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怀念林伯渠同志
|
呕心沥血抓建设——关于林伯渠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的片断回忆 |
董纯才 张健 吴良珂 华子扬 李冰洁 李永年 |
|
|
林老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每当我们想起林老,他那慈祥和蔼的容颜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林老是湖南临澧人,生于一八八六年。早在一九○五年,在日本东京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同盟会。一九一一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回湖南在新军与巡防营中做军运工作。武昌起义后,首先发动湖南新军响应革命。一九一三年春,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理事宋教仁,林伯渠同志即与同盟会员在湖南宣布独立,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后来又参加了讨伐段祺瑞和护法战争,为革命事业奔走海外及祖国南北。“欲把神州回锦绣,频将泪雨洗乾坤。”林老在一九○六年写的七律《游爱晚亭》中的这两句诗,就深刻地表现了他当时追求祖国光明未来、反对清朝黑暗统治、不畏艰难困苦的战斗决心和爱国精神。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护法战争中,林伯渠同志在郴衡道上听到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他兴奋地写道:“恰从现象能摸底,免入歧途须趱行。”认识到中国革命要避免再走歧路,就要赶上去,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一九二一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共产主义战士。随着我国革命的发展和深入,林老在各个革命阶段,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愧为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八年,林老一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时期,我党中央就设在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延安。当时,党中央的一些重要方针政策,一般都是先在陕甘宁边区试行,取得经验,再到其他各抗日根据地推广。林老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和西北局的领导下,十一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日夜不懈,为边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他的献身精神、坚强党性、崇高品质和优秀作风,博得了全边区军民的衷心爱戴。 我们几个人,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八年,先后都在边区政府工作过。林老的革命精神和感人事迹,使我们深受教育。 (一) 林老十分注意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用了极大的精力去抓生产的发展。一九四二年底和一九四三年初,边区军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林老一方面动员大家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更大的成绩,并且强调领导要亲身参加,带领大家努力干;另一方面,他又深入基层,到志丹、安塞两县农村进行调查,广泛倾听了群众的意见,了解了农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他写了《农村十日》一文,号召大家向好的劳动者看齐,成为生产斗争中的新的英雄。他热情洋溢地写道:“为什么我们不应向你们学习呢?你大地的儿子。人类的智慧,血汗,不都是埋藏在劳动中吗?我们政府号召生产,要大家丰衣足食,就必须每个人向好的劳动者看齐,成为新的英雄啊。这次农村小住十日,觉得内容太丰富了,需要虚心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哩。”充分反映了一个老共产党人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炽热的感情。 林老不仅领导边区生产,而且自己带头参加生产。一九四四年,林老曾经拟定个人生产节约计划,主要内容是,一、从农业生产上,完成细粮二石交粮食局(用变工合作方法);二、收集废纸交建设厅,三、自三十三年(注:即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五日起戒绝吸外来纸烟;四,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褥、手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与此同时,林老还写了一首自题生产节约的诗: 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淡巴菰一亩公粮交,糖萝卜二分私费赡。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发动男耕和女织,广开草莱增良田。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 林老言行一致,订出计划就严格执行。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反动派调动几十万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林老领导边区政府支援前方作战,工作十分繁忙。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主动参加生产。当时,由于几年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边区的粮食是充足的,但部队调动频繁,运输存在困难,特别是马草需要量大,调拨运输更加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动员干部每人割一百斤草,作为生产任务。这时,林老已经六十多岁了,白天紧张工作,晚上经常行军转移,身体又不大好,同志们劝他不要参加割草生产,他不听,仍然坚持拿着镰刀绳子同大家一起上山割草。 林老以身作则领导生产和参加生产的模范事迹,在边区军民中曾经引起强烈反响,激励、推动和促进了边区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二) 正确地制定和执行党的政策,是贯彻党的路线,完成党的任务和取得生产和各项工作胜利的重要保证。林老对党中央的各项政策,都是坚决彻底地加以贯彻执行。 一九三八年十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中央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一日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党、军队、政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工作。林老忠实地执行了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坚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善任”首先是“知人”。