泽东同志在一个大会上》——这首诗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写的。他大胆写这样的题目已很可取。他所写的也是成千成万的人们眼里耳里所看见过听见过的和心里所想要说的。诗的技巧自然还不大成熟。但编者知道,作者孙剑冰是把这篇诗改了又改,一共修改了大约不少于十次而经过了几个月工夫的。这种对创作的严肃态度,是每个青年初学的——不仅是初学的——作家所应有的。
  刘白羽的《一百五十双鞋》,柳青的《一个追求理想世界的人》都是写华北前方情形的创作:前者写民众拥护八路军之热烈及居民之进步,积极参加抗战,后者写日本俘虏之觉悟反战,都是很宝贵的“材料”。我们希望前方的情形以后在本刊多多地反映出来。
  同样,边区的各方面生活也大大地反映得不够,虽则本期有《妻的条件》,《小伙伴》及曹葆华的《西北的一天》——写这儿生产运动。我们希望,要求生活在这个抗日民主模范区的作家们多多努力!
  《河水怎样帮助游击队》是一篇绝妙的民间文学。难道中国没有这种美的民间文艺吗?事在于要我们热心,留心去采录。
  最后,得声明一句:因为篇幅有限,如《我怎样成了苏维埃知识分子》等许多的好文章没法在这一期完全挤进去,只好留在下期或以后披露。
  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将自己对本刊的意见对本期内容的批评率直地告诉我们。
  (二)
  编成这一期,正是在五月的假期里面。不想在这儿多所赘言。只虔诚的愿意接到读者们的意见和帮助。在第一期上,我们讲过:“本刊愿意尽量提拔新作,新人,尤其是工农大众及学生青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因为五月烦忙,发行迟缓了的缘故。而又唯恐脱期,不得不马上付排。还未等得收到大批寄稿。——这一期,在内容方面,有几点申述:周文的《我的一段故事》,是暴露大后方某些落后区域兵役问题不公平的现象,读起来使人很痛心。抗战两年多了,但这种缺点还著著存在,这种现实性异常浓厚的作品是很有益意的。另外荒煤的《路》则是一篇忠实杰出的报告文学。雷加在《遗书》里,用一支细腻的笔来描写一个“皇军”中的人物,那种感情的掣动,是很动人的,——在种种极端矛盾的心理下,这个人物只有走上“剖腹”的道路了。的确,这样事实是很多的呢。在这里想特别介绍一下的,是《钢铁故事》,是由晋东南部队里带来的稿子,作者是真正在部队中工作者,在那油印的稿件封面上写着“供干部乙丙组,战士甲组,教材”,从这里我们可以多少了解文艺在部队中被接受的程度及其教育作用了。同时,在这短短的三篇故事里,带着极真实的感染力量,是值得注意的。在这儿,想附带报告一下,过去出版的《文艺突击》上有些文章,在前方部队里被采用教材的也不少,这都证明部队中文艺工作的重要,下一期,我们准备发表新由前方回来的鲁艺文艺工作团的梅行的《论部队文艺工作》,来做专门的讨论。在这儿不谈了——D·康兹达洛夫的《我怎样成为一个苏维埃知识分子》,是很好的,尤其是对于我们工厂部队里面文艺小组的同志们是一种鼓励。E·鲍格谢夫斯卡雅的《乌莱特迦第一次的旅行》是写工人是无国界的,另一个区域罢工,另一个区域的工人伸出援助的手来的情形。同时这两篇都是我们用以来纪念五月的。还有一篇翻译的童话,萨尔蒂可夫是很出名的讽刺文学家,这篇《诡谲的鲤鱼》是很有趣的,下期还有一篇《自我牺牲的兔子》可发表。——这期发表了几篇翻译,是希望在写作的水准的提高方面,想能有一些作用。
  ①《大众文艺》月刊,16开本。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会刊。1940年4月15日创刊于陕西省延安市,由周文主编,“大众文艺社”编辑,延安“文抗”出版。同年10月25日停刊,共出9册。其前身《文艺突击》停刊后,延安“文抗”第二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决定改名《大众文艺》重新出版。按会上理事们的意见,“本刊除一般大众的文艺杂志的任务外,还应该是对文艺小组及初学作家的一种带教育性的刊物。”该刊除刊登一般的文艺专论、短评,尤其注意反映文学青年的活动,指导他们的创作。文学创作上以报告文学、小说、诗歌为主。主要撰稿人由荒煤、小山、柳风、塞克、雪韦、史行、萧三、田间、艾思奇、丁玲、默涵、柳青、柳亚洛、李又然、曹葆华、茅盾等。
  其《编后记》(一)~(二)载《大众文艺》的时间和期号如下:
  (一)1940年4月l5日第1卷第1期(创刊号);
  (二)1940年5月15日第1卷第2期。
  

周文文集第四卷/周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