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二十八章 全国政协副主席(上) 第四节 考察陕北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陕北地广人稀,干旱少雨,缺少绿色植被,还有大片沙漠,向来被视为一个贫瘠的地方。然而就在它的地底下,却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石油、盐、铝矾土和天然气。特别是煤,从榆林地区北部到内蒙伊克昭盟南部,地下就是一片大煤海,在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已探明的煤储量在2300亿吨以上,号称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其中陕西神府地区就达1500亿吨。1986年,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开发神府—东胜煤田的决定,马文瑞对此深感振奋:煤田的开发,将不仅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将大大带动陕北老区的经济发展,加速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那些贫困而朴实的乡亲,为革命曾做出了巨大牺牲,常常让他魂牵梦绕,可以说,他一辈子都在为他们的富裕幸福奋斗,当煤田开发的新消息接二连三传来,他兴奋得彻夜难眠。他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去陕北作一次实地考察,看看陕北的新变化。 1988年5月16日,他坐火车到包头,然后乘汽车南下。同行的除了夫人孙铭,还有国务院能源办副主任李智胜等。18日跨过内蒙陕西交界的乌兰木伦河,到了陕西神木县境。这里煤层埋藏浅,乌兰木伦河河底就是煤。河两边都在采煤,河南是陕西的活鸡兔露天矿,剥掉浅浅的几米黄土,就是厚厚的乌油油的煤层。工人们已在这里挖出一个面积上万平方米、深十几米的大坑,他们用钢钎撬,用镐刨,把城砖般大小的煤块装上汽车。马文瑞站在坑边上,边看边听陕西省煤田开发经营公司副总经理戴绍诚介绍情况。戴说,这里的煤不仅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而且煤的质量好,灰分少,中高发热量,有害元素含量低,是优质的工业用煤。用不了几年,国家将在这里建成一座年产300万吨、全部机械化的大型露天矿。马文瑞听了很高兴,他弯腰捡起一块煤,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煤块镜面一样光滑,在太阳光下闪闪发亮,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马文瑞虽是第一次细致观察陕北煤的性状,但他早就为这里采煤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1年夏,马文瑞来陕北检查工作,榆林地区领导向他汇报了争取出口煤炭问题,得到马文瑞的大力支持。当时国际市场煤炭价格较高,中国每年都出口一定数量,但国家计划指标控制很严,且都分配给了老产煤大户。神府地区煤炭虽还没有大规模开采,努力一下,每年外销一二十万吨还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每年能出口15万吨至20万吨,对于解决当地经济困难,是个不小的帮助。当年10月,马文瑞亲自给谷牧副总理写信。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年出口20万吨神府煤列入了第二年的国家计划。 这时工人们渐渐围拢过来,马文瑞同他们亲切交谈,问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矿上的?当矿工以前干什么?现在一个月能收入多少?他们纷纷回答,来矿上才干一二年,以前是农民,是放羊娃,过去“有饭吃,没钱花”,如今老婆在家种地、放羊,家里活儿没耽误,而自己每月能拿回去二三百元现金。马文瑞满意地说:“好哇,你们也开始致富了!” 在坐车去县城的路上,他又看了柠条塔矿。虽然现在大多是手工操作,但按规划,不久就要建成年产数百万吨的现代化煤矿。问到当前的困难,戴绍诚汇报,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二是资金不足,三是技术力量薄弱,而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体制不顺的问题。17日在内蒙东胜,马文瑞也听到盟委副书记谈到这个问题,这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为了详细了解情况,21日,他在神木县宾馆主持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参加会的有省煤炭经营公司及榆林地委的有关负责人。通过调查,他感到有些问题确实需要向中央反映,以便及时解决,加快煤田的开发速度。