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当前位置:首页>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史书翰>人物简介

★生平简介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史书翰
 

  1966年8月,当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风浪席卷中国大地时,像许多善良、正直而又被卷入这一风浪旋涡的人一样,史书翰陷入了极大的痛苦和绝望中。他的工作涉及党的许多高层领导人活动,他不能说话,不愿意说话,他认为只有毁灭自己才能得到灵魂上的安慰。
  也许人们有理由认为他过分脆弱了。但在当时情况下,这样才更见其人格的高尚。在许多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眼里,死不足惜,死是一种自白,是一种抗争。
  从抗日战争时期起,他就参与我们党的领导人的保健工作。从1958年至1965年卫生部保健局撤销,他一直担任保健局局长。“文革”一开始,他便被林彪、“四人帮”一伙看作“修正主义”的罪恶人物。他们妄图以他为一个突破口,打倒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而毁灭我们的党。史书翰显然明了这伙人的恶毒用心,他无意解释什么,更不想为自己开脱,他认为只有这样死,才是对党的领导人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自己清白一世的负责。
  8月24日,史书翰在中医学院被“造反派”围攻一天一夜,未能回家。第二天上午,他又被带到中南海斗了一上午。中午回到家里,没有吃饭,只说想休息,便服下安眠药倒在床上“睡”了。下午x x x来叫他开会叫不醒,发现桌子上史留的条子,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打电话叫其爱人回来,把史书翰留下的一张纸条拿给她看,那上面写着:“坤贤,好好教育孩子,听毛主席的话。”
  抢救工作进行到27日。他就这样长眠了。他以死表示了对林彪,“四人帮”一伙的抗议,表现了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对“文革”的不妥协和否定。他的死是壮烈的。
  1909年,史书翰出生于山西沁源县城关一个中等耕读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民国初就读法政学堂,在司法部门做过公务员,以后以教书、行医维持家计。史家兄弟四人,史书翰排行第二。四兄弟中,除大哥从小务农主持家务外,其余三人和小妹都参加了革命。三弟史国森,少年倜傥,才华出众,中学生时代加入共产党,曾任沁源县委书记,是三十年代山西党的骨干分子,后入延安抗大学习,1941年奉命到冀北开辟工作,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英勇作战,壮烈牺牲。
  同三弟的性格、经历形成显明对照,史书翰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经过反复对比和思索,了解了革命,认识了共产党,终于在自己年近而立之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携眷投奔了八路军。
  无冻馁之虞的家庭和风云激荡的时代,铸就了他的忠厚、认真,沉稳、内向的性格和希图平等竞争,有事不求人的独立意识.他幼读私塾,后入县立小学读了三年高小。1924年至1927年,他在河南开封一家私立医院学医。
  在河南最后一年的经历,给了史书翰终生难忘的影响。1927年6月,经过冯玉祥“调停”,宁汉合流,结成反共协议,反革命白色恐怖遍布全国。开封监狱里突然增加了许多共产党“犯人”。当时,史书翰已经在监狱医务所谋得一份工作。共产党“犯人”大都遭受严刑挎打,史书翰随之忙碌起来,这样,他便有机会平生第一次接触共产党人。有一次,他借看伤机会问一位受过重刑的“犯人”为什么遭此挎打。那“犯人”冷冷地说:“他们要我说出共产党来。”“你不害怕吗?”史书翰好奇地问道,回答是:“不要紧,为了革命我什么都不怕。三十年后你看吧,共产党一定会成功!”
  不久,史书翰因病辞职回家居住一年多。在此期间他与同学、沁源地下党活动分子胡奋之兄弟来往较多,了解到共产党的一些主张,南方朱,毛游击队活动情况以及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情况。这时,史书翰对革命的了解还只是出于关心国家前途,他的目标是继续求学,学到谋生的真本领。1929年,幸得寡居的姑母资助,他借了堂兄的中学毕业证书,冒名考入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在校学习四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边学习边教学。1935年,由于他学业优秀被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人体解剖学。两年多的留学生活,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对国民党不抗日痛心疾首,这些都极大地刺伤了他的爱国热忱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归国途经天津时,芦沟桥事变爆发,他急速赶到太原,任后方医院医务主任参加绥远抗战。但国民党的绥远抗战如同儿戏,被敌人一击即溃,全线撤退。史书翰激奋而来,丧气而归。与国民党军队形成明显对比,装备低劣的八路军进入山西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接连打了很多胜仗,共产党威名大振,史书翰决心投共产党,找八路军。他找到胡奋之表明了心迹,请求指引。11月他与妻子范坤贤,胡奋之的一个弟弟一行三人前往洪洞,参加了八路军。
  经过长期切身体验和观察、比较的史书翰,一旦走上革命道路,就以全心身投入这伟大的事业中。他认真去体味新生活的一切方面,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他先在八路军卫生学校当教员。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日记,详细记录了卫校参加战救、从事教学、宣传群众的火热生活。他是教员,学员们朝气蓬勃的革命激情又深刻地感染和教育着他。他写道:“生活、劳动锻炼着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把生活与抗日战争、党的事业联结在一起。他们勤奋学习,除了想到革命需要外,别无所欲。”他写的是大家,自然也是他自己心理的写照。
