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 个人著述
|
第四十三章 |
(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梅念 |
|
|
十月和十一月很快就过去了,整个华北变成了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进行搏斗的战场。美军和日军共同防护铁路,以供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国民党军和伪军使用。美国飞机和租借法案物资源源涌入上海和美军占领的华北城市,也是为了供给国民党军使用。 在八月二十三日完全占领东北的苏联红军,控制着东北各大城市和交通线,八路军和东北义勇军则在农村活动,避免与恪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苏联发生任何接触。 蒋介石鉴于东北有人民军队,正式要求莫斯科把撤军期限推迟到国民党军能够前往接收的时候。莫斯科同意了这项要求,确定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为最后撤军日期。 然而,到了十二月中旬,蒋介石的代表正式要求红军再延期三个月撤军,莫斯科又同意了。 国民党两次正式要求红军延缓撤军,而它的宣传人员却在美国同僚的唆使下展开了猛烈的反苏运动,指责红军拒绝撤出东北。一九四六年三月,红军按照预定日程开始撤军,国民党宣传人员又说它是故意撤军,以便把东北交给中国共产党人! 在这以前的几个月里,由美国飞机运送的国民党军和伪军不断向八路军和东北义勇军发动进攻,企图深入东北境内。到苏军撤退完毕的时候,国民党只占领了东北南部的几座大城市共产党军队则紧随苏联人之后进入东北北部,甚至占领了伪满洲国首都长春,直到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过来,才撤出该地。 美国指责苏联拆走了东北的机器设备。当然,这些指责部分地是有事实根据的。但苏联为什么要这样做,却始终未作出认真的解释。我相信事实是这样的: 苏联无疑是拆走了东北的工厂和一切军事设施,因为日本在过去十四年里建设起来的这些工厂和军事设施,是它把东北作为反苏基地的依靠。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曾把东北当作在亚洲的反共堡垒。在十九世纪后期,作为“亚洲角逐场”的东北曾是美国金融家追逐的目标;而在俄国革命时,东北则是一个反苏活动的基地。 看来毫无疑问的是,那些支持反革命的国民党政权的美国人,要蒋介石把日本人在东北的军事堡垒接收过来,使它成为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作战基地。苏联拆走了全部设施,这就使这个潜在的反苏基地的基础削弱了。 朱将军和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希望中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朱将军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将为鱼肉,帝国主义将为刀俎。”他们对苏联和红军不存任何依赖思想,因为苏联承认了国民党政府。不过苏联的同情无疑是在中国共产党方面。至于苏联是否相信中国共产党已经强大到足以夺取政权,是值得怀疑的。 这就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底的局势——或正在发展中的局势。这时,有两名美国记者飞抵延安。 他们没能见到十月间从重庆返回延安的毛泽东,但朱将军却和记者们作了坦率的谈话。 在延安的共产党总部正在搬家。战争结束时,八路军把日军赶出工业城市张家口,这地方在延安东北,步行前往大约四十天路程。一路之上都设有食宿站,接待从延安前往张家口和其他地区的几万名男女人员。在战时曾经训练过成千上万名军政人员的著名的“抗大”(抗日军政大学)分成七队,分赴各解放区。在延安的大学生都离校了,有的参加行政工作,有的则前往张家口新设的联合大学就读。为近代中国培养出许多卓越艺术、音乐和文学人才的鲁迅艺术学院也搬到张家口,战时曾经培养了一千名经过三年训练的医务工作者的白求恩医学院也搬到了张家口,并且带去了延安窑洞医院中的大部分病人。 上千名党和军队的干部也走了,但毛泽东、朱德及其属下的高级干部还留在延安工作,看一看蒋介石是否遵照他所同意的双十协定召开党派会议。 美国记者向朱德将军提出的第一批问题是关于东北,以及美国和国民党所指责的中国共产党正在接受苏联援助的问题。 朱将军指出,无论是延安还是东北的共产党人,都不曾和苏联有任何接触。而且他确信,苏联无意把援助中国共产党置于优先于国民党的地位。 他以极大的轻蔑谈起国民党对东北的政策。他说,在日本占领东北后的这么多年月里,国民党当局始终想把东北拱手让给日本,它只要能收复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所失去的领土,就心满意足了。 