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二十六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 落实政策,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马文瑞传》编写组

  1981年11月初,马文瑞在听取了省科协负责人关于准备召开全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汇报后说,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认识到,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要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合力量。但是从1957年开始,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了“左”的偏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的路线,散布“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诬蔑知识分子是“精神贵族”,“臭老九”,把大批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文化教育工作者、医生、归国留学生等,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帝修反在华势力”、“阶级异己分子”等,列入专政对象,使中国知识分子队伍遭到极大的摧残。这次会议一定要把握尊重知识分子,爱护人才这个主题。他还引用历史上秦国吸收和重用各国人才统一六国的史实,说明要爱才、用才,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重大意义。他说,秦国就处在我们陕西和甘肃一带,经济文化落后,开始并不强大。由于几代秦王都能广招天下贤士,接纳了从晋、宋、卫、楚、魏等诸侯国来的一批人才,治理国政,发展经济,后来逐步强大,到秦始皇时征服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李斯的《谏逐客书》对这个史实有详尽的论述。这说明,人才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聚集众多的人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一个关键。马文瑞说,尊重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中,陕西虽然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文化大革命”中造成对知识分子打击、歧视、排挤甚至迫害的流毒远未肃清,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完全落实。
  11月6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马文瑞出席,并作了题为《纠正轻视科学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的讲话。他说,中央《决议》①指示我们,对于那种轻视科学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要坚决扫除。他在分析了产生这种错误观念的原因后,强调了新时期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要意义。他说,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一靠路线、方针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中央最近指出,发展国民经济,不能用单纯靠建新厂、增加能源供应和增加劳动力的办法,而要靠挖掘潜力,讲求经济效益,从“内涵”方面扩大再生产。他说,要这样做,哪一样也离不开科学技术。同时,科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武器和内容。他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到生产实践中去施展才干。这次大会上,他根据当前实际需要,提出了十个亟待解决的科研题目,希望科技工作者研究解决,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马文瑞总是带头尊重知识分子,尊重人才。他曾于1980年3月31日,约见华籍美国农业、畜牧业专家阳早、寒春夫妇,11月28日,约见在陕工作的中科院院士侯学煜。1981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召开隆重纪念建校85周年暨迁校西安25周年大会,这时,他正在商洛视察工作,先一天的晚上得知消息后,立即给办公厅打电话,盛赞西安交大为陕西的发展、西北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请省委书记、省长于明涛参加,并代表他向西安交大的领导、教授及广大师生员工问好、祝贺。6月11日,他约见中科院在陕的学部委员龚祖同、周慧久、陈学俊、赵洪璋,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学术研究和工作中的困难问题,鼓励他们培养、带出更多的中青年高级科技人才,为陕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
  1982年冬,关中地区小麦苗稠、旺长现象严重,加之一家一户经营,农民对这个直接影响来年收成的问题无能为力,马文瑞及时向农业和植物保护专家赵洪璋、李振声、龚仁德、张启鹏请教。四位专家提出了具体措施,有关部门通过报刊等媒体向全省发出通知,广大农村掀起了冬季麦田管理的热潮,翌年小麦果然丰收。马文瑞高兴地对四位专家说,今年全省小麦丰收,你们的功劳是首位的。
  由于基层党委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上的不同,一些地方,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还没有彻底平反,专业上学非所用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工作条件差,生活福利差,夫妻两地分居,子女上学就业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根据这种情况,马文瑞指示办公厅筹备召开全省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各大专院校和各地市委分管这项工作的校长、书记都参加。要求各级党委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好,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按照马文瑞的指示,省委于1982年9月3日至8日,召开了全省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知识分子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十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内容是各级领导要支持知识分子的工作,限期平反冤假错案,年底前省级各部局,各地市县要有一名知识分子进领导班子,解决他们评定职称、住房、特殊津贴等问题。这些措施不仅是解决知识分子中所存在问题的保证,而且为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宽松的、十分有利的条件。
  根据马文瑞的指示,全省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后,省委成立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各地市也相应成立了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检查督促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进度,加强平时的知识分子工作。
  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对科技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在运行机制方面,推行有偿合同制,课题承包制,奖励基金制;在组织机构方面,打破条、块分割,调整科研方向和专业设置,实行所长负责制;在人事制度方面,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对于一些单位出现排斥、刁难知识分子的现象,马文瑞绝不容忍。西安市石棉制品厂女技术员唐安华,195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纺织机械系。调西安石棉制品厂工作后,在利用石棉下脚料纺十六支纱、用五级短棉纺十六支纱的技术革新中,取得突出成果,在维修机械设备方面写出了颇有见地的专业论文,是被大家公认的女强人。由于她抵制和揭露了该厂几个领导人违法乱纪的行为,招致厂领导的种种迫害,不给她升工资、评职称、分房子,某些厂领导在职工中诬蔑她是“疯子”、“神经病”,有的不明真相的人孤立她、辱骂她,向她吐唾沫,甚至还诬蔑她十岁的孩子和七旬的老母。这位“祥林嫂”式的高级知识分子饱含着悲愤和屈辱的泪水,多次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1980年12月23日,《西安日报》以题为《岂能如此糟踏人才》作了报道。见报当天,马文瑞即批示:“这个事件应当立即查清,严肃处理。决不能一拖再拖,听之任之。”西安市委、市纪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后经群众举荐、组织考察,唐安华被提拔担任了该厂副总工程师。
  1982年10月11日,在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向罗健夫同志学习的决定》时,马文瑞对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和省委组织部的同志说,要注意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特别是解决好中青年科技人员的问题。要大力表彰那些在四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知识分子,对成绩显著的,坚决突破框框提拔使用,注意在他们中间发展党员。要调整好科技人员的工作,做到知才善用,发挥其长,调到能够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岗位上去。
  建立杨陵特区,为农业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是马文瑞调动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积极性的重大举措。
  杨陵,位于西安与宝鸡中间的渭河之滨,以隋朝杨坚、杨广两代皇帝的陵墓在此而得名。这里是中华民族农业的发祥地,相传远古时期尧的农师后稷曾在这里“教民稼穑”,至今杨陵之北还留有后稷“教稼台”遗址。这里是农业教学、科研推广的中心,有农、林、水、牧、水土保持等专业的十多所院、校、所,高中级科研教学人员一千多人,其中不乏中外驰名的专家、教授。这样一个人才密集、作用重要的地方,长期以来,隶属于武功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因此,在商品供应、医疗卫生、市政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专家教授们对此很有意见。1982年1月30日,在一次省委常委办公会议上,马文瑞说,杨陵要改变区划建制,这个事是非办不可的,不能再拖了,杨陵要搞成一个特区。省委遂就此问题作了决议。198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一个新的县级行政单位杨陵区设立了。
  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国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全部优惠政策。杨凌②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属省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地市级行政管理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一座现代化的被称为“中国绿色硅谷”的农科城正在崛起。看到今日的杨凌,许多专家、教授还念念不忘当初马文瑞的果断决策。
  由于马文瑞的关心和重视,到1982年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全省3700多名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农村家属户口转为城市户口;1.52万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得到解决;4500多名知识分子解决了用非所长、用非所学的问题;3000余人担任了副县(处)以上领导职务,1.23万名知识分子分别获得各类专业技术职务,3.2万多名专业技术干部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到1984年6月,全省新发展知识分子党员1.2万多人,知识分子党员达到12.1万人,占知识分子总数的30%左右,大专院校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3.85%。
  ① 《决议》,指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② 1997年,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农科城”诞生,杨陵改为杨凌,取壮志凌云之意。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