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柯仲平 > 全文图书 > 柯仲平诗文集四:文论
|
祝贺《红旗歌谣》的出版* |
柯仲平 |
|
|
(一九六〇年一月二十日) 我非常高兴地祝贺郭沫若和周扬同志把新民歌编选出版,我认为这件事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有史以来诗歌很多,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诗?最爱什么诗集?我说:最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最爱《红旗歌谣》。我愿意随时把它们带在身边,作为怀中之宝,随时背诵,随时歌唱,并且把它们化在我的心中,化在我的歌声中。 我认为,《红旗歌谣》是自有民歌以来越过一切民歌的集子。记得前年三月,陕西的同志收集了许多关于兴修水利的新民歌给我看,让我选,叫我写序文来介绍它,当时我在《陕西新民歌三百首》中,写了这样几句诗: 哪座山都没有喜玛拉雅山高, 哪个时代的民歌都没有毛泽东时代的好; 几万万人马,唱着去擒龙擒蛟, 去年一个冬,擒来蛟龙千万条。 一唱跨黄河,二唱跨长江, 三唱跨海、跨洋、跨四方; 我们要不断地飞跃不断地唱, 唱比原子弹爆炸更有力量。 这就是当新民歌大量涌现时我的心情。这种新民歌最具有共产主义风格、共产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英雄气概,也最具有共产主义的热情。它歌唱了英雄的时代,歌唱了那种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毫不计较报酬,为集体利益、为子孙万代的幸福而献身的忘我劳动。 然而这一切,只有在党和毛主席的教育、鼓舞下,才会得到如此高度的发扬。只有在政治上、经济上解放了的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宇宙的主人,才会有这种主人翁的气概,去征服困难、征服宇宙。我们从新民歌中看到,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虽然是比较旧的,但是他们就凭这一把铁锹、这一把铁镐,去开天辟地,征服自然,它表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表现了劳动人民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不断前进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表现在劳动中,然后表现在新民歌中,在《红旗歌谣》中。如果没有经过思想改造,没有和群众一起劳动、生活的诗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新民歌来的;因此,我非常赞美郭沫若和周扬同志编选的这部《红旗歌谣》和那篇具有明确方向的《编者的话》,它肯定新民歌是群众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非常正确。 我们知道,毛主席诗词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高度结合的典范,是当代革命诗歌的一个高峰。而《红旗歌谣》,也是群众诗歌中具有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高度结合的典范,它是千千万万首民歌中选出来的,可以说是千峰万峰中的莲花峰。 我们今后写诗,要学习毛主席,要把毛主席的指导原则运用到诗歌中来。首先就要把优秀的古典诗歌和新民歌作为我们向前发展的基础。这样做,就能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共产主义风格表现出来,也就能创造出新鲜、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到全世界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人民就会从这些新民歌中看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的前进脚印。 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几项差别消灭了,我想人人都会有诗的气质,人人都可能有作诗的才力,不过某一些人身上会集中地表现得更多一些。那时候,诗人和普通劳动者一样,劳动、歌唱,有许多诗登在报刊上,或者印成册子,也有的会作为民歌流传,不会有人计较个人得失和报酬。把写诗当成劳动生活中的一部分,诗才有无限的前途。 现在可以说,从毛主席的诗,到战士的枪杆诗和工农群众的新民歌,体现了最高的集体利益,形成了一支非常了不起的工农兵革命的诗歌队伍,这在中国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它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这种劳动人民对自己劳动的歌颂,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山高没有脚心高,石硬没有决心硬……”这种豪迈的诗句,多么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雄心壮志啊!它是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产生出来的。总路线的精神,就是他们这种精神的高度的集中表现。 去年我看了许多新民歌,选了许多新民歌。不是我在提高新民歌,而是我被新民歌提高了。这种提高,不是向资产阶级诗歌去提高,也不是向十九世纪的欧洲诗歌去提高,而是沿着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沿着无产阶级的道路,沿着工农兵自己的方向,去不断地提高。只有在高涨着的共产主义精神鼓舞下,才能产生具有异常豪迈气概的诗歌,他们的豪言壮语,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对许多好的民歌曾经这样说过:气吞全宇宙,韵从天上来,纵有鬼斧神工也不能动它一个字。 由于新民歌的内容是丰富多采的,新民歌的形式也是丰富多采的,各地方都有了一些创造,有了一些发展,但不管怎样,它是继承而又发展了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并没有把原有的好东西抛掉。为了表现新生活,也必得突破一些陈规,有所创造,但仍会叫人感到它是从民歌中发展出来的。和新诗中某些脱离群众,缺乏劳动气息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诗比较起来,新民歌是太阳,那些诗显得多么黯淡无光。为什么人民群众要用新民歌这种形式来反映现实呢?因为它是劳动人民最熟悉的形式,是民族的形式、民族的风格,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目前到处都有赛诗会、对歌、对唱;干部开会总想用诗,一些标语、口号也采用诗的形式。因为诗容易上口、记住,要说就说,要唱就唱,爱它、唱它,简直把劳动生活诗化了,诗表现他们的志愿、理想和信心。也就因为这个原因,新民歌会在劳动中不断大量地产生出来,而且有许多将会永远保存下去,成为毛泽东时代伟大生活的纪录。 人民喜爱新民歌这种形式,也不断从劳动中产生大量好的作品。但形式将来也会更多样化。人类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改造工具,适应新的生产力。新民歌也是一样,由于生活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形式也会更多样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它一定会保持和发展新民歌本来的优点,而绝不会向散文化发展,因为用诗表现思想感情,必须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集中,更概括。但形式会比较自由,韵也不会那么死,多一个字少一个字也没有什么关系。 多样化是新民歌的重要特点。诗人好的东西也会被吸收进去,将来劳动人民知识化了,诗人也劳动化了,诗人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歌唱,共同创造。有些作品可以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没有自己的名字,也是完全可能的。 毛主席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旗歌谣》的出版,将会促使千千万万新的民歌出现,产生更多更好的新民歌,它对今后新民歌运动,将起着带头和促进的作用。 新民歌一定会在群众的不断革命中,不断产生,不断发展下去。 * 本文原载于一九六〇年《诗刊》。 |
|
柯仲平诗文集四:文论/王琳,刘锦满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