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
爱国将领卫立煌——第三章 吃了“行伍”出身的亏 |
方知今 |
|
|
1925年9月28日,蒋介石率军第二次东征。这一次主要攻击目标是号称天险的惠州城。 叛军头子陈炯明盘踞在有高大、厚实城墙的惠州城内。当革命军攻打时,他竟然效仿诸葛孔明的“空城计”做派,坐在城楼上饮酒观战。 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奉命攻打惠州西门。卫立煌团为主攻部队,发起多次攻击均不能奏效,伤亡甚重。卫立煌即悬赏组织敢死队登城,机枪连长方靖挺身而出,挥驳壳枪号召:“弟兄们,跟我上!”有数十人志愿跟随。 方靖带领士兵们,抬着云梯冲上去,卫立煌即组织火力掩护。 敢死队冲到城下,搭上云梯。不料城墙太高,云梯不够长,只得退下来。绑扎云梯加长后再上。敢死队爬到半中间,云梯被城上叛军推倒,许多士兵摔伤,方靖亦险些丧命。 方靖挥枪号召再上!这时黄埔军校炮兵第一营营长陈诚经研究后将大炮推近直射,落在城楼上,效仿孔明的陈炯明被炸得屁滚尿流逃下城去。守城军松动,方靖登城成功。 方靖第一个登上惠州城。在他发信号号召城下部队冲锋时,被冷枪射伤。 方靖伤愈归队,却见黄埔学生都分发到部队中来了,他这个攻打惠州有功之人,竟然没有了“位子”。他意识到今后军队是黄埔天下,不进黄埔军校就没有前途,于是挂衔进了潮州分校第二期受训。 方靖的作战勇敢,很受卫立煌赏识。解放后卫立煌由香港回到大陆,去关押国民党战犯的功德林1号监狱探望过去的袍泽。当时关押在此的战犯数十名之多,有四川省主席三星上将王陵基,卫过去的部下范汉杰、廖耀湘、杜聿明、黄维、宋希濂、郑庭笈……卫点名要见的第一人就是方靖。其实方靖尔后在国民党军中,极少再受卫的指挥,足见印象深刻。 攻下惠州城后,陈炯明叛军基本已瓦解。但残敌尚负隅顽抗。东征军继续向潮、梅挺进,扫荡残敌。叛军林虎一股与卫立煌部发生遭遇战,叛军兵力、火力均数倍于卫团。战斗十分激烈。所幸第一师支援及时,形势方有好转。后第三师主力亦赶到,将叛军击溃。卫立煌团缴获甚众。最令卫立煌高兴的,是缴获了六千多支枪支和大量弹药。当时军阀部队装备都极差,卫部是由军阀部队改编过来的,武器很杂乱、破旧。陈炯明与英帝国主义勾结,部队装备有英国人支持,所以比较精良。卫部用缴获的枪支替换了本团士兵的枪支,统一了步枪口径,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1926年6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委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济深为总参谋长,白崇禧为参谋长,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副主任,邵立子为秘书长。7月9日举行北伐誓师典礼。由中山先生遗孤孙科手捧先生遗像,国民政府主席谭廷闿授予蒋介石总司令大印,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敬恒授旗。 北伐军共有八个军(第一至第八军),约十万人,只有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是蒋介石嫡亲,其余皆各系军阀部队。而后蒋介石以第一军为基干,发展壮大起来。其他七个军阀部队,在1930年发生的中原大战时,几乎都与蒋介石刀兵相见。 北伐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江浙取南京,一路由湖南取武汉。 此时卫立煌已升任第十四师副师长(师长冯轶裴)兼前敌总指挥,为东路北伐军一部。 大军至广东与福建之间的松口时,遇军阀孙传芳的周荫人部两万余人堵截,第三师顾祝同部激战中伤亡颇重。歼敌重担落在十四师肩上,更确切地说,即是卫立煌的肩上。卫立煌指挥全师与敌激战六昼夜,终将敌击溃。在作战中,第九团团长陆季甫竟因六昼夜不眠劳累致死,营长黄杰负伤坚持不下火线,足见战斗激烈。 此战役结束后,卫立煌升任第十四师师长。 