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埃德加·斯诺 > 全文图书 > 《西行漫记》和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山村茅舍读此书——《西行漫记》
冯越

  1968年秋天,我们这些大连的中学生被打发到鸭绿江边的辽宁省宽甸县去插队落户去了。当时我19岁,不谙世事,劳动艰苦倒还不怕,收入太少可以由家长的汇款单顶着,最难受的就是没有书看,城市里的老书都被封存了,农村里什么书也找不到,样板戏又听腻了。我们最大的消遣就是到附近养路工段去看看《参考消息》。
  1971年6月,《参考消息》上连载了毛泽东主席同斯诺的谈话。斯诺是谁?这个名字好熟悉。我猛地想起来了:“大串联”的时候读到几页材料,内容为“毛主席的自传”,后面就注明这是引自斯诺的《西行漫记》里的。当时我也听父亲讲过,他解放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看过斯诺的《西行漫记》,讲的是他一个人深入陕北采访的事,不过那书在当时是禁书。可是这本书好生奇怪,解放后怎么也不见出版呢?
  就在那一年的8月,我到附近一个青年点去串门,只有小周一人在家,他捧着一本书看,这本书正是《西行漫记》!
  小周是这个青年点的神秘人物。他的父亲、母亲已被定性为“走资派”了,又传闻中央某大“走资派”是他舅舅,但小周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就够怪的了。第二怪是下乡时他家的存款被冻结了,他连几件好衣服也没带出来,却带了两木箱子书,而且轻易不肯给别人看。今天叫我遇着了,我就抢过书来看。
  叫人很不习惯的竖排本,已经发黄的书页,一个外国青年在胳膊上扎了5种防疫菌苗,要到被说成是“赤匪”的共产党人那里去……我一页一页地翻着书,眼前好象看到了一个奇特的外国人,一个从所未闻的世界。
  我要跟小周借这本书拿回去看,他不肯。在那个年月谁也明白,如果书里有给“走资派”“歌功颂德”的内容一律是禁书,谁传播这些书是要倒霉的!我不忍心让小周受牵连,但这本书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几经谈判,最后小周答应我可以每天中午到他那儿去看这本书,因为中午他们屋里没有别人,但拿走是绝对不许可的!
  于是一连几个中午,我都上他那儿去,路程约有5公里,中间还隔一条小河,正值夏天,水流相当急,走进他们青年点的茅屋,我仰卧在他的铺盖卷上就看了起来,时间紧促,连客气话也顾不得说。一旦有人进来,就赶快把书塞进铺盖底下,装作睡觉,不能让人发现。
  来去匆匆,每天只能读十几页。那时我多么希望下雨!尽管那样来去路上要挨雨淋,但下雨天的下午不干活,又可以多了点读书时间了。
  书总算读完了。打开书时,心里是光明的;而合上书时,心里却罩上了浓浓的阴云。原先我是从街头大字报上了解中国政界领导人历史的,这个是“大军阀”,那个是“黑司令”,还有老“右”,“三次反对毛主席”,等等。你尽管不全信,但他们在今日政界里却遭到了贬斥,不是被打倒就是“靠边站”。看了《西行漫记》我才知道,中国革命走过了那么艰苦的过程!那些精英人物万难不屈,九死一生,最后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坚,难道他们当初吃了那么多的苦,意是为了以后当个“内奸、工贼、走资派”吗?
  在“文革”狂热和文化封锁中灌输下来的那些定论,在我心中逐渐地飘落而动摇了……
  1979年出版了董乐山译的《西行漫记》,采用横排本,我是走后门抢着买到的。1982年我大学毕业成为记者,《西行漫记》更成为我经常翻阅的书籍,每次阅读都会找到新的启示:个人的勇敢,采访的技巧,写作的迅速……。但是回忆起来,还是在山村茅舍里读《西行漫记》最为难忘。
  

《西行漫记》和我/中国史沫特莱研究会,中国斯特朗研究会,中国斯诺研究会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