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并不反对国民党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派出文职人员前往东北执行任务。随后,他又说: 我们必须指出,在过去十四年间,中国共产党曾经和东北人民共同抗日,我们八路军和东北人民在战时曾经建立了冀热辽解放区。因此,我们有责任关注东北重建民主的工作,以免人民原已享有的民主权利再遭摧毁。…… 纠纷的真正原因是国民党无视东北人民的愿望,想把一党专政强加给他们。国民党官员拒绝和人民合作,否认他们的民主权利。国民党依赖并且偕同美军进入东北。某些反动分子甚至打算利用东北作反苏基地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这就引起了东北人民的担心和反感。事实上,美军在华北是全无必要的,而且他们也没有踏进东北的权利。……如果国民党不取消它的反人民反民主的政策,它和东北人民之间的纠纷就永远不能消除。…… 东北人民主张组织地方自治政府,并且建立地方的民主联合政权,从而成为重建民主工作的模范区域。这是解决东北问题的最好办法,这一办法的实现,并不危害统一的中国的主权。 国民党应该在东北实现它的诺言,还政于民,实行民主。这样可以消除东北人民对国民党的不满,对于巩固全国统一也有极大好处。 朱将军又说,在过去十四年中,东北有十万名地下工作者——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在斗争中牺牲。该地区现有三十万名共产党指挥的军队,由林彪将军率领。 这就是中国时局发生急剧变化时朱将军的观点。杜鲁门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申明,美国注意到“中国国民政府乃是一党政府”这一事实,认为只有中国人民自己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团结。在建议颁发停止内战的命令之后,杜鲁门表示,如果中国政府的基础能够扩大,包括其他党派在内,则他相信和平、团结和民主改革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美国愿意贷款给这扩大了基础的政府。 这一政策指定由马歇尔负责执行。 重庆《新华日报》号召说:“起来吧,人民大众!”《大公报》则发表了上海大专院校致马歇尔的呼吁书: (一)协助建立民主的中国政府。 (二)协助发展中国的工业、农业、商业、医疗和文化事业。 (三)尊重中国人民的利益,实现故罗斯福总统的政策。 (四)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真正感情以便加强中美友谊。 (五)公正地调处内战。 (六)在最短期间内撤出驻华美军,并不再以租借法案的军火供给中国军队。 毛泽东和朱德都公开欢迎杜鲁门的声明,并表示希望马歇尔能“弥补赫尔利将军和魏德迈将军所造成的损失”。 尽管如此,美军仍继续留驻中国领土,美国租借法案物资依然源源而来。其后,魏德迈公然对记者宣布,伪军已经成功地和蒋介石的军队“合并”了。 好象这些警告还不够似的,毛泽东和朱德又看到好几份新发出的国民党秘密文件——“国家复兴计划”——围剿共军的计划。把美国的行动和这项新计划联系起来考虑,他们不能不严重怀疑杜鲁门的声明和派遣马歇尔使华的目的。这是不是一项缓兵之计,用以分化和瓦解他们呢? 尽管有这种怀疑——这种怀疑直到几个月后才说出来——共产党还是立刻派遣了一个代表团,去参加蒋介石在马歇尔的劝说下终于召集的政治协商会议。 一九四六年一月三十一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的代表和无党派人士郑重地签署了历史性的、准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重庆协议,并立刻设立了委员会起草新的民主宪法;经过普选之后,这宪法应该交付新成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民大会讨论和批准。 重庆协议的要点之一——国民党曾竭力反对,但是无效——是新政府的行政部门应向国民大会负责,而不向总统负责。这项条款之所以制定,是为了防止政府变成独裁者的工具——这是辛亥革命以后屡次出现的情况。 重庆协议签订之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代表立刻在另一项协议上签了字,并由马歇尔联署。这项协议同意双方军队停战,并裁减和整编双方军队,以便在联合司令部之下建立国家军队。 共产党言行一致,确信协议可以实现,朱将军的总司令部立即着手整师整师地复员军队——根据协议,共产党军队应当缩编到十八个师,国民党军队应缩编为九十个师。在三个月内,有五十万人复员回乡。 |
|
史沫特莱文集(3)/(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