北伐东路军进入浙江后,卫立煌率部转战浦城、江山、金华一带,一路向西迂回扫荡。 在革命大势推动下,北伐东路军于3月24日光复南京。 第十四师卫立煌部驻守镇江。 由湖南取武汉之一路革命军,攻取武汉后,国民政府随之迁往武汉。主张“容共”的汪精卫与湖南军阀唐生智勾结,准备反蒋;到达南京的蒋介石要自立为王,准备反共。于是形成宁汉分裂,北伐大好局面遭到破坏。 1927年5月1日,蒋介石发布第二次北伐令,兵分三路,以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任各路总指挥,渡江袭击孙传芳部。 在武汉的汪精卫,下令驱逐共产党,开除蒋介石国民党党籍,并下通缉令,同时唐生智出兵向南京进攻。蒋介石不得不撤回部队,保卫南京。 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宗仁、白崇禧与何应钦暗中勾结,逼迫蒋介石下野。 这是蒋介石始料不及的。 8月20日,蒋介石在南京召集高级将领会议,咨询对他去留的意见。当时政局纷乱,诸将莫衷一是。唯有刘峙态度明朗、坚决,勃然起立,愤慨地说:“总司令不要走,谁反对总司令,我们跟他打!” 这是尔后刘峙得宠于蒋介石、得到重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当时刘峙还起不了太大作用。蒋介石希望何应钦能表态,这样起码北伐军中的嫡系还有保障。但何应钦心怀鬼胎,始终低头不语。 蒋介石拍桌而起,说道:“好,我走!”留下一番话:“我正在训练的二十个补充团,是北伐的新生力量,我走之后谁要解散这二十个补充团,谁就是我的敌人!”说罢拂袖而去,经上海东渡日本。 蒋介石下野后,何应钦、李宗仁、李济深组成“特别委员会”应付局势。 孙传芳得悉南京上层内乱,蒋介石下野,认为夺取南京时机成熟,便纠集十余万兵力,占领苏北、皖北。8月25日夜,率五个师渡江,占领宁沪线上的栖霞山和龙潭车站,截断宁沪线交通。 何应钦闻报,忙命各部队抵抗,伹上层混乱,军心动摇,各部队皆有畏战情绪。何应钦只好打电话给卫立煌,要求卫率部拒敌。 卫立煌率部赶到龙潭车站附近,得知孙部已有三个师渡过江来,后续部队仍在继续抢渡,车站北侧高地已被敌军占领。卫立煌与参谋们登高观察,认为目前最要紧的是争夺高地,方能瞰制车站。于是争夺高地战打响了。 两军激烈交战,反复争夺,几度短兵相接,白刃交锋,激战终日。 次日,孙部已有六个师渡过江来。卫立煌闻报毫不惊慌,稳扎稳打。他召集营以上军官,登高察看敌情,使各级部队长对敌情了如指掌,共同制定作战方案。 第二天,孙部马葆珩率部前来,卫立煌知道这是孙传芳的主力部队,素以强悍著称,决定趁对方站脚未稳,来个突然袭击,将其打垮,以达到震撼全线的目的。于是组织兵力,猛打上去。马部正在部署,仓皇应战,卫部猛冲猛打,马部组织不起抵抗,坚持不到一小时,即全军溃散。 马部被打垮,果然震撼全线。其他几个师闻风丧胆。卫立煌乘胜移兵各个击破。 第十四师经五昼夜苦战,终于夺回龙潭车站。卫立煌派一部堵住渡口,使溃敌难以渡江逃窜。溃敌又组织不起攻击,只能四散逃跑。 这一役是孙传芳最大的惨败。从此孙军一蹶不振。 南京转危为安。何应钦乘机扩大势力。将第一军扩充第一、第九两军,委刘峙为第一军军长、顾祝同为第九军军长,对有战功的卫立煌,只委任第九军副军长兼第十四师师长。卫及其部下都说何应钦不公,卫一气之下,去了上海。 何应钦得知卫立煌离开部队去了上海,也悟到自己做事欠妥,便亲赴上海,想找卫立煌恳谈一次,别作安排。 卫到上海住在新惠旅馆,何应钦到访,副官传进名片,卫拒不出见。从此卫、何结怨。 在此同时,何应钦还将第二十一师师长陈诚撤职,又结怨于陈诚。 何对陈诚的做法,是因陈诚得宠于蒋介石蓄意打击,对卫立煌却毫无成见。他也知道卫立煌英勇善战,但却没有“资历”——此一时期黄埔军人羽翼未丰,能当军师长的,多是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刘峙、顾祝同都毕业于保定军校,卫立煌只能算是“行伍出身”,尽管战功显赫,也要给有“资历”者让路。 卫立煌在蒋介石军事集团中,始终被视为“嫡系中的杂牌”,就是吃了“资历”的亏。 |
|
爱国将领卫立煌/方知今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