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部分 柯棣华医疗队 二 河北巡诊
任鸣皋

  1996年9月2日早晨,一面“柯棣华医疗队”的鲜红队旗迎风飘扬。这旗是当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印友好协会会长钱正英,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大厅里举行授旗仪式时授予柯棣华医疗队的。时任对外友协会长齐怀远、印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戴美兰·萨波瓦、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顾子欣、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办主任张显清等出席了授旗仪式。仪式结束后,医疗队一行11人乘坐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的一辆全新中型轿车出发,来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这里是柯棣华大夫陵墓所在地。队员们一下车便参加了河北省民政厅、陵园管理处、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和柯棣华医疗队联合举办的柯棣华大夫事迹报告会。生动的事迹,使队员们及现场的数百名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鼓舞。会后,我们瞻仰了柯棣华大夫陵墓,并参观了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
  次日上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前的广场上,举行盛大隆重的柯棣华中印友好医院揭幕和柯棣华医疗队专家义诊开诊仪式。场上彩旗飘扬,鼓乐齐鸣。省政协几位领导、印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戴美兰·萨波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许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办主任张显清等出席了大会。河北省政协副主席陈慧在致词中说:“河北省刚刚经受了多年不遇的大水灾,柯棣华医疗队在这个时候来到河北送医送药举行义诊,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及首都人民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给了我们巨大的鼓励,增强了我们战胜洪灾、重建家园的决心。”印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戴美兰·萨波瓦发言时说:“义诊这项活动很有意义,对促进印中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日下午柯棣华医疗队邀请柯棣华中印友好医院的大夫共同义诊。医疗队员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大家把宣传、学习柯棣华大夫表现在行动上,以柯棣华大夫为榜样,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地为病人服务。每到一地,前来求治的患者十分踊跃。
  在石家庄义诊以后,医疗队便去唐县、葛公村、军城乡等地,最后一站是涿州。唐县、葛公村是柯棣华大夫工作过的地方,也是他殉职之处。关于他墓地的情况,这里说明一下。1942年他逝世后安葬在军城南关的晋察冀边区烈士陵园,以青砖砌墓,地面上是土坟丘。为了不使日军发现和毁坏灵柩,曾将墓地地面的坟丘平掉。1943年,在坟地的东侧4米处,又修建了大理石混凝土结构的墓体。为安全起见,灵柩并未移葬。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时方才将灵柩迁至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而军城南关的陵墓仍然保存,并于1982年柯棣华大夫逝世40周年时又重行整修扩建。
  在葛公村义诊时,原来经过柯棣华大夫摘去多余手指的齐东林老大爷、柯棣华大夫当年的房东赵秋珍老太太均80多岁了,他们都到义诊点来探望我们,同时还看看病。笔者在1981年同设计柯棣华首日封及邮票的黄里同志一起去访问过他们,以后笔者又去过一次,提起来都还记得。齐大爷激动地说:“好哇,柯大夫那时老动员有病的人去医院看病,不花钱。今天柯大夫的医疗队又来了啊!”他如同见了亲人诉说着。当地老乡对柯棣华大夫感情很深,可惜那个年代的老一辈人已相继去世,健在的不多了。如果没有一定形式对这一代、下一代进行宣传教育,那么柯棣华大夫事迹的影响将会淡化。这次河北巡诊受到老乡的热烈欢迎和各方面的好评,但有一个遗憾是有的患者无钱买药,指望义诊时送药。我们这次下乡只带去北京爱可得科技应用研究院捐助的4000多元药品,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当地农村贫困,贫病相连,这又涉及扶贫问题。那里的中小学校舍破旧,设备不足等,都有待解决。我们医疗队巡诊虽很成功,但心情却有点沉重。抗日老区还是很穷。短暂的6天过去了,离开的时候老区人民依依不舍。一位老大妈提高嗓门说:“你们做好事的都会长寿!”谢谢可敬的老区人民,“我们将把柯棣华医疗队作为最有意义的崇高事业坚持下去”,我们的心里这样回答着。
  在这次活动后的总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显清主任谈到,这次到基层巡回医疗服务的实践,是一次社会科学与其他科学合作的成功尝试,今后还要继续组织这样的活动。张主任对医疗队大夫们以自己的崇高医德和实际行动履行了向柯棣华大夫学习的诺言,给予了高度评价。总结时大夫们说,令人难忘的是,我们沿着柯棣华大夫的足迹,深入贫困的唐县、军城和柯大夫以身殉职之地葛公村义诊的场景,使我们感受到柯棣华大夫及印度援华医疗队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已深深地留在老区人民的心中。我们每位医疗队员都在想,一个印度大夫能以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际主义和中国人民。作为中国的白衣战士,我们唯有以柯棣华为榜样,更好地为老区人民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爱心。
  这次巡回义诊,医疗队先后设置5个义诊点。每到一处,人们听说是从北京来的专家,都争先恐后排起长队,一位大夫半天总要看30~40位病人,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从诊治情况看,当地缺医少药的问题不容忽视。医疗队多次发现因当地医生用药不当,可能造成小儿发育异常的严重问题,都及时给予纠正,此外还检查出被疏漏的癌症患者等。当大家目睹一些严重高血压患者因药费太贵而多年没有条件就诊;看到那些因喝被污染的井水而造成腹泻的儿童;特别是看到农村有不少妇女因经济不自立,在家庭中没有地位而造成抑郁症……使每个队员感到揪心。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老区人民为抗击日寇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现在老区人民也只解决了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要在多方面一起努力才行。送医下乡,只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部分,我们应该没法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带去新的医疗知识,在条件特别困难的地区要免费送药,切实为他们解决困难。柯棣华医疗队任重而道远。
  这次义诊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中国图片报》、《友声》、《前进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印地语、乌尔都语及义诊点的当地电台、电视台等都作了报道。
  

柯棣华/任鸣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