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九章 在整风运动中 第五节 参加党的七大
《马文瑞传》编写组

  1945年初夏,红都延安党旗飘飘,热气腾腾。
  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整风运动分清了路线是非、加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于4月23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了。主席台上方的横额“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口号,醒目地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开拓未来。会场后墙上“同心同德”四个大字和主席台上方的口号融会成大会团结胜利的政治基调。
  来自中央直属机关、全国各个根据地和大后方的547名正式代表、208名候补代表,代表全国121万名中共党员出席会议,他们怀着胜利的喜悦,精神贯注地听取和讨论了毛泽东所作的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大会还听取了周恩来作的《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以及任弼时、陈云等领导同志的发言,并通过了上述报告的决议案,确定了党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随后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
  七大在毛泽东制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圆满地开成了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马文瑞作为陇东分区选举的代表参加了七大,被编入近五十人的陕甘宁边区代表团。
  陕甘宁边区政府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乌兰夫,是一位1925年入党的蒙族同志。七大开幕前他找到西北局常委、组织部长马文瑞,提出想参加七大的迫切愿望。马文瑞对这个来自内蒙古少数民族干部是了解和关心的,知道他是留学苏联的学生,在内蒙古大青山一带群众中是很有影响的共产党人,让他有机会参加党的最高会议,对他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提高。于是便将乌兰夫的情况和自己的意见,一并向负责代表资格审查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彭真作了反映。彭真采纳了马文瑞的意见,让乌兰夫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七大。会议还将乌兰夫的一篇书面发言安排为大会发言,他谈的对党中央、毛泽东民族政策的认识和态度,受到大会重视,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与会代表把参加七大看作是崇高的荣誉。马文瑞更是抱着以大会为大课堂的学习态度,认真聆听大会的各项报告和重要发言,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履行着党代表的光荣职责。
  通过50天的会议和会后的反复学习,马文瑞深感七大的路线精神对中国革命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作为亲身经历者,马文瑞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连同陕北红军在内的红十五军团总计不过三万人左右,当时全国只剩下陕北和陕甘根据地组成的这一块西北根据地。但是,不到10年时间,到七大召开时,全国已经有19块根据地,拥有近1亿人口,全党有党员121万人,军队91万人,民兵220万人,取得了党诞生以来空前的伟大成就。西北根据地也由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90万,23个县苏维埃政权,党员1万多人,发展到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30多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党员4万多人。七大在延安召开,这个事实本身就极具胜利的象征。在4月21日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高度评价西北根据地说:“有人说,陕北这个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七大在陕北开会,这是陕北人的光荣。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我们的一切工作在这里先行试验,在这里开七大,在这里解决历史问题。”
  马文瑞认为,陕北和陕甘边广大革命人民,能为中国革命做出落脚点、出发点和试验区这样的特殊贡献,确实是光荣的,但这个光荣还要归功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如果没有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及时从“左”倾机会主义者造成的“肃反”危机中把陕北和西北的党、政和红军救出来,哪里还会有陕甘宁边区和革命圣地延安的今天呢?马文瑞对于七大选举产生的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高兴地称赞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在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并在总纲中用极其简洁的词句准确表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含义。马文瑞十分赞同把全体党员公认的领袖和全党拥护的指导思想,以党章的法规形式肯定下来。这样,中国共产党的团结胜利就得到了最大的保证。
  马文瑞非常赞赏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他认为这是从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中,正确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应该具有的工作作风。经过整风分清了路线是非,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脱离群众的以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的宗派主义,对犯错误的同志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三大作风才发扬光大起来。有了三大作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建设才有了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从七大起直至十六大,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马文瑞还在不懈地宣传三大作风是无产阶级政党所特有的优势,是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巩固和改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他甚至大声疾呼“三风不张,党乃灭亡”,“三风大张,党乃兴旺”!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