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四章 在陕北特委 第一节 参与主持特委工作
《马文瑞传》编写组

  陕北特委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后,经过特委和各地党、团组织艰苦工作,到1932年10月间,各地党、团组织,农民斗争和军事工作等都有较快恢复和发展。
  陕北特委1930年10月以前一直由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此后划归中共中央北方局直接领导。30年代前半期,北方局曾被撤销,撤销时所管地区由河北省委兼管,河北省委又屡遭敌人破坏,因此对陕北特委的领导也就时有时无。1932年秋,北方局奉中央指示撤销,并通知撤销后陕北特委归陕西省委领导。而此时陕西省委还没接到任何通知,不同意与特委建立隶属关系。1932年11月间,陕北特委为了搞清隶属关系,取得上级的领导,决定由书记赵伯平和委员崔逢运、鲁学曾向陕西省委汇报,后崔逢运、鲁学曾又去北平,同河北省委接头。陕北代表团走后,陕北特委组成人员是:代理书记马明方、组织部长毕维周、团特委书记兼南路特派员马文瑞、军事委员王兆卿、巡视员常学恭等。毕维周、王兆卿、常学恭经常到各地巡视,马文瑞除了继续做部分巡视工作外,更多的是协助马明方主持陕北特委的日常工作。
  在西北革命斗争中,为创建红军武装,刘志丹与谢子长一道出生入死并肩战斗,人们习惯上把他们称为“刘谢”,在开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岁月里,马文瑞和马明方患难与共,同心协力,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二马”。马明方年长马文瑞7岁,两人童年都有过乡村劳动的经历,上学后都曾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政治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俩都是大革命时期的党、团员,也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人生转变和职业革命的生涯。1926年10月,李子洲派马明方到西安参加共产党人史可轩领导的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的政治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马明方回到陕北任横山区委书记,以后又以小学教师为掩护在绥德北区、东区工作,担任绥德县委委员、巡视员等职。这时马文瑞正是绥德县委常委兼团县委书记,在此期间他们相识。他俩不光经历基本相同,而且在思想、性格和考虑问题的方法上也相似,比如他们都不是那种锋芒外露、言辞逼人的所谓革命家,而是善于思考,沉着稳健的坚强革命者。他俩互相尊重,情同手足。在工作中许多同志对陕北特委常常是明方、文瑞连称,在来往函件中往往是“二马”并提。所以,这个时期陕北特委各成员之间是团结的,工作协调,相互配合得很好。同时由于与受“左”的错误影响的上级失去联系,所以受到的限制和干扰少了,特委独立自主的决策就多了。特委成员都是本地干部,熟悉实际情况。对重大问题的处理和决策有共同的语言,因此,这时特委对整个工作的指导和推动是切实有力的,富有成效的,特别是加强了对武装斗争的组织和领导。
  早在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就已正式成立,在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等带领下转战关中陕北,英勇打击敌人。国民党反动当局在调动大批兵力大力围剿的同时,加紧对各地共产党人进行血腥镇压,实行白色恐怖统治。敌人的残暴屠杀,不但未能扑灭革命的火焰,反而更加激起了广大农民和革命者的怒火。组建更多的红军游击队,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陕北特委面前,这就特别需要熟悉军事的人才,充实特委领导力量。对此马文瑞已有了较深的认识。
  1932年秋,谢子长率游击队在安塞真武洞一带活动,从路过的韩城大烟土贩子手中没收了一批钱财,知道陕北特委经费困难,就派回陕北搞兵运工作的杨庚武、雷云亭两人带了一笔经费,寻找正在瓦窑堡一带活动的马文瑞上交特委。马文瑞将经费寄放在师尊贤的小店里,正为找不到可靠的人送回特委而着急,恰逢陕甘游击队的王兆卿来找他接洽,顿时感到有办法了。王兆卿1908年出生于陕西神木县,早在1925年就在绥德四师入党。大革命时期投笔从戎,1927年初任国民军十三路总司令部政治处书记官,大革命失败后回到神木,创建了神木南区第一个中共支部。1930年到1932年,又几次做地下兵运工作,以后到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任职,有一定军事工作经验,前不久被谢子长、刘志丹派回陕北与特委联络。他到米脂与特委取得了联系,带了弟弟王兆相等几个参军的党团员要回南梁陕甘游击队,路过瓦窑堡,顺便再与马文瑞接上头。马文瑞感到特委正缺懂军事的干部,一直留心为特委物色这方面的干部,就劝王兆卿暂不去游击队,留在特委工作,王兆卿同意了。马文瑞让他先安排好王兆相等去找游击队,随后便派他去米脂姜家新庄特委送经费。王兆卿与一位本家族兄同行。不料族兄在半路上见财起意,走到无定河边,趁他不备,竟用石头将他打昏,推到河里,把经费抢走。王兆卿在河水刺激下苏醒过来,但因伤势较重,在米脂、葭县休养了十几天。后找到特委(这时特委机关已搬到葭县的南坬村),向马明方讲了马文瑞让他留特委工作的意见,马明方也很赞成,并派他去神(木)府(谷)巡视党团工作。当年年底他巡视回来,向特委建议派人去整顿党团组织,特委派张达志以特派员身份去神府整顿,为以后开展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随后王兆卿担任了特委军委委员。后来在高起家坬会上,他就如何武装群众,打击敌人,开发游击战争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得到会议的重视和采纳。
