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二十二章 初任省委书记 第二节 慰问陕北老区人民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陕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陕北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北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文瑞到陕时,已临近农历己未年春节。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陕西省委、省革委会拟组团慰问革命老根据地人民。他担任慰问团总团长,带着党中央的关怀和惜别三十多年的恋乡心情,于1979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到达延安。 路上,马文瑞对随行的同志讲,陕北是老革命根据地,建国后,那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长期受“左”的错误干扰破坏,发展始终滞后,现在还有不少的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你们知道吗?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外宾访问延安,看到延安人民生活贫苦,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并说等到粮食翻了番,一定再来延安,可惜这已经成了他的遗愿。我们要把陕北建设好,不然对不起总理,对不起延安人民啊!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劳碌一年的人们尽情地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充分享受节日的愉悦。这年的春节更因为慰问团的到来,陕北人民的秧歌扭得格外轻盈,腰鼓打得更加起劲。 慰问团一到延安便召开慰问大会、座谈会,并深入到社队中,到社员家庭院落,转达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1933年在江西瑞金参加革命、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老战士朱正富,八路军三五九旅老战士刘宝斋都激动地表示,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亲切慰问,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增添了力量,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尽快地把老区建设好。 马文瑞和慰问团的成员同延安群众一起共度新春佳节,同吃软米油糕、黄米油馍的过年饭,同看陕北的大秧歌,非常高兴,感到自己又回到故乡人民群众中间来了。 农历除夕,马文瑞来到杨家岭、柳林生产大队和延安大学,看望和慰问那里的群众和师生,向他们拜年。 初一大清早,他又兴致勃勃地来到枣园大队向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当年的老邻居们拜年,使这个春意盎然的山村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马文瑞盘腿坐在社员家的热炕上,亲切地和他们拉话。大队党支部书记雷治富向马文瑞汇报说,去年收成很好,社员的口粮平均每人达到500斤,还分到了120多元钱。社员今年的决心更大啦。马文瑞听后高兴地说,要做到按劳分配,不能搞平均主义。要想办法让农民多增加收入,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许多老年人都激动地说,毛主席的政策又回来了。 看着社员窑洞里贴着新年画,锅里煮着喷香的年饭,马文瑞略有所思,对陪同他的地方同志说,陕北还有不少群众生活有困难,应该引起各级干部的高度重视,要按照党的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努力工作,今后,揭批查运动没搞好的地方和单位要抓紧补课,已搞好的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最主要的是把农业搞好,在农业上也要注意贯彻收效快、见利多的方针。农业搞不好,其他都搞不好,民以食为天啊! 马文瑞在延安地区慰问老区群众和搞调查研究,历时18天,亲眼看到农民的生活普遍不富裕,有的偏远山村群众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心情格外沉重。一次在延安县访问,路遇几个讨饭的,一打问,竟然是自己家乡子洲县人。问及榆林地区农村的情况,说连年干旱歉收,年人均口粮只二百来斤,更令马文瑞焦虑和担忧。在志丹县调查访问时,走访了一个叫康山的小村庄,村干部告诉他,村党支部领导群众实行退耕还草,发展畜牧业,改变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制度,精耕细作,几年之内,使粮食产量翻了两三番,解决了温饱问题,给马文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康山的经验,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陕北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加以推广。他还先后走访了安塞、洛川、黄龙、黄陵等几个县。他一路走,一路思考着如何尽快建设好陕北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征求过部分地、县领导同志的意见,也召集过一些座谈会,了解了不少情况,感到陕北虽然落后,但有很大的地域经济优势,有些优势是别的地方没有或者赶不上的。陕北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大,土层厚,土质好,宜农、宜林、宜草、宜牧,加之地下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老区人民的政治觉悟高,有苦干精神,只要注意调动发挥,改变贫困面貌不成问题。 结束在延安的慰问,马文瑞回程到达铜川市。当他得知1月份铜川创造了月产63万吨煤的历史最高纪录时,对市委的同志说,铜川是我省的煤城,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全省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你们创了纪录,说明你们已经开始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但还要进一步把揭批查运动深入下去,把遗留问题解决好,就是把运动的补课搞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向重点转移,才能把各项工作搞上去。在三里洞煤矿矿井口、车间、仓库、职工食堂、工人宿舍,他还向同志们问好,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马文瑞回到西安已到元宵节,这天又恰逢星期日,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马文瑞乘电车到市中心钟楼附近,走进北大街商场、解放商场和沿竹笆市、社会路、骡马市的一些饭馆、食品店、杂货铺、服装店,作为顾客向店铺服务员问价、看货色,了解产品质量。四个多小时的走访,他看到西安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城市卫生和社会秩序还存在不少问题,不适应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要求。 这天上午,马文瑞还约见了著名画家石鲁、考古学家王家广和几位新闻记者,仔细地听了他们对文化工作和陕西旅游事业的意见。谈话中,他们称马文瑞为“马书记”。马文瑞却说:“叫马文瑞同志好了,或者叫老马,叫‘马老’我还不够格,只有66岁多,现在是70不服老呀!”接着,他又说:“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们在一起过个团圆节。革命需要知识分子,搞四个现代化更需要知识分子。我们陕西有党在根据地培养出来的一批知识分子,又有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四十来岁的知识分子,还有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老知识分子,有这么多好同志,又有延安作风,我们这儿是人杰地灵呀!应加快运动补课,消除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切实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迅速发展文化事业,我们大家都有了共识,这样搞四个现代化就更好了。我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起来,一心一意想四个现代化,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我们陕西的工作就一定能搞上去。”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