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回忆录》 二、陕北地下工作波澜 高起家坬会议 |
马文瑞 |
|
|
1933年初,中共陕北特委机关由葭县南坬迁到乌镇,并在乌镇街上办了个小杂货铺作掩护。这一时期特委多数成员都到各县巡视,只有马明方住在特委机关内,目标不大,未能引起人们注意。同年4月,崔逢运和鲁学曾返回陕北,带回了中央驻北方代表和河北省委对陕北工作的指示,于是我们便开始筹备特委扩大会议。这一年夏天,中共陕北特委在葭县高起家坬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高起家坬在葭县城西十二三公里处的一个偏僻山沟里,距乌镇15公里,距通镇20公里,村里有几十户人家,多为贫苦农民。会址选在这里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问题。因为敌人很少光顾这里,加上村内党团员很多,群众基础好,是个理想的开会场所。开会的具体时间好像是农历六月下旬。会议由马明方同志主持,主要内容是由马明方同志作陕北特委工作报告,崔逢运传达中央驻北方代表指示。马明方在报告中分析了陕北政治形势,并提出在陕北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任务。毕维周、崔逢运、鲁学曾、王兆卿和我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还有张达志、高长久、崔田夫、贾怀治、高朗亭、赵福祥、唐洪澄等同志。会场设在特委交通员高禄孝同志家里。 高禄孝同志也出席了会议。当时他年仅20多岁,对党忠诚,机智勇敢,是个很好的同志。高家堪称是一门忠烈的革命家庭:高禄孝的祖父高振烈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拥护共产党,支持儿子和孙子闹革命;高禄孝的三叔高钧仰、堂兄高禄忠都是共产党员,堂弟高禄贤小小年纪就加入了共青团。后来在革命斗争中,高禄孝、高禄忠、高禄贤和高钧仰为革命先后捐躯。1944年,葭县县委、县政府赠给高家一块“革命家庭”匾额,以示表彰。 开会前,为了不引人注意,我们都穿了一身农民衣服,有的头上还挽着羊肚子毛巾,扛着锄,装着是高家雇来锄地的短工,陆续到了高起家坬。当时高家有200多亩山地,农忙时也常雇短工,所以我们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家有孔窑洞,里面有个套窑(当地人称作掌窑),套窑口较小,平日用柜子、木板堵着,很隐蔽。我们到了高家后,将锄往院里一立,便钻进了这个套窑里。套窑里面很大,20多个人进去开会也并不显得拥挤,但由于长期见不上阳光,里面很阴冷,当时虽已是盛夏,而套窑内仍寒气逼人,于是高家就将一只火炉子搬进来让大家取暖。会议共开了四天。因为人多,白天我们很少出来,只有夜幕降临后,才悄悄出来到院内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吃饭有时出来吃,有时就在套窑里吃。因为吃饭的人多,高家的几个婆姨都上手做饭。当时做饭烧的多是柴草,加上天热,婆姨们一个个都汗流满面,风箱一扇,草灰扑上了脸。于是汗水和着草灰一起往下流,一个个都成了花脸,很是辛苦。我们开会的人见此情景,也都非常感动。那一时期,敌人的白色恐怖虽然正烈,但会议的保密工作搞得很好,村子周围的山上都布有暗哨,所以四天的会议平安结束。 高起家坬会议在陕北革命历史上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正是在这次会上,确定了在陕北开展武装斗争的方针和建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规划。参加会议的同志们就上述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当时在陕北开展游击战争,创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陕北地处偏僻山区,土地贫瘠,民生多艰,加之官府衙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官逼民反,广大劳苦人民的革命要求强烈,人民群众要求建立自己的军队来解放自己;另外,这里的农村地广人稀,反动统治及其武装力量难以兼顾,因此利于开展武装斗争的;其次,自大革命失败以后,陕北革命经受住了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党、团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特别在广大农村,党、团组织比较健全,革命武装斗争已经具有必要的群众基础。晋西游击队及后来的陕甘游击队在陕北的活动和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的发展壮大,为广泛开展陕北游击战争提供了经验。因此,在陕北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已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会议最后确定开辟四个游击区:安定、延川为一区,绥德、清涧为一区,神府南区为一区,葭县、吴堡为一区。要求各区先分头搞游击队,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发展。 会议在选举特委书记时发生了争论。崔逢运、鲁学曾根据北方代表关于特委书记必须由工农分子担任的指示,提出让绥德城里的一个叫贺牛的木匠任党特委书记。其实此人虽是个党员,但没有文化,更谈不上有什么组织领导能力,根本担当不起这副重担。因此,马明方和我不表示同意。我们认为,如果一定要工农分子,就让崔田夫同志担任。这个农民党员虽然也不识字,但入党时间早,革命意志很坚定,而且很早就担任了党的区委领导工作,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两种意见争论得较厉害。最后多数同志同意马明方同志和我的意见,选举崔田夫同志担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同时选举马明方为组织部部长,崔逢运为宣传部部长,王兆卿为军委书记,张达志为农民委员。我在这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特委委员,继续担任团特委领导工作。 会议最后确定:毕维周同志到一支队任政委,王兆卿同志代表特委前往该部队巡视工作,同时派特委交通员高禄孝同志去取款,三人同行。派崔田民、高朗亭等同志去绥德、清涧一带筹建游击队第二支队,并相应建立游击根据地,使其与安定连成一片。同时,决定在神府地区建立游击队第三支队。决定马明方、常学恭同我三人到米脂姜家新庄整理会议文件。会后,崔田夫返回绥德南区,崔逢运、鲁学曾各自回家探亲去了。 |
|
马文瑞回忆录/马文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