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王世泰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王世泰回忆录——寻找志丹
王世泰
    南征以来,几经遭劫,部队不断减员,加之,秦岭的天时地理无一不对我军构成威胁。白天,战士们隐蔽在梢林里;夜晚,下山在老乡家找点东西吃。本地老乡非常好,但他们生活太苦了,想接济红军又无能为力,只好挤出一些包谷面和洋芋送给部队。战士们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衣服破烂不堪,几乎遮不住羞丑,鞋子烂得无法穿,干脆打赤脚片走,竹桩、树茬扎破脚板,用破布一裹,继续行军。不少战士在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遗骨终南山中。我的警卫员党占敖,本是个体格健壮的小伙子,此时也瘦成一把骨头,连路都走不动了。
  面对这无情而又严酷的现实,我同吴岱峰、高锦纯、杨文谟商议,准备让部队压枪(埋枪)分散出山回照金。于是,我们便把战士们集合起来,宣布决定。会上,我说:“这次失败,是我们领导上的路线错误,让大家吃尽苦头。现在如果继续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地藏在山中,将会全部冻死饿死在这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分散回照金,再树大旗。”接着,我又讲了如何出山,如何过封锁线的具体意见。
  听了我的讲话,大多数人落下了眼泪,有的还哭出了声。患难与共的战友,情深意长,谁愿意离开战斗的集体?但是,不分散出山又有什么良策?大部分战士不得不挥泪而别。我身边只留下吴岱峰、高锦纯、杨文谟、曹士荣、马宜超等18位。我们把战士们留下的枪支,分两个地方埋入地下,为了防止敌人挖枪,将枪身和枪栓分开埋藏。
  随后,我们一行沿石头峪方向,继续寻找志丹、汪锋。我当时判断:志丹、汪锋肯定没有被敌人捉住,捉了敌人会大造舆论的;也不可能遇难,遇难了风声会更大的。
  在石头峪后山,我们整整转了四五天。一天,我们在后房沟*(左石右童)两户群众家,正做饭吃,哨兵急急忙忙跑来报告说,北面山豁口有人影活动。我随即派一个班长带两个战士前去侦察。对面山上的人看见我们的侦察人员,不答话也不躲藏。侦察人员便高声喊道:“你们是什么人?”对方仍不回答。
  “我们是王世泰的人,是自己人你们就下来。”侦察员看对方只有两个人,想着可能是流落的战士,大胆地再次喊道。
  那两个人听说是我带的人,连忙向山下走了几步,说:“如果是王世泰的人,请王世泰出来答话。”
  此时,我已来到半山坡,当即向对面喊话,并用望远镜观察。一看,真是喜出望外,原来是志丹。
  志丹听见是我的声音就向山下走,我和其他人向山上迎,战友重逢,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泪水,包含着心酸,包含着喜悦。大家回想起一个好端端的红二团,如今只剩下这么几个人,谁能不心酸!但是,不幸中之万幸,总算找到了志丹。
  在老乡家,大家给志丹他们搞了些包谷糊糊吃。我怕把志丹吃坏,直叫少吃些、少吃些。可是“饥不择食”,志丹一顿吃了几大碗,最后几乎连路都走不成了。志丹身患疮疾,辗转深山老林中,身体完全垮了。在山中多亏蒲永胜找吃、找喝,搀扶行动,他才一直坚持到同我们不期相遇。所以,志丹指着小蒲对我们说:“我能活着下来,全凭这个娃娃。”我向志丹详细汇报了埋藏枪支,分散战士出山的问题,志丹说:“我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这种做法没有错。
  

王世泰回忆录/王世泰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