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爱国将领卫立煌——第二十三章 讲究“人和”空前团结
方知今

  史迪威来到保山拜会卫立煌。
  在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时,史迪威也曾到楚雁拜会过陈诚。他企图拉拢陈诚反蒋,没有成功,反被陈诚调侃得很尴尬。现在他又来拜会卫立煌,目的是相同的,并且想要染指滇西的中国远征军。
  这个瘦高的美国佬,以过分的热情紧握卫立煌的手,欢呼道:
  “啊,卫将军!用你们中国话来说,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啊。虽然我们是初次见面,但对卫将军的作为还是很清楚的。尤其是卫将军到滇西后,我听我的下属们反应,说卫将军为反攻准备做了许许多多工作。我听说卫将军已故夫人是美国教会长大的,留过美,这非常好!在你的夫人影响下,你的思想一定比国民党其他将领开明得多。比如治愈瘴疟,你就请教我们美国的军医得到帮助,别的将领没有这样做,就是很好的证明。”
  卫立煌很谦虚地说:“史迪威将军,你太过奖了。对于督训部队,乃为将者分内之事,许多准备工作,我也是接着前任继续做而已。至于说受亡妻影响,我不否认。美国各方面的先进,我们中国人都是知道的。这一次梅吉尔帮助我们解开了所谓‘瘴毒’之谜,对我们是解决了大问题。我也应该向史迪威将军深表感激。”
  “啊不,不。”史迪威认为话很投机,显得很高兴,“我们是同盟国,有义务帮助你们。我还听说卫将军不耻向我们的教官下问,这使我很感动。”
  卫立煌说:“我们军队的装备一直很落后,现在换成了美械装备,许多武器我们从来没有使用过,甚至没有见过。对于这些兵器的性能,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火力,是应该学会的。不仅是士兵,我们的军官、将领。包括我本人,都应该充分掌握,因为士兵需要掌握,在于正确使用,充分发挥火力;指挥官也需要掌握,便于配备兵力。再者,我军一向炮兵很少,空军支援地面作战的机会极少。现在有了美械装备,每个连队都有炮了;未来反攻作战,还会有空军支援地面,将是步、炮、空联合作战,对我们各级部队长都是新课题,我们要向盟军请教、学习,以便作战中正确指挥部队作战,这是完全应该的。”
  卫立煌不仅亲自到干训团参加学习新兵器的使用训练,而且经常请美军教官讲解步炮空联合作战的战术,而且学得十分认真。他认为士兵需要掌握的兵器使用技术,军官必须也掌握,否则就不够格指挥士兵作战。对于步炮空联合作战战术,更是不厌其详地问、记,做到了精益求精。
  史迪威衷心地说:“卫将军的求进步的学习精神,我们都很佩服。那个陈诚就不行,一副官僚腔调,所以他老打败仗!”
  卫立煌有不在背后议论人的好品格,何况现在面对“外人”,有义务维护“自己人”。他说:“陈辞修有他的长处,再者,他身体不好,不堪过劳。至于作战的胜负,不能笼统而言。抗战以来,我军始终在撤退,丢失了大半个中国,任何一个将领,都不敢说没有打过败仗。当然,打败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独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个人,这是很不公平的。”
  史迪威很固执地说:“陈辞修的思想和那个光头一样的僵化!我们美国拿出这么多军援无偿地供应给你们,就应该把指挥权给我。其实这样对你们只有好处,我可以给你们的军队发军饷,供应包括食品在内的军需,就像驻印军那样,该有多好啊!陈辞修竟然拒绝!卫将军,我相信你会另作选择的,”
  卫立煌很有礼貌地回答:“很抱歉,史迪威将军,我会使你很失望,因为我支持陈辞修的观点。道理很简单:中国军队有其特点,还有对日作战几年之久的经验,各级部队长熟悉他指挥的士兵:士兵也熟悉他们的长官,便于沟通和指挥。
  “我们中国战场,吸引了日寇百万军队,假如我们不抵抗,日寇将这百万大军移向欧洲战场,那将是欧洲的重大灾难。罗斯福总统作出援助中国战场的决定,是十分明智的。
  “当然,美国援华物资,通过驮峰运到昆明,美国空军作出的壮烈牺牲,是十分令人感佩的。我相信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烈士对中国抗战作出的贡献。
  “说到供应,我听说驻印军的食品供应很优厚,甚至规定每个士兵每天要喝多少牛奶、吃多少牛肉和鸡蛋。这固然很好。但是,这不符合中国人饮食结构。我们的士兵,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吃饱就很好了,不求过多。现在中国有四五百万军队,假如都由美国供应,我不能说美国负担不起,恐怕美国纳税人也不会答应。
