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回忆录》 二、陕北地下工作波澜 重整旗鼓
马文瑞

  黄土地默哀,无定河呜咽。得知六烈士被害的噩耗后,大家都十分悲痛。但是敌人的暴行,丝毫没有动摇我们坚持革命的信心。枪杀六烈士后,敌人并不罢休,在城乡的各个路口加强封锁,妄图把陕北共产党人一网打尽。敌人搜捕的风声很紧,外出非常危险,我只好暂时住在杨树梁家里。杨的父亲很开明,认为我们干的是好事,叫老伴给我杀鸡烙饼做好的吃。我住在杨树梁家的那些日子,虽然得到很好的接待,但一想到特委遭难,同志们下落不明,便心急如焚,寝食不安。后来我提出要离开,杨父很不放心,说先让他背上抽大烟的家具到米脂城里去打探消息。我怕连累他,便谢绝了。他和杨树梁同志就为我搞来一双鞋,又给了我几块白洋做路费。我便翻山越岭到了葭县南坬村张达志家,接着崔田夫、马明方、常学恭等人也陆续到了葭县。
  劫难之后,战友重逢,大家互相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但一想起牺牲的同志,大家心头又都笼罩着沉痛悲哀的阴云。不久前大家还在一块儿热烈畅谈,如今,他们都走了,而且走得是那么悲壮匆忙,没有来得及道别一声……悲痛之余,我们几个坐在一起开了个小会,经过商量,决定在葭县寨子沟召开一次特委会议,研究对策。参加会议的除了马明方、崔田夫和我外,还有张达志、高长久、常学恭等同志。米脂事变一发生,崔逢运、鲁贲就跑到外地去了,到处找不到。后来才知是到北平、天津去了。当时我们很气愤,特委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们却去向不明。这两个人常穿着长袍短褂,在城市内游逛,像花花公子,同马明方和我时有争论。这次又临危脱逃,因此会上决定开除崔、鲁二人的党籍。同时,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王兆卿等六位同志虽然牺牲了,但陕北特委还在,我们的党、团组织还在,各地的同志仍在坚持活动,我们活着的同志更不能贪生怕死,要以六烈士为榜样,鼓起勇气,继续战斗。最后,会议郑重决定,要继续贯彻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决议精神,按确定的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并确定会后立即分头下去落实。马明方去安定,我去神府,崔田夫、崔田民负责绥德、清涧,张达志、高长久负责葭、吴一带。同时决定常学恭去天津向中央驻北方代表汇报工作。常学恭去了以后再没有回来,被组织派到山东某地担任特委书记。为了安全起见,会后,陕北特委机关由葭县乌镇迁到南坬一带。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深深感到,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因为及时召开了葭县寨子沟会议,及时分析研究了新情况,安排了工作,振作了党内特别是特委领导成员的革命精神,重整旗鼓,使同志们没有在敌人的暴行面前动摇彷徨,而是更加勇敢地站出来领导革命斗争,因此,这次会议对于陕北革命武装力量的建立和武装斗争的开展,对于整个陕北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会后,陕北各地的革命武装迅速建立起来,革命力量越来越强大,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最后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当时,敌人下了通缉令捉拿我们几个人,他们没想到我们会在这种时候更加坚定了开展革命斗争的决心。六位同志的牺牲不但没有使我们退缩胆怯,反而更增强了同志们对敌人的仇恨和革命决心。每个人的革命理想,都成了一团扑不灭的火焰。会后,同志们按照分工立即分头行动。马明方同志在去安定的路上,听说强世清领导的安定、延川游击队失败了,人散了,枪也压了,便返回特委机关。
  1933年8月,我去神府,身上还带着文件。当时下乡,总是一个人,既是下去指导工作。又像是交通员。我剃了头,化装成个小商人,扎着腿带、背着个褡裢,文件就装在褡裢里。公路沿着黄河向北延伸,由葭县寨子沟去神木必须经过葭县城。那天,我正沿着黄河畔走。就在离葭县城根不远的地方遇到敌人。我正在一个大山湾里走,不知道迎面来了敌人,等到看见已来不及回避。满山湾的敌人列队走过来,士兵都背着枪步行,排长骑一头毛驴。我就若无其事地照常走,硬闯了过去。骑驴的敌排长走在最后,我与他面对面走过去。走出好远,我往后一看,只见那排长也正转回头看我。也许看我不慌不忙,才没起疑心。当时一慌,也许就完了。
  我到了神木南区,见到区委书记贾怀光及乔钟灵、贾怀礼、贾令德等同志后,召开了一次小型会议,把特委精神作了传达,并和同志们研究如何在神府一带组织一支武装力量。当时神府一带有我们预先派去搞武装斗争活动的惠世文(又名马万里)、高家德、韩俊杰等人,还有由红军二十六军二团南山失败后回来的王兆相、李成兰、温治恭等人。于是,我和神府南区区委决定把他们组织起来,并让王兆相负责进行建立游击队的活动。记得我曾亲自到王兆相同志家里和他谈话。王兆相是王兆卿同志的同胞兄弟,他对哥哥十分敬重,是由哥哥带领走上革命道路的,两人感情很深。当他得知自己亲爱的哥哥已经壮烈牺牲,十分悲痛,拿出哥哥的遗物给我看,一边诉说手足之情,一边流眼泪。他对留下来搞游击队起初有顾虑,我说服了他,并给他起了个代号“王二”,以免连累家庭。随后在贾家沟开了一次会,确定成立游击队,指定让王兆相同志担任队长,进行游击活动。这支队伍开始叫神府特务队,仅有七名队员,四支枪,以后发展起来,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这支部队一直顽强战斗在陕北高原,发展为红三团,又发展为红军独立师,团长、师长都是王兆相同志。记得当时贾怀智同志从他哥哥(国民党民团团长)手里弄得一支小手枪给了我,我离开神木时把它送给了王兆相同志。这支枪一直随他转战到抗日战争开始。
  与此同时,绥清地区也搞起了一支武装。这支武装在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前已有了基础,是由崔正冉、王巨德等负责,主要活动在绥德一带。葭、吴地区也搞了起来。他们是争取利用了一支土匪武装,派马佩勋同志等进行工作,改造成了革命队伍。起初名为抗日义勇军,后经特委决定正式改称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

马文瑞回忆录/马文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