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十三章 在斗争中整党建党,迎接建设高潮 第一节 大量吸收工人入党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建国初期,西北地区党员总的状况是数量少,素质不高,而且在地域、行业的分布上又不平衡。一是老区、半老区的党员比例大,占总人口的2.4%,新解放区的党员比例只占总人口的0.015%;二是东部地区党员多,西部地区党员少,陕西省(含西安市)的党员,就占西北地区党员总数的70%以上,而青海、宁夏两省的党员总数加起来,还占不到全西北党员的4%;三是农民党员多,工人党员少,全区农民党员要占全部党员的90%以上,而8.98万产业工人中只有312个党员,还占不到0.4%①。例如,有三千七百多名职工的西安大华纱厂仅有党员两名,西安铁路分局长安机务段是以驾驶和修理火车为主的铁路生产部门,只有党员三名。这种状况虽是革命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但却引起马文瑞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服务。他建议在新解放的地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尽快改变“三多三少”和党员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对于如何加强党在工矿企业中的力量和迅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问题,马文瑞更是牵挂在心。当时西北局组织部只有他一个部长,下设干部处、党员管理处、组织指导处,全组织部仅40人,要负责西北五个省和西安市委的组织领导工作。干部的调动,组织关系的接转,党员的教育管理等具体工作,使组织部的同志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可是马文瑞并未陷入繁忙的事务圈子里,他着力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他不断派部里干部到工厂、矿山、农村、学校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自己也挤时间到长安、高陵、三原、咸阳等地调查指导工作。通过调查研究,西北局组织部基本摸清了厂矿企业中党员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建国前地下党的发展活动主要在农村,所以农民党员较多,在城市中党的活动也主要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进行;二是一些工厂被国民党反动分子严密控制,因而党在工人中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如西安大华纱厂就是蒋介石的亲家开办的,在厂内强化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威吓利诱、分化瓦解工人群众,胁迫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的就有1900余名,国民党区分部在该厂就有12个;三是工人大部分是失掉土地的农民,绝大部分是文盲,虽然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不满,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对国民党的反共宣传、欺骗愚弄一时难辨真假,对共产党缺乏正确的认识。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工人阶级一旦接受了先进思想,组织起来,就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就拿大华纱厂来说,西安解放前夕,当胡宗南逃跑时,资方厂主也逃走了,工厂遭到严重的破坏,工人们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自发进行了英勇的护厂斗争,军代表进驻后,男女工人一齐动手,抢修被胡宗南军队破坏的机器,提前复工,恢复生产。 为了迅速加强党在工矿企业中的力量,马文瑞领导组织部作出了“必须在先进工人中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经西北局批准后实施。并在制定《1950年西北地区党的发展情况和整顿巩固意见》中提出:“在工厂中首先应设立专干,健全党支部的领导。对群众广泛宣传党纲、党章,培养大批积极分子,有步骤地、个别地、慎重地、公开发展党员。”随后各级党委在马文瑞的建议下,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当前实际斗争发展培养积极分子,吸收先进工人入党。 西北地区各级党委通过贯彻执行西北局组织部关于建党问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在民主改革的斗争实践中发展新党员,建立、健全各基层党的组织,使西北地区党的组织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抗美援朝、增产节约运动、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等波澜壮阔的社会改革和群众运动锻炼,在工人阶级队伍中涌现一大批阶级觉悟高、勇于斗争、带头搞好劳动生产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党组织的发展对象。到1951年8月,从优秀的产业工人中吸收了536名党员,工人党员增加到848人,非产业工人党员也增至851人,党员占工人总数的1.23%②,初步改变了一些主要厂矿企业单位没有党员的状况。在1952年7月至1954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工矿企业共吸收新党员7823人,约占职工总数5%;其中西安市产业工人中党员的比例已达到10.8%,新建立工矿企业党支部350个。此外,还在手工业者和店员中发展党员931人,建立党支部64个,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波澜壮阔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 在各级党委已经重视发展党组织、党员数量也得到增加的同时,马文瑞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提高党员素质的问题。他深知党员的素质对保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性,他对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再三强调,西北地区的建党工作必须在群众运动的斗争实践中进行。他说:“因为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易区别好坏,只有在运动中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好坏。”他要求“必须把建党工作当成一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情。发展党员不同于发展农会、妇女会,也不同于发展青年团员。因为党是无产阶级最先进的组织,是无产阶级的最高形式。”因此“坚持党员条件是建党工作中不可丝毫动摇的基本原则。任何降低条件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坚持党员条件的关键在于每个建党干部必须正确掌握党员条件。我们不应把所有愿意入党的人都接收到党内来,而是接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最优秀的分子,即经过教育、考察,成份好、觉悟高、历史清楚、对党忠诚,在群众斗争及工作、生产、学习中表现积极,懂得党的事业并愿终身为党的事业奋斗,能够遵守党的纪律的人入党。凡是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的人,都不能接收入党。”③ 为了保证发展党员一定要符合条件,不能为了凑数而降低标准,马文瑞提出,一是要挑选素质高、能力强、经过专门训练的优秀党员干部负责这项工作;二是发展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工人及其他劳苦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在农村主要是吸收积极的贫苦农民,进步的贫苦知识分子,中农中的进步分子也可以吸收;三是对新发展的党员,应注意加强教育,逐渐提高其觉悟程度。那种只知发展而忽视教育是不对的,教育学习内容可以按党员课本进行。 当有些部门的同志对西北局组织部制定的计划发生片面理解,一味追求党员发展数量时,马文瑞解释说,发展数量只是一个工作方向和目标,是一个设想。能否实现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和我们的努力。他要求各部门在制定党员发展计划时,要尽可能客观、准确、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计划中“大批地”、“大量地”接收新党员,只是一个宏观的、原则的概念,具体做法必须是有计划、有步骤、慎重的、个别的、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发展新党员。归根结底,一定要保证新党员的质量。 1952年底,马文瑞升任西北局副书记仍兼任组织部部长。不久,原新疆分局第三书记张邦英接任组织部长职务。在马明方、马文瑞、张邦英等领导下,西北局组织部坚持在产业工人中大量吸收优秀分子入党的方针,基本上扭转了工人中党员过少,厂矿企业里党的力量过于薄弱的局面。 随着民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马文瑞认为,党的建设仍然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他和组织部门的同志经过认真调查分析,认为西北局组织部两年多来在组织建设工作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还是不平衡的。部分地区对建党产生“放任自流”现象,不制定计划,不研究问题,甚至把生产工作和建党对立起来。所以西北地区党的组织仍然是薄弱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他提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做好在产业工人中发展新党员的工作,要求在群众条件较差的新建厂矿和基本建设部门,党员人数应占到现有职工的15%;群众基础一般的厂矿企业,党员人数应达到现有职工人数的20%到25%;党的基础较强、群众条件较好的单位,党员人数可以发展到现有职工数的30%④。同时还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国营农场的农业工人以及农村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党性教育,吸收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入党。 ① 《西北地区党的发展情况和整顿巩固意见》,中央档案馆档案,目录号2,卷号6,1950年。 ② 《西北局组织部1951年整党工作的调查整理材料》,中央档案馆档案,目录号2,卷号49。 ③ 《西北局组织部1952年建党总结》,中央档案馆档案,目录号1,卷号365。 ④ 1954年9月18日西北局组织部给西北局并中央组织部《西北地区目前建党工作的进行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中央档案馆档案。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