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王世泰 > 其他资料
|
王世泰回忆录——鏖战张家坪 |
王世泰 |
|
|
部队在青岗坪休整一天,9日继续南进,大约四五天之后,到达坝龙庙附近。事先,志丹曾派人给坝龙庙团总李凌云送去一封亲笔信,提出让他保持中立,帮助我们购买粮食和物资。所以,我们到坝龙庙没有受到阻击。在这里,我们召开了群众大会,筹集了一些粮秣。 秦岭山区的地形十分复杂,悬崖陡峭,道路崎岖,森林茂密,荆棘丛生。部队翻山越岭,穿林涉水,不少战士累垮了,战马驮骡磨坏马掌,得不到更换,成了跛腿马。秦岭山区的气候多变,时风时雨,时冷时热,几乎天天有暴雨。暴雨一发,洪水遍地,我们无处藏身,任凭雨水浇淋,夜间露宿,任凭寒风侵袭。特别是群众对我们不了解,见了我们就跑。进山以后,我们好像鱼儿离开水,搁浅在沙滩上一样,耳目闭塞,消息不灵,甚至连个向导都找不到。这样恶劣的环境,行军已是万分艰难,更何况要时刻准备与围追的敌人搏斗。所以,我们研究把部队于6月15日带到张家坪,准备另辟蹊径,摆脱敌人。 张家坪在西安至商县的交通要道上,四面环山,梢林密布,东西方向有一条小河流经,公路两旁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住着十几户人家。当晚,部队宿营在这里。 第二天清晨,山中大雾弥漫,村庄道路一片模糊。早饭后,团党委在村内一个大客店里,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行动计划。会上,大家分析当前形势,讨论了以后的行动方向,认为向北向西都是大塬和平坝地区,孤军撤离,根本不行;向东有敌人重兵把守,要实现突围,敌众我寡,力所不及。最后,大家意见向南突围到柞水县,再设法与红二十九军靠拢(实际上红二十九军已不复存在了)。 会议还没有结束,村外就响起激烈的枪声,敌唐旅和地方民团,趁大雾从东北沟里突然打进村庄。听见枪声,干部们立刻冲出店外,回连队组织部队反击。雾实在太大,等我们冲到公路,什么也看不清楚,慌忙中,我带领吴岱峰、高锦纯的二连和其他连队100多人,迅速抢占西北面的一座山坡,以树林为依托,集中火力,抗击敌人,掩护部队突围。志丹带一部分人沿公路向西突围,汪锋带一部分人向南突围。突围时,志丹看骡马来不及撤退,曾下令开枪打马,战士们没有执行命令。要他们亲手打死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战马,战士们实在不忍心啊!敌人看见狂奔的战马蜂拥而至,争抢马匹和军用物资。骑兵连长杨琪有匹大白马,平时最为爱惜,每到一地,人不吃饭,先要喂马。这匹马也很奇特,只认杨琪,不认别人,特别是生人近身,它又咬又踢。一个敌兵想捉大白马,被马咬断一只胳膊,结果这匹马被敌人开枪打死了。 我和吴岱峰、高锦纯带领战士们居高临下,拚命阻击敌人,击退敌人多次强攻,争取了时间,使志丹、汪锋带的部队,在上午先后突围了出去,但我们却一下从北山上撤不下来。战斗在继续,直打到天黑。敌人夜宿张家坪,我们退至半山露营,等候突围部队的消息。 第二天八九点钟,敌人组织大约两营的兵力,向我们占据的山头再次发动猛烈进攻。敌重机枪疯狂扫射,迫击炮弹在阵地上接连爆炸,战场上大火熊熊,硝烟弥漫,枪炮声、喊杀声,混成一片。我军被迫沿大台子山、瓦房沟节节撤退,最后从坝龙庙南山向东穿插,抵洛南县两岔河一带,才算脱离敌人。 事后得知,汪锋带六七十名战士从界牌沟突围,翻越北沟、新店子、鸭峪到达窄峪川的卡房。后因敌人追来,转由半沟向野竹坪、葛牌镇行动。途中,多次与地方民团遭遇,战士伤亡很大。