  “我认为维持现状是最佳方案。
  “史迪威将军,蒋委员长是目前中国的领袖,他不是上帝,不可能是完人。但要承认他是中国战区总司令、反法西斯同盟国五大国领袖之一,与贵国的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同在开罗会议桌上坐在一起。所以,即使是美国军人,也应该尊敬蒋委员长,否则便是亵渎了同盟国领袖。
  “史迪威将军,这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点儿见解,未免有偏颇之处,还望见谅。”
  史迪威听懂了:一、卫立煌也不同意他来指挥滇西远征军;二、美援并非“无偿”的,中国战场担负了反法西斯战争很大的压力,他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中国不抵抗,日寇将百万大军压向西方战场,对西方将是无可估量的灾祸,所以援华还不仅仅是义务,也帮助美军减轻了巨大的压力;三、提醒他注意不要侮辱蒋介石——侮辱蒋介石就是侮辱罗斯福和丘吉尔。言词是十分锋利的,但是卫立煌的态度、语气,都是极温和的,好像在极友好地和他讨论一件事。虽然意见本身使他不愉快,但他还是能冷静地接受下来。
  “啊,卫将军,你的意见我可以考虑接受。”停了停他又说:“我回印度,即命令驻印军发动反攻,希望卫将军能同时配合反攻。”
  卫立煌知道,罗斯福要求蒋介石发动反攻缅甸。蒋介石提出:必须有英军海空军配合;援华物资每月至少一万吨。这个要求遭到丘吉尔的反对,他认为打通滇缅路是中国的需要,至于缅甸这块英殖民地,丘吉尔认为只要在别的战场打败日寇,日寇自然会退出缅甸,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现在每月运抵昆明的物资达三四千吨,美空军飞越驮峰天险,既有遭日机攻击的危险,地形、气候也造成飞机经常失事,已坠毁的飞机达上千架,牺牲的飞行员也达数百人之多。每运送一吨物资到昆明,要消耗两吨汽油!再要增加数量,实在太困难了,但蒋介石据此不出兵!
  卫立煌认为蒋介石的要求虽有些过分,但理由还是很充足的,入缅远征军惨败,英国人要负很大责任。现在,反攻缅滇要求英国出兵,也是理所当然。但是,援华物资虽越多越好,也不能过分强人所难,滇西远征军就为反攻才成立,如果驻印军发动反攻,滇西远征军配合反攻,也是应该的。但是,他必须听命于蒋介石,无权决定何时反攻。
  卫立煌说:“史迪威将军,重大军事行动你要听命罗斯福总统,我也要听命于蒋委员长。”
  史迪威有些恼怒。很想破口大骂蒋介石,但他看看卫立煌,又忍住了。“我们美国援华是支持中国抗战。因此,凡中国抗战的军队,都可以接受美援,美援的分配权掌握在我手里,我打算拿出一部分,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支援他们抗战。卫将军,你大概也是很赞成的吧?”
  卫立煌听了不禁暗喜,如果真能这样,增强了八路军的作战能力,可予日寇以重创,确实于抗战有利。但是,他料定蒋介石会反对,也料定史迪威做不成,他甚至怀疑这只是史迪威用来压迫蒋介石就范的一种手段。他没有忘记自己是因何“削职为民”的。他倒相信史迪威不会出卖他,但如果史迪威用“卫立煌都赞成分一批武器给八路军了”来做砝码,蒋介石甚至会把他从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位置上“拿下去”!所以他表态十分谨慎:
  “史迪威将军,你的想法理论上是成立的——凡抗战的部队,都有权接受美援。但是,自从抗战以来,八路军已纳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编为第十八集团军。受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领导,国民政府也发放给他们薪饷粮弹,所以是否接受美械装备,应由蒋委员长决定。你无权直接将美械交给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的某一个部队;
  “其次,据我所知,美国也援助苏联、英国,军援都交给他们自己的领袖处理,唯独对中国的援助,要交给中国战区的参谋长阁下来处理,这是很不正常的;
  “第三,阁下虽有调配权,但要拿去支援共产党,大概也需要罗斯福总统同意;罗斯福总统也要考虑国会是否能通过?阁下有几分把握?
