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爱国将领卫立煌——第二十七章 远征军浴血松山
方知今

  松山东距惠通桥约二十余里,西距龙陵约四十余里,是惠通桥至龙陵咽喉之地,也是雄踞滇西路上的一座大山。旧县志记载形容:“高山夹箐,地险路窄,马不能并行”。足见山势陡峭,攀登极难。
  这座俯瞰惠通桥,而且是龙陵天然屏障的大山,方圆约二十五平方公里,由阴登山、大小松山、大哑口、滚龙坡、长岭岗等山峰组成。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滇缅公路经惠通桥向西,依丘傍林,环绕松山。经过宽不过三五十公尺,而且岗岭起伏的滚龙坡、大哑口向西,以腊猛街、阴登山延至松山下,险峻异常。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稍一不慎,便会翻下悬崖。山上多密林,大树参天。
  由于地处高原,气候变化无常。时值初夏,满山云雾,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战壕里往往水满没膝,尤其进攻中匍匐前进,更是浑身泥淤。
  日寇占领松山两年之久,以一个工兵联队和强迫来的中国民工构筑工事,囤积粮弹,甚至将营妓也带到松山,作长期固守打算。
  整个松山阵地,以松山顶峰为主,称之为子高地;在滚龙坡、大垭口、长岭岗(包括大寨、黄家水井、马鹿塘)等地各据点,根据地形在制高点上构筑一至两个主堡。又在两侧构筑若干子堡,阵地前构筑侧射潜伏小堡,各堡间用交通壕连接,互相支援,形成坚不可破的防御阵地。这些据点又与主峰阵地互为掎角,各据点还构有堡垒群,有体系地散布于松山南北密林暗丘之中,另有七个天然石洞,被构筑成指挥所。
  对于有这样严密防御工事的山区,远征军估计仅有日寇三四百人,最多不超过五百人。实际防御松山之敌,多达三千四百余人!
  由于对敌情判断错误,长官部原计划:主力应避免对松山守敌正面强攻,只以一部对松山守敌作牵制性进攻,掩护集团军主力由攀枝花、打黑渡等渡口渡江,直取平戛、象达、镇定街,一举攻克龙陵、芒市,截断松山守敌补给线,迫使松山守敌不战自溃。
  第十一集团军于1944年5月中旬接到长官部渡江命令,即以新二十八师的第八十二团、八十三团由打黑渡及七道河渡江,该师另一个团即第八十四团暂拨归第八十八师胡家骥指挥。
  新二十八师在缅甸战场被打垮后,退回滇西与同样被打垮后番号被取消的新二十九师合并重组而成。尽管属于第十一集团军主力第七十一军建制,但是仍然受到歧视。反攻一开始,宋希濂即将这个师分散使用,尔后也在各师“打补丁”。
  由于新二十八师担任江防,第二十集团军在高黎贡山作战时,他们“隔岸观火”,摩拳擦掌,誓报当年缅甸战场“一箭之仇”!
  1944年6月4日清晨奉命渡江,为掩护渡江部队,远征军以两个榴弹炮团及第七十一军直属山炮营在惠通桥一带高地上,向松山一带广面轰击,同时出动九架重轰炸机轮番轰炸。
  第二十八团首先顺利渡过怒江,稍事整顿即向竹子坡攻击前进。
  这是养精蓄锐之师,而且士气空前旺盛,勇猛异常。尽管山路陡峭,攀登十分困难,而且仰攻更是不易,但是,新二十八师将士锐不可当。竹子坡是阴登山南翼前沿阵地,已经被东岸炮兵及空军轰击得支离破碎,所以尽管日寇顽强,也经不起新二十八师将士猛打猛冲,终于支持不住,狼狈向腊猛方向逃窜。
  新二十八师再接再厉,又向阴登山发动强攻。
  6月5日,第八十二团、第八十三团分别向腊猛和阴登山进攻。
  腊猛守敌数百名顽抗至午,终因伤亡甚众,仓皇向阴登山撤退。第八十三团乘胜挺进,又占领了淘金河以南几处高地,切断了通往大坝的公路。
  第八十二团以第三营为阴登山主攻部队。部队由竹子坡向前挺进,中途遭到敌炮火袭击,部队只得沿山洼跃进至山麓,然后攀藤缘葛而上,到达山顶缓坡处。
  士兵们勇猛往上冲,不幸日寇三面暗堡以密集交叉火网阻击,数十名士兵倒在光秃秃的山坡上,攻击顿挫,只得退回。
  这一天三次进攻均告失败,伤亡过百名。
  6月7日,第八十二团再以两营兵力向阴登山猛攻,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三次,终于站稳脚跟。
  6月8日至23日,阴登山拉锯战始终激烈。
  战报传到长官部,卫立煌看了马上召来萧毅肃,他指出两点:一、要承认长官部对松山敌情判断有误,深刻检讨;二、要与第十一集团军商议修改作战方案。
  松山情况使远征军意识到,如果不能攻克松山,那么,进攻龙陵是不可能的,因为龙陵与松山之敌互相策应,将会使进龙陵的远征军侧背受敌攻击。因此,宋希濂建议先全力以赴攻击松山。
  卫立煌同意宋希濂意见,并依此修改作战方案。宋希濂又认为,松山实际情况尚未完全清楚,不能盲目投入大部队进攻,现在仍需再行试探性进攻,等完全摸清情况后,再集中大部队进攻,卫立煌接受了这个意见。
  6月下旬,第八十四团由龙陵方面调回,归还新二十八师建制,随后又调三十九师第一一七团参战。这样,总投入四个团。但因新二十八师两个团在前期作战中伤亡过大而没有补充,而且士气也没有恢复,所以兵力不足。再加之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部队过于疲劳,虽发动过几次进攻,都因攻势软弱而未奏效。
  宋希濂向长官部建议,撤下新二十八师休整补充,另调部队接防。
  卫立煌召见第八军军长何绍周。
  何绍周是何应钦的侄子。何应钦膝下无子,便过继何绍周为子,所以这位少爷浑身是刺对谁都不买账。部队开到滇西,他对长官部兵力部署很不满意,现在听说又要他分兵去攻松山,怨气顿时膨胀,竟然质问卫立煌。
  “钧座,第八军四月中旬奉命到滇西,长官部即部署:第一〇三师驻云祥——弥渡;第八十二师任保山西部江防,荣誉第一师第一、第二团在镇安街;第三团第三营守卫机场。好好一个军,被拆得七零八碎;现在又要抽调一部去攻松山,请问是何道理?”
