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柯棣华
|
第二部分 柯棣华医疗队 三 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 |
任鸣皋 |
|
|
1988年12月,第4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将每年11月11日所在周定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要求各会员国举办相应活动,宣传科技进步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努力。 从1989~1996年的8年时间里,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已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开展,举办各种活动300多项,参加人次超过2000万,近百个国家的友好人士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各种活动,对于传播科学知识,增进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起到推动作用。 这样的活动是符合我们医疗队的宗旨的,也是对多门科学合作的尝试,柯棣华医疗队每年都积极参加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活动。 柯棣华医疗队在1996年9月自河北载誉归来后,于同年11月6日,参加了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一次义诊。参加义诊的15位医生中,有一位来自荷兰的口腔专家玛丽亚大夫。她当时在北京开会,闻讯后要求参加星期天的这次活动,她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国立大学牙科系,在荷兰从事牙医工作,并在印度马德拉斯郊区从事牙科工作6周。另有一位贵宾,是柯棣华大夫使他起死回生的张怀礼同志。义诊那天他同夫人一起来看望医疗队队员,并且也请内科大夫给他们作了检查。印度驻华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卫古玛先生也来看望医疗队队员。他们的到来使义诊增加了光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作了采访和报道。卫古玛先生告诉我们:“在印度中学课本上也有关于柯棣华大夫生平的课文,他来到中国抗日,体现了印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他为中国贡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年轻的生命。他有着高尚的医德,印度人民也非常怀念和尊敬他。中国举办的这项活动非常好。在印度,虽然也有医生到乡下为农民义诊,但像中国这样的官方活动却还没有,这说明了中国人民对柯棣华大夫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感情。相信通过这项活动,能更进一步增强印中两国的友谊。”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了几位参加义诊的大夫并且用印地语对外作了广播。医疗队的内科大夫吴铁镛教授接受卢怀谦记者的采访时说,中国医务工作者要学习柯棣华大夫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的医德,医学界要树立“认真诊断,合理用药,以诚待人,廉洁行医”的医风。冯世纶大夫告诉记者说:“我们参加柯棣华医疗队,无论是到河北山区进行义诊,还是在这里利用休息时间看病,虽然辛苦一点,累一点,但都非常值得。柯棣华大夫在中国危难时期毅然来到异国他乡,以他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中国抗日、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最后牺牲在中国,我们应该纪念他,向他学习,并以此来加强中印人民的友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又着重介绍了荷兰口腔医生玛丽亚,记者唐远贵报道了玛丽亚大夫积极主动报名参加义诊,体现了她的国际主义精神。玛丽亚说:“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当病人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特别是那些花不起钱看病的贫困孩子。”小唐说:“我看着她那年轻秀丽的面庞,说着这些感人的话,我们非常佩服。这天来看病的患者很多,大夫们都耐心、仔细地工作着,使我们看到柯棣华精神在现场医务人员身上的显现。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是大夫们学习柯棣华的共同行动。” 大厅里挤满了病人,义诊从上午九点开始,因为知道有经验丰富的大夫,好些病人早早就来排队等候了。我们搬了几个凳子,送到老弱病号和抱着小孩子的人面前请他们坐着。病人所以多也说明存在着急需解决的潜在问题。对有困难不方便久等的病人,我们照顾他们先看,大家也都礼让了。大夫们直到下午一点才吃午饭。然而下午的病号又等上了。我们挂号免费,但组织工作稍有疏忽,病人自动排了两个队,我们吃了饭上阵时,两个队都争先挂号,经劝说商量,用两队交叉变成一队再顺序挂号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本次义诊,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等媒体均作了采访和报道。 我们的义诊,均列入我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 |
|
柯棣华/任鸣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