  “我认为要使蒋委员长同意驻滇西的远征军反攻,应该通过协商解决。如果仅仅使用某些手段迫使他就范,那会适得其反的。”
  史迪威感觉卫立煌“头脑很冷静,很清楚”,分析每个问题都有独到见解,很是佩服。
  卫立煌挽留史迪威在保山小住数日,盛情款待,促膝谈心。史迪威更进一步了解到卫立煌的思想很开放,博学多识,是其他蒋军将领所不具备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他在其他蒋军将领处,从未有人对他表示好感,甚至是敌对态度,唯有卫立煌将他待为上宾,使他十分感动。于是到处称赞卫立煌“很了不起”。
  史迪威的态度,自然影响了那些美军顾问和联络官。这些人原本对卫立煌印象极佳,有了史迪威的支持,他们更与卫立煌接近了。
  卫立煌常去昆明办事、开会,龙云都热情招待住在家里,促膝谈心,越谈越投契。而且卫立煌始终尊称龙云为“志公”。终有一日,龙云对卫立煌说:
  “俊如兄,请不要客气了。你我一见如故,可以肝胆相照了。今后直呼我的名字,兄弟相称吧,否则就太见外了。”
  卫立煌也十分尊敬李根源,经常请教,待为上宾。李根源热心抗战,在地方上给了卫立煌很大支持。
  卫立煌还不辞劳苦,下到偏远地方,去会见一些土司。这些土司在当地私设衙门,保持帝制时代“格局”,私设的公堂上,照样有三班衙役,“肃静”、“回避”的牌子,也断案施以刑罚,剜眼、剁手乃至于杀头,不啻暴君。天高皇帝远,真正的政府鞭长莫及,任其所为。他们从来没见过大官,对卫立煌的下顾,不啻皇帝驾幸,匍匐于地,不敢仰视。卫立煌以礼相待,并晓以民族大义,要求他们支持抗战,为保卫滇西作出贡献,这些土司诚惶诚恐,诺诺连声。
  卫立煌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南甸、干崖、查达、户撒、腊撤、猛卯、陇川、江内、耿马、孟定、猛角、湾甸、老窝、天库、音掌、卯照、登硬等土司。土司有大有小,但他不分彼此,一律以礼相待,所以更赢得了土司的尊敬。土司们甚至焚香滴血盟誓,坚决支持抗战。
  这一番走访土司所造成的声势,甚至影响了在敌占区的芒市、遮放、猛板等地的土司。他们秘密差人来与卫立煌取得联络,表示“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要有机会,必配合反攻歼敌,决不做汉奸。
  滇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几乎民不聊生,卫立煌力促减免苛捐杂税,严肃军纪,不得扰民,使百姓安居乐业。
  卫立煌与方方面面都搞好关系,空前团结。这对尔后反攻作战,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滇西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虽有地方政府动员之功,但也与土司们在卫立煌感召下同心协力分不开的。
  据不完全统计,滇西人民“支前”所作的贡献有:
  运送粮弹民工一十六万零三百二十四人;骡马一百一十九万三千六百五十二匹;驼牛三十二万三千一百九十七头;临时民工五万五千三百七十五名;临时骡马、驼牛三十八万零四百七十八匹(头)。
  在支前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四名;死亡骡马四千七百九十四匹;死亡驼牛三十八万零四百七十八头。
  以上数字尚不包括修复公路、铁路时使用的民工。
  说起修复公路、铁路一事,这里必须加以说明:这些公路、铁路,并非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破坏的,是当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部队败退回来,由于从畹町国门到保山一线,都设防无兵,鬼子得以长驱直入,直达怒江彼岸,因为及时炸毁了惠通桥,才阻滞了日寇的攻势。重庆最高统帅部闻报,顿时慌了神,下令破坏公路、铁路、桥梁,烧毁在保山囤集的军用物资仓库,竟然大火三日,余烟尚未能散尽!
  “破坏”是很容易的,几条公路、铁路,一昼夜间被破坏了数百里。后来宋希濂率第三十六师赶到,才击退了强渡怒江的日寇,稳定了局势。
  最高统帅部看到只不过“一场虚惊”,复又命宋希濂组织反攻,同时命修复公路、铁路。
  “反攻”谈何容易!“修复”比“破坏”难了何止千百倍!直到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了,两年之久,公路、铁路尚未修整完工!
  足见当时的“最高当局”或直说是蒋介石,也已恐慌至极,唯恐日寇渡过怒江,直取昆明,“陪都”重庆危矣!当时的重庆,已传出政府要迁往兰州,重庆人心惶惶了。
  

爱国将领卫立煌/方知今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