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柯仲平 > 个人著述
|
柯仲平诗文集四 解放创作力,培养新作家* |
柯仲平 |
|
|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我们分会的工作,在省委的领导下,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有些工作也没有坚持下来。 取经取宝应和我们的工作结合起来。凡是比我们先进的,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学赶帮的第一个字就是比,也就是找差距。象我们这一批党的文学队伍,都是从延安来的,受过更多的党和毛主席的教育。对我们自己本身应该有较高的要求。我们的优点到底是什么?成绩是哪些?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缺点是什么?怎样向其他兄弟分会学习和借鉴?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编辑部应该很好的讨论,得出一些比较确当的看法。 我们的工作好似打仗。打仗就得有些牺牲。不肯牺牲很难设想仗会打胜。但要学会全面部署我们的力量。拿我来说,如果党派我在哪个岗位工作,我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而又要去搞创作,我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我们时时刻刻要有全局观点。打仗要有骨干,也要有后勤,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一九五七年整改中,我们开了很多严肃的会。当时,要解决一个搞出较多较好的作品的问题。也就叫解放创作力。能够搞创作的就抽出来。如柳青同志,打长期仗,就尽可能不去打扰他。有些同志能写东西,当时就把他们推出去。如钢焰、汶石等,就是当时被解放出来的。 当时,我的身体很不好。一九五八年到常宁宫住。把培养青年作者的任务,放到了编辑部。编辑部副主编的轮流制和编辑到生活中去的制度,是为了不仅让他们当编辑,也想到他们的写作。当时推出去的几个作家,现在写出不少好的作品。当然,编辑部也出了作家。柳青同志的《创业史》一九五九年在《延河》上发表了,我曾经考虑,是否可以写社论。最近,有成就的作家在《延河》上发表作品少了,但又产生了新的作家。 到底我们今天的战略方针部署怎么安排?我们的缺点是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赶不上。过去在延安时期,培养青年作者也是花很大功夫的。我们也有一些传家宝,丰富的经验,但是没有很好坚持。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延河》办成地方刊物中较优秀的一个,拿出好的作品来。 我这样想,身体比较好的,是不是可以轮一轮。解放创作力这点还是死啃住。胡采同志现在身体事实上是不好了,不要把他搞得完全起不来了。这个问题提出来,哪一个挺身而出?或者是轮班,顶一年,我们大家帮助。这样子来打好这个仗。 柳青同志早就提出主席团增加几个人,如汶石、鹏程。这既是发挥集体主义,又需要孤胆英雄。推出来的同志,大家要替他负责,他就有力量,有气魄。困难和矛盾,我们要想方设法解决。既要拿出作品,也要培养出人才。开训练班仅仅是一种方式。不要搞机械的统计学。推上前线作指挥的同志,创作暂且放在第二位。不要放弃,但主要精力放在全省的文学事业上。《延河》的主要负责人怎么安排?我的意见是不要臃肿的会议。后勤的工作要搞好,前线的同志才安心。这个问题不解决,分会的工作是搞不好的。我相信,只要同志们努力,困难是会克服的。 * 这是柯仲平同志在作协西安分会主席团扩大会上的讲话纪录。 |
|
柯仲平诗文集四:文论/王琳,刘锦满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