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四章 在陕北特委 第二节 高起家坬会议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井岳秀施行白色恐怖以来,“陕北经济破产的程度一天严重一天,土地的集中也随着这种危机而发展”①,陷于绝境的劳苦群众奋起反抗,抗粮抗税的呼声到处可闻。宜川县有数千农民发起交农斗争,瓦窑堡有一千多农民包围井岳秀的种宝卿团,要求枪决恶霸地主黄天锡,清涧两千多农民包围县城抗粮,横山四千多农民反对增加土地亩捐与军警冲突,以及葭县等地的反抗地亩捐等……广大受苦农民盼望红军到来,有的地方派代表请红军到他们那里去,北自窟野河,南至洛河川之间到处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②。 这一时期,虽然由于特委人员不足,对延安以南七八个县还没有顾及整顿,但北部各县党的组织却有稳步发展,有支部81个,党员765人③。经过特委不断地巡视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及农村党组织和农民党员的串联发动,这一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许多村庄“红了”,开辟成为赤色村庄或苏维埃村。许多工作可以公开活动,谁是共产党员群众都知道,上边有干部去工作,他们也自觉保守秘密。群众中都成立了贫农会、互济会、妇女会、儿童团和赤卫队,地主富农受到监督不敢公开搞反动活动④。 1933年4月,崔逢运和鲁学曾从北方局返回陕北,带回了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和河北省委对陕北工作的指示,加上各地革命形势日趋高涨,特别是武装斗争突出地提上议事日程,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把陕北土地革命推向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已是势所必行。马文瑞和马明方积极筹备,准备工作报告和议案,通知外地特委委员和各地代表届时出席。 1933年7月23日,陕北特委扩大会议在葭县特委机关乌镇30里以外的高起家坬村高录孝家召开。高家是个大家庭,也是个革命家庭:高录孝的祖父高振烈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思想进步,支持儿孙革命,高录孝和他的三叔高钧仰、堂兄高录忠都是党员,堂弟高录贤是团员,后来他们叔侄四人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高家有一个大院子六孔窑洞,中间一孔大窑掌炕上有个藏匿粮食的小套窑,窑口很小,只容一人出入,平时窑口用柜子、木板挡着,不为人知。会议就在这个套窑里举行。直到晚年,马文瑞还对这次会议的一些情景仍留有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回忆说: “开会前,为了不引人注意,我们都穿了一身农民的衣服,有的头上还挽着羊肚子毛巾,扛着锄,装着是高家雇来锄地的短工,陆续到了高起家坬。当时高家有二百多亩山地,农忙也常雇短工,所以我们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外人的注意……我们到了高家后,将锄往院子里一立,便钻进了套窑里。套窑里面很大,二十多个人进去开会,也不显得拥挤,但由于长期见不上阳光,里面很阴冷,当时虽已是盛夏,而套窑内仍寒气逼人,于是高家就将一只火炉子搬进来让大家取暖。会议共开了四天。因为人多,白天我们很少出来,只有夜幕降临后,才悄悄出来到院子里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吃饭有时出来吃,有时就在套窑里吃。” 参加会议的有特委成员马明方、马文瑞、毕维周、崔逢运、鲁学曾、王兆卿等,游击队代表,神木、府谷、葭县、绥德、米脂、清涧、安定等七个县的代表张达志、高长久、崔文宪(崔田夫)、崔田民、贾怀智、高朗亭、张岗、赵福祥、唐洪澄、魏岗、王国昌等共二十多人。这是自绥德合龙山扩大会议后,经过了近三年才召开的一次特委扩大会议,马明方主持并作特委工作报告,崔逢运传达北方代表的指示,马文瑞作记录。北方代表的指示主要还是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反对富农路线,反对游击主义,大家觉得与陕北的实际不符合,只听了一遍,没有展开讨论。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发动游击战争,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会议分析了陕北的社会基本情况和革命斗争形势,根据红一支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事实,认为在陕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农村根据地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基本成熟:首先,陕北地处偏僻山区,土地贫瘠,民生多艰,加之官府衙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广大劳苦人民的革命要求强烈,人民群众要求建立自己的军队来解放自己;其次,这里的农村地广人稀,反动统治者及其武装力量难以兼顾,因此利于开展武装斗争;其三,自大革命失败以后,陕北革命经受住了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党团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特别在广大农村,党团组织比较健全,革命武装斗争已经具有必要的群众基础。晋西游击队及后来的陕甘游击队在陕北的活动和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的发展壮大,为广泛开展陕北游击战争提供了经验。会议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陕北游击战争的新任务,首先开辟神(木)府(谷)、绥(德)清(涧)、安(定)延(川)、葭(县)吴(堡)四个游击区⑤,进而把各区连成一片,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加强一支队,新建二、三支队;其他地区则积极创造条件,迅速完成开展游击战争的准备。会议就扩大党的组织,加强无产阶级领导,提拔工农干部,扩充群众组织、加强军事工作等问题,通过了相应的政治任务决议案、组织决议案、军事工作决议案等。⑥ 在讨论武装斗争问题时,马文瑞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加强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和军队要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意见,得到会议的赞同和肯定。 会议在选举特委书记时,发生了争论。根据中共北方代表的指示,特委书记必须由工农分子担任,于是有人提议让绥德城里一个叫贺牛的木匠担任。马文瑞了解此人,他虽是个党员,但没有文化,说话办事都有些冒失,没担负过什么领导工作,缺乏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根本担不起这个重担。马文瑞和马明方表示,如果一定要工农分子担任领导职务的话,就让崔田夫担任。崔田夫是个贫农,给地主揽过15年长工,1926年就是绥德铁茄坪村农民协会会长,1928年入党,1929年担任绥德南区区委书记。他革命意志坚强,对敌斗争勇敢,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最后多数同志同意,选举崔田夫为特委书记,选举马明方为宣传部长,毕维周为组织部长,崔逢运为秘书长,王兆卿为军委委员,张达志为农运委员,马文瑞、鲁学曾、崔田民为团特委正副书记,加上常学恭、高长久共11人为特委委员。 这次扩大会议是陕北党的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从1929年的红石峡会议到1933年葭县高起家坬会议,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武装斗争已经由白军工作为主转入全面创建红军的时期,是迈向井冈山道路的历史飞跃。这次会议对以后陕北党和红军、陕北革命根据地乃至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次会上涉及革命理论、胆识和远见的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主要是马文瑞和马明方事前的设计和商定的意见。马文瑞和马明方在陕北党的历史上的贡献,高起家坬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应该是色彩浓重的一笔。 会议最后确定:毕维周到一支队任政委,王兆卿代表特委协助整顿该队工作,特委交通员高录孝去该队提取上缴特委用款;崔田夫、崔田民等到绥德、清涧筹建第二支队,相应建立游击根据地;神木、府谷建立第三支队。会议当时没有形成文字决议,由马文瑞和马明方、常学恭三人到米脂姜家新庄整理会议文件。 ① 《陕北代表团报告第一号》,1932年12月10日。原件存陕西省档案馆。 ② 《崔瑞生陕北工作报告之第一号》,1933年10月27日。原件存陕西省档案馆。 ③ 《陕北代表团第二号报告》,1932年12月13日。原件存陕西省档案馆。 ④ 《马明文谈陕北地区党史问题》,1959年5月15日。原件存陕西省档案馆。 ⑤ 张达志:《中共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前后的一些情况》,见《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页。 ⑥ 《中共陕北特委给中共北方代表的报告》,见《陕北革命根据地》,第126页。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