经过反复考虑,在他主持下,向赵紫阳、李鹏写了一个《关于改进神府—东胜煤田管理体制的建议》。建议共有六条,主要是提出建立一个较高层次的领导小组,由国家计委牵头,能源部等及陕西、内蒙、河北等省区参加,以便负责矿、路、港建设和省区之间的协调工作,改变精煤公司一家独揽矿、路、港建设的局面,从而发挥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及省区的积极性。此外,还提出了办矿实行开放政策,把竞争机制引入开发,强化陕西和内蒙两个煤田开发经营公司的职责等等。到西安后,他把这个《建议》当面交给了来陕视察的赵紫阳。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建议》当时没有得到回复。但在以后的煤田开发过程中,《建议》中的部分内容还是得到了采纳。 在神木,他还去看了学生时代就已认识的老战友贾拓夫的故居。那天天下着小雨,道路泥泞,当地同志劝他暂不要去了,但他第二天就要离开神木,还是坚持找了双雨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烂泥上路了。在贾拓夫弟弟贾凯祖的带领下,左拐右绕,转过好几条胡同,才来到贾拓夫的出生地。那是两间临街的小平房,每间不过十平方米,极其简陋,门上写着“裁缝铺”三个字——如今成了一家个体裁缝铺了。他默默看罢,又去小街对面参观了贾拓夫少年时代居住过的窑洞。三间陈旧的窑洞,并不是贾家的财产,是他家租住的。马文瑞征得住户的同意,进去看得很仔细,边看边向贾凯祖询问贾拓夫少年时代生活的情况。 看罢故居,马文瑞对陪同的县委负责同志说:“贾拓夫同志革命一生,对党的事业有较大的贡献。1956年他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这在当时神木是唯一的一个。可他的故居很难找到。如果房子紧张,住户不必搬开,可在他的故居门口钉一块牌子嘛!”拳拳深情,溢于言表。 27日到达子洲县城。子洲是他的家乡,自从1933年最后一次离开,至今已有55年了!这期间,他不是没有机会回家乡看看,但都因为忙,或任务紧急,失之交臂了。最近的一次是1981年,他在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任上,到榆林检查工作,本想顺便回家乡看看,不巧汉中和关中发生水灾,一连几通电报,他只好匆匆赶回西安指挥救灾了。家乡人民听说马文瑞回来了,自发地表示了欢迎。他们聚到他下榻的县宾馆门口,等着能见上一面。晚饭后,马文瑞利用散步的机会同大家见了面,同一些人进行了交谈。当晚,县剧团安排了几个小戏,演出地点离县宾馆不远。马文瑞坚持步行去。沿途挤满了围观的乡亲,马文瑞不时向乡亲们问好,频频招手致意,乡亲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一早,他坐一辆面包车,匆匆去几十里外的马家阳湾村。省、地、县的有关同志要陪同前往,他不同意:“不要去这么多人,又不是旧社会的官僚衣锦还乡。再说县里的负责同志还要抓工作,不能影响工作。” 回到村里,亲属和乡亲们迎下坡来。他的86岁的大哥马文采迎出窑洞,兄弟俩相见,互致问候,马文瑞的眼圈红了。他在省里工作时,曾接大哥来家住。但马文采在农村劳动、生活惯了,不愿长住城里,就回来了,至今还住在窑洞里。他扶着大哥进了窑洞,又忙着接见乡亲。过了五十多年,他居然还叫得出不少人的名字。有的晚辈只要说起父亲或爷爷的名字,他立刻想起来了,还能说出他们的外号。马文瑞询问他们的生活,都说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少人还住上了新窑洞或石窑洞,可真正富裕的也不多。他问吃饭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大家的回答不外乎两条,一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条是普遍使用化肥。“这就是说,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步”,他总结地说。这一天来人络绎不绝,他与来看望的亲属和乡亲们握手、照相、拉家常,一直忙到深夜。他的心情也处在高度兴奋中,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他又视察了离村不远的马家坪小学——一所窑洞小学,勉励学生们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去乡政府听取了乡干部的汇报,要求他们好好为农民服务,想办法让农民生活得好,田要种好,光种田还富不了,还要搞副业,发展乡办企业。在回县城的路上,又参观了子洲县第一奶品厂和陶瓷厂。 奶制品厂是在马文瑞支持下,于1983年开始筹建的。子洲是陕北最穷的县之一,是革命老区,当地又有养羊的习惯,为帮助老区群众脱贫,他建议在当地建一奶粉厂。为了解决原料来源,要求当地政府鼓励群众养奶牛、奶山羊,没钱买牛羊,可以贷款。厂子1985年投产,设计年产奶制品700吨,而到1987年仅产180吨。主要原因是缺少鲜奶,缺乏生产资金,管理混乱。花70万元买的奶牛、奶山羊分到农民家里,却没有建账,谁家分了几只都搞不清楚。全厂有职工84人,干部就占了16人,人浮于事,只有一个技术员,技术力量薄弱。