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八章 巩固边区“西大门”(下) 第四节 挖断穷根,丰衣足食
《马文瑞传》编写组

  为了渡过难关,为抗日积蓄力量,马文瑞除了狠抓盐的运输和贸易之外,还领导特委和专署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陇东原来只有边区光华商店曲子一个分店。1940年7月,庆环、陇东分区合并后,才又在庆阳成立了光华商店陇东分店。作为陇东商业贸易的“总龙头”,它主要经销皮毛、甘草、食盐等土产,兼收土布、棉花,为部队和机关筹集资金,提供给养。大量运盐开始后,马文瑞考虑陇东的地理位置和在运销食盐上的重大任务,力主把陇东建设成为边区发展贸易的重要阵地和渠道,为此必须加强和扩大以庆阳为依托,以西华池为边界贸易中心的商贸一条龙。经过特委、专署和驻军的共同努力,1941年6月,在庆阳成立了陇东贸易分公司,下设盐业、土产两个公司,在西华池建立了食盐分公司和盐库,同时开辟了赤城、驿马关、孟坝、三岔、苦水掌、长舌头、湘乐等8处关隘为“对外贸易口岸”。
  庆阳是陇东首府,北通定边、盐池,东趋临镇、延安,西达镇原、平凉,南抵宁县、长武,是陇东交通枢纽。4个商贸机构的成立,使庆阳很快发展为商品贸易重地,城内大小商号发展到一百多家。西华池本是合水县一个小镇,因为处在庆阳通往宁县、正宁,进入关中、渭北的重要交通线上,且大小道路很多,便于穿越封锁线,遂形成以盐为主的边界贸易中心。据1943年9月陇东分区《财经工作概况》称:“陇东各地边盐出入口贸易颇盛;尤以西华池为货物出入口集散市场之最大者。”其食盐出口占全边区的66%①,是陇东最繁荣的商业据点。在这里,国统区的商人和老百姓把布匹、棉花、药品、文具纸张等卖给边区,购回食盐;边区再把收买的物资运到延安等地,解决边区物品的缺乏,极大地促进了陇东分区的经济建设。中共的商贸人员和边区内外商人们,经常是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的关卡封锁进行交易的。
  在陇东贸易分公司等四大商业机构带动下,陇东分区、各县、有关单位和驻军、学校也都兴办了一批自给性的商号和分店。特委办有“德丰源”,专署办有“庆丰源”,三八五旅旅部办有“八一商店”和“八一盐栈”,还在各县、镇办有分店。七七〇团在环县、曲子、华池、驿马关等地开设盐店,既供应了部队和当地群众食盐的需要,又把食盐运销于国统区的西峰、咸阳以及西安等地,换回部队所需物资②,是陇东分区运销食盐的一支重要力量。
  除了以盐为主的贸易之外,陇东农业也有长足发展。在马文瑞、马锡五的直接领导下,从1941年到1944年,经过陇东军民4年的努力,共开荒地40万亩以上。仅1943年就新开荒地22.6万亩,其中农民开荒20万亩,驻军和地方机关、学校开荒2万多亩,耕地面积扩大1/10,平均全区每人增加耕地1亩,全区增收细粮5万石,约750万公斤,相当于陕甘宁边区增产总数的三分之一。加上运盐7万驮,养大牲畜近14万头,养羊68万多只,1943年是陇东大生产取得成绩最大的一年③。
  在开荒种粮的同时,试种棉花也获得成功。有了棉花,纺线织布在全区6个县普遍发展起来。1942年共纺线34000多斤,织布184000多丈,合46000多匹(每匹合4丈),连公营工厂的织布计算在内,共58000万多匹。1943年庆阳、合水、镇原三县即纺线23000多斤,织布32000多丈。逐步实现了穿衣自给。同时创办生产合作社和工厂、作坊,发展地方工业,振兴商业,繁荣市场,广开财政税收之源。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多种经营的开发,内外贸易的拓展,使陇东人民的生活大为改善,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光景。1943年大部分农民实现了“耕三余一”,有一些农民还达到“耕二余一”、“耕一余一”。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长南汉宸说:“边区人民在内战时期,没有一个穿得起好衣服,大部分都是穿的‘八卦衣’(指补了许多补丁的衣服),有99%的人民忍饥挨饿。但现在就完全不同了。去年我到陇东等地的乡下走了一圈,看了十几家老百姓,其中就有6家包饺子吃。从这里人们可以明了,边区人民生活是大大地改善,经济也已发展了。”1943年9月14日的《解放日报》报道:“环县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现已进入丰衣足食境地。如车道、毛井两区人民生活日渐富裕,中农家庭现有牛7头,驴5头,羊100多只。富农如苏希明,现有牛200多头,羊1400只。又如李仁有牛123头,驴50余头,羊1000多只。”
  机关、部队、学校的生活也日胜一日。1941年9月16日,边区建设厅长刘景范视察陇东后说:“上半年分区机关工、商共收入3.2万元,农业上供给了菜及夏衣,办公、特费均照常开支,津贴已发了3个月。”1942年到1944年,陇东分区地方财政实现统筹统支,全部自给。军队方面,1940年以前,驻军全由地方供给衣食。1943年,当地政府补助军费1O00万元,仅占部队总需要量的22.5%。到1944年,变为吃穿用全由部队自己解决了。
  “挖断了穷根”,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温饱生活,人民翻身幸福的心情,也化作一首首激情四射的民歌在陇东到处传唱。被称为“劳动诗人”的孙万福,是曲子县刘旗人,他编唱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943年11月,孙万福作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作为17位代表之一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在座谈会上,孙万福满怀激情地对毛泽东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您给的,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④。”说完,诗情喷涌而出,即席吟诵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高楼万丈平地起,
  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天上三光日月星,
  地上五谷万物生,
  来了咱们的毛主席,
  挖断了穷根翻了身。
  ……
  当孙万福一口气诵完这首诗后,与会的劳动英雄们都激动万分。毛泽东拍着孙万福的肩膀问他是不是个秀才。他望着毛泽东回答:“我一字不识啊!”毛泽东对这位农民诗人也大为惊叹!这首诗,经诗人贺敬之稍加润色,谱曲后,即唱遍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而且一直流传至今⑤,和前面的《军民大生产》等两首民歌一同成为革命歌曲的“红色经典”之作。
  陇东人民在反磨擦的胜利之后,又取得了反封锁的伟大胜利!
  创造了历史的人们,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在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5日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西北局就近年领导国民经济建设及公营事业成绩昭著、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干部,遴选出22人,予以隆重奖励。奖品中最为珍贵的是每位受奖者都得到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奖状。由西北局书记高岗宣布受奖者名单,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授奖。陇东分区获奖的人员是:
  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毛泽东题字:密切联系群众。
  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毛泽东题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
  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毛泽东题字: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华池县县长李培福,毛泽东题字:面向群众。
  毛泽东的题字是用毛笔写在白布上的,质地不算金贵,可这是那个时代的最高奖赏。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为受奖者个人一一题写奖状,这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吧!
  ① 《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概述”,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1992年6月内部出版。
  ② 俄向军著:《陇东民主革命简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
  ③ 闫庆生、黄正林著:《庆阳简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④ 周扬:《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载《解放日报》1943年12月26日。
  ⑤ 张世锋:《孙万福》,原载《庆阳地区中共党史人物》,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办、华池县委合编,1992年6月内部出版,第193、194页。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