  1938年3月,他升任教务主任,10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他又被任命为八路军总医院医务主任。1940年3月,卫校迁至延安柳树店,不久改名中国医科大学。与此同时,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即原八路军总医院)也迁来柳树店。史书翰任该院副院长兼医大教育长,1942年秋,他又改任医大副校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在这里辛勤工作了整整八年,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务技术人才。
  在中国医科大学这所红色的窑洞大学里,史书翰的生活是紧张、充实而愉快的。他把自己对党对民族的忠诚和全部学识才智倾注在工作中。史书翰是专攻人体解剖的,他深知尸体解剖在医学教学的重要作用,他克服困难,在卫校第一次使用尸体解剖进行教学。他不仅亲自编写教材,而且亲自领导了实验室等一批教学设施的建设,就连学员的毕业证书设计也出于他手。他经常激动地说:“党这样信任我,我只有努力工作才是。”
  史书翰是一位称职的医生,医学教育领导者,又是一个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员。他主讲解剖学,还兼过内科、外科、皮肤科课程。教学书籍缺乏,他就把自己的德文版《解剖学》利日本版《解剖学》放在班上,还自己编写了一本《解剖学》。他循循善诱,有求必应,诲人不倦,既是严师又是慈父,给学员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史书翰是一个很注重个人修养的人,他主张无道德便不可能行医,无道德便不可能革命。他认为勤勉、正直,与人为善应当是一名医生的立身之本,如果是医生加革命者,那就更应当忠于此道。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需人,他都同样对待。1942年王观澜重病,住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他彻夜守护,连打针、灌肠等护士的工作他都做。1946年前后在晋绥军区司令部任副部长,一位同志的家属难产,他在产妇身边守护三天两夜。60年代初王震同志患肠梗阻,他日夜守护。在延安时药物很缺,一个同志的孩子病得很严重,他把自己带去的仅有的磺胺类药给病孩用了,救了孩子的命。他就这样把为病人治病看得高于一切。他一心想着工作,总是早起到医院学校各处看看,1941年的一个早上,他到医院去,发现一个司药把病人的药甘汞给错拿为升汞了,避免了一次人身事故。正是由于他的医德和医术获得人们的普遍赞许,延安整风以后,组织上分配他负责领导人的保健工作。
  党的“七大”胜利闭幕后,党和军队的干部纷纷奔赴全国各个战场。贺龙同志提出要史书翰随他出征。史书翰离开了他工作了八年的医大,转战华北、西北,先后任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军区卫校校长,晋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军区卫校校长,西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西北人民医学院院长,同时,还兼任西北军区卫生部驻西安办事处处长兼政委。
  史书翰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远见最集中地表现在他对人才的重视。他多次表示,他最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抗战胜利后,他虽然离开了中国医大,负责西北军区的卫生工作,但始终兼任军区卫校校长。1948年下半年,全国解放胜利在望,史书翰考虑到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向军区领导建议将军区卫校改为西北医学院,扩大招生。在没有校址、教师缺乏的困难情况下,为使新解放区的青年学生不致失学,他决定相继在晋南,北平招收青年学生一千余名。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他及时请示上级同意将学校定在西安,并亲自选定校址,筹备开学。他特意要求校园里要多种苹果树和玫瑰花,一定要注意环境美化。此后,他利用参加保健工作出差之便,多次在西安、北京、上海招聘各科教授、讲师和技术人员,使学校在选址、建筑规划、环境、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具备了第一流医科大学的水平。
  1950年,西北医学院改名为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史书翰继续兼任该校校长直至1952年参加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离任。多少年来,每当四医大的老校友看到整洁的校舍,满园的苹果和玫瑰,都由衷地怀念和感激老校长。
  1953年至1957年,史书翰先后任总后卫生部教育处处长、训练局局长、总后学校管理部副部长,负责全军的医学教育训练。
  1957年,中央决定调史书翰任国家卫生部保健局局长,负责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史书翰深知这一工作责任重大,他有点犹豫。当他得知他的工作是朱老总等中央领导同志明确表过态的,便愉快地离开军队,走上新的岗位。此后,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不分昼夜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直至1965年,中央决定撤销保健局,他改任卫生部副部长。
  史书翰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清正廉直,谨虚慎密,他极重道德修养,无私无怨,默默奉献,不求闻达于世。他以高尚的情操和医德,堪称人民医生的一代楷模。史书翰不幸去世后,党组织对他的一生曾作出公正的评价。1975年9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王震副总理等出席。1979年6月,卫生部又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王震、李井泉、余秋里参加了追悼会,叶剑英、陈云、彭真、聂荣臻、徐向前、王震等送了花圈。这才真正得到平反,他可以安息了。(冯彩章 李葆定撰写 范坤贤审阅)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