当他们突围至甘家坪时,只留下随营学校队长赵启民等六七个人。最后,汪锋也负了伤,留在当地养伤,其他同志化装成农民,分散出山。 志丹带领部队沿公路突围几公里后,调头上了南山,到兰桥一带,又由兰桥向北辗转于深山密林之中。志丹牵挂着失散的同志,几乎每天都派人外出联络,结果只有派出的,没有回来的。是这些战士不忠诚、变节了吗?不是,因为我们的战士多是陕甘边区的人,对这里地理极为不熟,加之,部队整日流动,没有固定的地方可找。就这样,他们在密林坚持了20多天。 一天,志丹把战士们叫到一起,说:“看来,一时也找不上其他同志,现在我们吃没吃的,喝没喝的,再继续下去恐怕都得困死在这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每个战士都是一颗革命的种子,我们要想法分散出山,回照金重整旗鼓,再搞革命”。听了志丹的一番话,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说要死死在一起,要活活在一块,志丹好说歹说,才把大家说通,让大家埋了长枪,带短枪分散出山,这时志丹身边只有十几个人了。随后,为了行动方便,志丹又让姜兆莹带走七八个战士,他决意留下继续寻找失落的战友。 志丹带骑兵连指导员惠泽仁、一连二排长贺彦龙等七八个人,在山中转了好几天,来到箭峪口东边的石头峪,准备从这里突围出山找地下党。当晚,他们住在一个草庵子内,半夜遭到敌民团偷袭。贺彦龙为了掩护志丹,壮烈牺牲,惠泽仁等人与志丹失散,志丹只身躲进深山。后来志丹在山中遇到少年先锋队副队长蒲永胜,两人结伴一直流落在山里。 我带部队突围到两岔河北山后,把部队重新进行了整编,保留二连番号,补充了战士,仍由吴岱峰当连长,高锦纯当指导员,余下的人直属团部领导,由杨文谟负责。在这里我们活动大约一个月,部队经常没有吃的,没有宿营地,生活非常困难。两岔河驻扎着民团,他们了解到我们的困境,企图趁机收编我们。开始,他们派两个团丁和我方联系,后来又来个小头目。我们当时的确困难,百十号人集结在穷山僻壤里,想打个土豪都没有的,吃饭就成大问题。同时,不知道志丹、汪锋两部分人的下落,一时无法把部队带走。所以,也想拉上关系,利用他们度过暂时困难。我派高锦纯为代表同他们谈判,提出三个条件:一、双方保持友好;二、民团负责供应我们粮食和物资;三、若敌人正规军来了,要迅速通知我们。他们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收编我军。我当时考虑他们要收编我们未免胃口太大,虽说我们受挫,但战斗力远比他们强得多,他们哪有力量收编我们,便佯装同意,说道:“收编可以考虑,但你们必须答应我们的条件。”民团答应了,并派团丁和部分群众给我们送来粮食、大饼和一些日用品。时隔不久,民团发现我们按兵不动,没有接受改编的迹象,觉得受骗上当了,就不再送东西,想打我们,又打不过,只好加强戒备,龟缩在两岔河镇。我们为了赢得暂时安全,也没有主动出击他们。 此期间,我曾先后派出十多人次,寻找志丹和汪锋,都没有消息,心中万分焦急:作为一个团指挥员,找不到志丹和政委,不仅向党无法交待,而且从我们多年结下的战斗情谊来讲也不忍心。所以,我暗自下定决心,再苦再累,再难再险,也要找到他们,并以此激励战士们团结一致,坚持斗争。 当然,十个指头并不一般齐。部队中,害怕艰苦,偷偷离队当逃兵的有,因慑于敌人淫威,当可耻叛徒的也有。记得有一位排长,曾悄悄网罗六七个人,投靠了两岔河民团。 |
|
王世泰回忆录/王世泰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