  这一时期,马文瑞和特委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逐步扩大游击战争。早在1931年初,在延川县委支持下,共青团员高朗亭联络由上海大学回到清涧的党员刘善忠,带领几个人从民团手中夺得武器,在延川县青坪川、永坪川一带活动,不断发展壮大,组成“延川游击队”。1932年4月13日,他们集合了二百多农民助战,收缴永坪镇民团17支长枪,队伍扩大到七八十人,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司令员刘善忠,政委高朗亭。不久,刘善忠被混进队伍中的土匪打死,队伍又打了几次败仗。高朗亭找到特委,10月1日,特委将他们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队长高朗亭,派艾龙飞任政委,并派毕维周代表特委给游击队授旗、发印。特委同时增派了崔正冉、高庆恩、杜修直、韩生杰、雷合、高加得、张世明、高明友等骨干。马文瑞巡视安定、清涧等地区党组织,指示按特委要求,各党支部派人参加游击队。安定也派了贺吉祥等一批人,加强了游击队的力量。第九支队是由陕北特委直接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武装,是日后众多工农游击队的一面旗帜。它的诞生,拉开了陕北游击战争的序幕。这些由农民和游民无产者组织起来的工农武装,在党的领导下,出生入死,英勇战斗,成为官僚豪绅反动阶级的死敌,但本身也存在着弱点,一部分人又容易“成为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①因此需要对他们加强教育和改造。马文瑞对九支队和一支队就曾在这方面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
  1933年2月,九支队接到安定城内地下党员报告的消息说,国民党安定县长将于2月9日去瓦窑堡筹款,于是毕维周和从红二十六军派回已任九支队副队长的强世清带领师法直、栾新春、白杰等六人,事先埋伏,一举击毙县长,还以九支队名义贴出布告,令安定和瓦窑堡的敌人大为惊骇,九支队从此名扬陕北。打死县长后,强世清带游击队到安定西区活动。艾龙飞因抢劫小商贩被特委撤销政委职务。2月底,特委派军委委员王兆卿来九支队检查工作,派常学恭任政委,并带来一些枪械弹药援助游击队。王、常指出九支队存在的一些问题,强世清不但不接受,反认为来人不可靠,“他们不听从陕北特委的指挥……王兆卿、常学恭都被游击队缴了枪赶回来”。②游击队在安定西区期间,经区委书记谢德惠派人做工作,白德胜带领绿林帮伙中7人,枪3支,加入九支队,增强了力量。但白自恃带枪带人入伍,与强世清又是老交情,便桀骜不驯,目空一切。4月9日与强一起,收了队长高朗亭的枪,将高和队委书记马万里赶走。不久,白德胜又收了强世清的枪,逼强离队。白德胜带领部队无目的游走。
  这时,正在清涧巡视工作的马文瑞听到九支队的消息后,立即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生怕白德胜越走越远,以至带队携枪投敌。九支队是陕北土生土长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其中不少人是马文瑞所熟悉的,绝不能眼看这支新生的革命武装被毁掉。平日总是镇定自若的马文瑞,这时显出少有的不安,忙对从九支队回来的马万里说:“此事刻不容缓,要马上把部队追回来。”于是由马万里带路,当天下午从清涧出发,翻山越岭赶到延川,找到了高朗亭,听高汇报了事情发生的经过,更令马文瑞担心。随即对高安慰了几句,要他伤好后,立即寻找队伍,自己便与马万里匆匆上路。山岭逶迤,山路崎岖,两人踉跄而行,经连续一天一夜的追赶,已到距敌人盘踞的瓦窑堡不远的地方,才在安定西区和北区交界处一座山头的村子里,找到了白德胜和他带的队伍。
  马文瑞耐心地给白德胜做思想工作。他心平气和地说,老白,部队发生的事情,老强应负主要责任。他是共产党员,又是红二十六军的老战士。队伍内部发生了矛盾,应当及时报告特委派人来解决。但是你们收高朗亭的枪,把他赶走,这个做法不对。这支部队刚建立不久,立足未稳,就闹了分裂,很容易被敌人吃掉。马文瑞对白德胜既讲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又严肃地指出了他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要求他继续革命,千万不能走别的路。赶走高朗亭,又赶走强世清等人,白德胜也感到一再闹分裂、力量不断削弱的苦楚。马文瑞的批评教育使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表示保证接受特委的领导,决不投降敌人,继续干革命。白德胜后来以英勇对敌作战、负伤被俘后在刑场壮烈牺牲,实践了“决不投降敌人”的诺言。
  在马文瑞的及时追赶和耐心说服教育下,这支几乎走偏方向濒临解体的队伍,终于回到革命道路上来。后经特委研究决定,改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第一支队”,作为全面开展陕北红军游击战争的首支武装。任命强世清为队长,李成荣为政委,高朗亭调回特委另行分配工作。红一支队活跃在安定、延川一带,曾南下配合红二十六军作战,在攻打合水的战斗中担任主力。在斗争中支队领导魏武、杨重远、李成荣、强世清等先后英勇牺牲,这支队伍虽几经挫折,但每次又在挫折中奋起。以后贺晋年担任了游击队的政委及队长,在谢子长指挥下,游击队迅速恢复和扩大,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1934年9月,以红一支队为基础,成立了红一团,贺晋年任团长,红二十七军成立后,被编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一团(当时该军只有一个师),成为陕北红军中的一支劲旅。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646页。
  ② 见《马明方回忆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原件存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