现在虽然勉强赢利,但要还清贷款及利息,却遥遥无期。马文瑞问厂长经营生产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厂长推说到厂时间不长,说不清楚,由会计代答。马文瑞很生气:“这样的厂长怎么能搞好经营管理呢?应该换明白人!”他认为,像这样的厂子,虽说缺资金,但更缺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30日下午,他与子洲部分干部会面并作了讲话。在回顾了子洲的革命历史、肯定了建设成绩后,结合所见所感,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搞好文教。他说:“搞建设需要知识,人才,搞现代化建设,要懂得现代化管理和现代化知识,这就必须办好学校,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但“现在还有不少教师不合格,办学条件也差,学校还有危房”,要引起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二是要抓好党的建设。“党委应抓好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特别要抓好干部的思想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用干部“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不能任用私人”,“要克服以权谋私的现象,要以权谋公,为老百姓服务。”他还指出“领导核心还是党,各项事业还是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当时有人强调“党政分家”时,出现了某些要“淡化”党的领导,轻视乃至反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因此,他的讲话是不无所指的。 随后马文瑞继续南下,到达延安。6月5日,他视察了延安大学。延安大学是陕北惟一的一所以培养师资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同时担负着为陕北培养多种技术人才的使命,马文瑞对它一直是十分关心的。在北京时,他就曾多次接见延大领导,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校领导汇报时,听说在本校教师纷纷外流之际,有两位外籍女教师却自动来这里任教,一位是年届70的美国的布里几德·克阿博士,一位是60多岁的日本永峰翰女士。永峰翰女士甚至不要报酬,完全是义务服务。马文瑞提出一定要看看这两位可敬的女士。 在她们整洁简朴的宿舍里,马文瑞同这两位女士亲切交谈,问她们生活是否适应,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称赞她们不顾高龄,不远万里,不怕艰苦,主动来到这偏僻地方工作的高尚精神,并对她们为中国人民的辛勤服务表示感谢。她们也感谢马文瑞的关心,表示要继续为美中、日中友谊多做工作。 延大领导请马文瑞为延大题词,马文瑞略一沉思,挥笔写下了几行大字:“发扬延安精神,办好延安大学,培养出大批建设陕北老区的优秀人才。”这个题词,道出了他对陕北迫切需要人才的深切感受。 6月8日,马文瑞到达西安。随后,他就改进神府—东胜煤田开发中的领导体制及增加教育经费、加强陕北教育等问题,同陕西省委领导通报了情况,交换了意见,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 回京后,马文瑞对改善家乡的教育仍十分上心。他想方设法,争取到38万元资金,30台电脑,在距马家坪小学不远的地方,盖起了两层楼的高坪乡中学。学校1990年开工,1992年完工,他亲自题写了校名。在他的带动下,全家人都行动起来:夫人孙铭经多方努力,筹得二千多册图书,全部捐给了学校;子女们也为学校捐款。1995年,他和孙铭又为学校联系到两万株优良苹果树苗,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解决学校的经济困难。 对于改变陕北老区的贫困面貌,他更是念念不忘,尽心竭力。1992年夏天在北戴河休假时,他就陕北几个重大建设项目,如神延铁路、阴塔电厂等的立项问题,以及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问题,向朱镕基副总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他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以后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决策和规划下,都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陕北的经济正在迅猛发展,日新月异,这见面也凝聚了马文瑞的心血。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