  卫立煌早已风闻这位何大少爷“软硬不吃”。在谈话前参谋长萧毅肃就跟他“打招呼”要“好说好商量”。但他不信邪,就是要去去少爷脾气的火。他不动声色地说:
  “军队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国家的。如何用兵是我的事,如何打好仗是你的事。这一点倒是需要分清楚。”
  何绍周不知深浅,犟着脖子硬顶:“把部队拆散了,如何打仗?”
  卫立煌冷冷一笑:“一个步兵班便是一个作战集体。即便是大兵团作战,也是以团为作战单位。你是黄埔高材生,不会不掌握这样极普通的常识吧?”
  何绍周被反驳得愣了半晌,但他不认输,“那好,就派团长带一团人去打仗好了,根本用不着师、军指挥部,更不必师、军长去指挥了。”
  卫立煌仍旧冷笑道:“本长官指派你调遣部队去进攻松山,如果你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然可以不必去冒风雨之苦、枪炮之险,如果旗开得胜,本长官首先嘉奖你,其次才是师、团长。”
  “钧座这是要将胜负责任强加于部下了!”何绍周没好气地说。
  卫立煌指出:“整个反攻的胜负,各级部队长荣辱共负,说得更确切些,我负司令长官之责,你负第八军之责。这是地位所在,谁也不能强加于谁,同样,谁也不能推卸责任。”
  卫立煌并没有仗司令长官之势吹胡子瞪眼,拍桌子打板凳,而是软中透硬,有理有节地驳斥,使何绍周终于试出了这位司令长官的“钢火”,不得不软下来。
  “好,部下听命就是。”
  卫立煌也没有再压迫对方,反倒和颜悦色地说:“十万远征军同舟共济,决不能再闹个人意气啊。
  “松山敌情是我始料不及的,新二十八师经过艰苦奋战,伤亡十分惨重。他们以极大的代价帮助我们了解了敌情,这就是新二十八师的功劳。现在新二十八师必须撤下来整补,应该换一支坚强部队扩展战果,山地不适宜于大兵团作战,倒是小部队运转较方便,攻退灵活。所以要求你先派部队去接防,徐图集中。
  “当然,反攻之初我们就如此被动,频频调换部队,改变作战方案,都说明我们事先没有摸清敌情,估计有误。这责任应该由我来负,但也只能是等到反攻结束后再行检讨。
  “松山地形复杂,日寇工事碉堡十分隐蔽,进攻很困难,尽管新二十八师摸清了情况,肯定还要付出极大代价才能攻克。如果遇到困难,我想大家也不会过分责难。只要进攻部队确实尽了最大努力,失利的责任由我来负。
  “我将从炮、空两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还是那句话:我的责任是把情况向你说明,交给你作战任务,仗怎么打那就是你的事了。”
  何绍周从谈话中深深体会到卫立煌是位能威能恩的统帅,他还必须承认卫立煌虽非嫡系将领,在蒋军中的地位、声威,实不在何应钦之下。现在军情紧急,事关反攻大计,硬顶是决无好结果的。他只好忍下一口气。
  7月1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正式下达命令:着第八军于三日内完成准备,5日拂晓必须达松山、滚龙坡,向日寇发动两路进攻,驱逐日寇于阵地之外而歼灭之!
  何绍周忙调兵遣将,命第八十二师所属第二四五团及二四六团速渡江接替新二十八师防务。又遣荣誉第二团配合向松山进攻;荣誉第三团所属第一营、第二营部署在大松山方面;荣誉第二团所属第三营部署在腊猛街;第八军及第五军所直属炮兵营部署在竹子坡;炮兵第七、第十团所属混合炮兵营以及第七十一军直属炮兵第二营部署在怒江东岸滇缅公路上七三三公里的大山头上,以便支援松山攻击战。
  这样,实际上第八军投入的攻击部队仅两个团。虽然卫立煌已配备了优势炮兵,但攻击主要还靠步兵冲锋陷阵。新二十八师在交防时,也不禁为新八军捏一把冷汗。
  

爱国将领卫立煌/方知今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