林老善于了解各类干部的长处和短处,经常教育干部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工作中,对干部总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各类干部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他看干部不是只看一时一事,而是看全部工作和全部历史。有一次,边区政府总务处的一个科长,负责料理一个病逝同志的后事。在入殓时,他把死者的钢笔留下来自己用了,被人发现,向党组织反映,召开支部大会批评他。有的同志认为这是品质问题,提议开除他的党籍。一时间,开除党籍的意见占了上风。林老参加了支部大会,开始没有发言,直到这时才讲话。他说,本来,把死者的钢笔留下来给一个同志用,是可以的,但需要向组织打个招呼,经组织同意才对。没有向组织打招呼,这是一个缺点。对这个缺点,应该批评帮助。开除党籍,就重了。因为看一个同志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个同志是长征老干部,他在长征中,冲锋陷阵,几次爬城,都被敌人打下来,又爬上去,同敌人搏斗,非常勇敢,现在的工作也勤勤恳恳,是很努力的。林老这样一说,会上的空气就变了,这个同志检讨后,大家就再也不提开除党籍的事了。这次会议,特别是林老的发言,对这个同志和参加会议的所有同志都是一个教育,使大家懂得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个有缺点甚至犯错误的同志。 林老十分爱护干部,充分信任干部。李维汉同志也是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一九四二年九月,中央调他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任秘书长,协助林老工作。但当时受到康生的打击,蛮横规定不让李维汉同志阅读中央电报,了解中央精神。林老坚决抵制了这个荒谬决定。不论收电发电,他都要特别问:“罗秘书长(李维汉同志)看过了没有?”发电一定要经李维汉同志看过他才签字。张曙时同志也是我们党的一个老同志,当时康生在“抢救运动”中大搞逼供信,制造“红旗党”案件,牵连很多好同志,也牵连到张曙时同志。林老了解和信任张曙时同志,这时他挺身而出,说:张老是我们的老同志,是经过党长期考验的,大家不要乱怀疑。果然,经林老这样一说,就避免发生了这个大冤案。后来,边区政府有几个同志被送到党校三部学习审查。林老亲自给他们写信,又亲自去看望他们,要他们安心学习,思想上不要有负担。同时告诉他们在审查中要实事求是,绝对不要乱说,乱说不仅对组织、而且对自己都会造成麻烦,使问题复杂化。林老的劝告,不仅对被审查的同志是极大的关怀和教育,而且也是他坚定地执行党的政策原则的表现。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边区的政权建设,采取三三制政权的形式。林老模范地执行了中央的这一指示。当时陕甘宁边区仅参加边区一级政府和参议会的开明士绅和非党民主人士,就有李鼎铭、安文钦、李丹生、白文焕、贺连城、霍子乐,李健候等。在工作中,林老很注意同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尊重他们,给以应有的信任,使他们做到有职有权。对待当时被选作副主席的李鼎铭就是如此。有一次,我们有一个同志向李鼎铭请示工作,他突然说:“我是个摆设,你们党上看咋办,就咋办吧。”流露了一些不满情绪。林老知道后,就同李维汉同志研究,分别向李鼎铭做了很多工作。从此以后,他就不说“你们党上”,而说“我们党上”了。他在接见中外记者参观团回答一个英国记者的问题的时候说:“我就是有职有权嘛!”著名的“精兵简政”政策就是他首先提出而为我们党所采纳的。一九四三年,李鼎铭还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身为党外人士,与共产党合作两年,并没有感觉到共产党的任何歧视与排斥。我亲眼看到全边区参加三三制政权的党外人士,同样没有一个人感受到共产党的歧视与排斥。共产党对于民主选举出来的党外人士是开诚相见,崇尚友谊,表现了最高的信任与尊重。这是我自己亲身体验到的事实。”李鼎铭的这段话充分反映了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也反映了林老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成绩。 在解放战争时期,林老仍然坚持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安文钦是陕北的大地主,比较开明,在抗日战争时期做过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一九四七年土地改革,曾经分了他的土地房产,“扫地出门”。林老知道后,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认为有些做法不妥。林老就根据毛主席的意见,亲自处理这件事,退还了他的一些房产,并向他道歉。安文钦十分感激,认为共产党不忘旧情。这件事不仅对于纠正土改初期的某些过左做法有很大作用,而且体现了党在执行统一战线政策中的一贯性和严肃性。对于党在各阶层人士中的威望和信誉,也有很大影响。 林老在抗日战争时期,还发起和组织过一个“怀安诗社”,利用文艺活动团结散处于各个方面的上层人士,扩大党的统一战线的影响。 (三) 我们还感觉到在林老身上,充分地体现了我们党的三大作风。 林老注重实际,不尚空谈。为人谦和宽厚,平易近人。平时说话不多,不是原则分歧,从不与人争论。考虑和解决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为了了解和熟悉实际情况,他不仅听取汇报,而且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一九四二年,他带领调查团到甘泉,富县一带去调查,发现农村雇农已大大减少,就及时向有关同志提出:各县、区都设专职工会干部还有无必要?有关同志经过研究,确认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就决定撤销区一级工会干部,把工作重点转到生产和合作事业上。一九四三年,他发现群众在完成运盐任务中,有百分之七十的驴背磨烂受伤,甚至有死在路上的,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有怨言。他就及时向西北局领导反映,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保护了群众利益。 在领导工作中,他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总要经过集体决定,从不一人说了算。他同干部谈工作,总是用商量的语气,提出意见,给对方一个考虑机会。我们干部也常去找林老谈工作,谈思想,真是无话不可对他说。 林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工作偶有缺点错误,从不抱怨别人,责怪下级,总是批评自己。一九四七年土改初期,为了研究和部署边区土改,在义合开过一次会议。有过一些左的偏向,这本来与他是没有关系的。但事后他还是作了检查。一九四八年他调中央工作,离开边区时,把这件事仍然作为一条缺点做了自我批评。一九四二年,林老曾经到过甘泉、富县检查工作,对当时富县县委书记谢怀德同志说过,富县群众工作基础比甘泉差一些。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批评,但到六年以后,一九四八年,有一天,林老行军到雷家沟暂住,贺老总、谢怀德等同志去看他。林老一见谢怀德同志的面,就说:一九四二年我到甘泉、富县检查工作,曾说富县的工作不如甘泉,实践证明,富县的干部在这次战争初期百分之九十站住了,坚持下来了,我的那个批评错了,要向你道歉,还希望通过你向群众向秦力生同志(当时富县县长)及其他干部讲清楚,就说我的那个批评不合事实。谢怀德同志当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林老的生活作风一贯简朴。在延安时,他住的是两孔普通的土窑洞。有关部门曾经专门为他砌了三孔石窑洞,他坚决不住,只好作办公室和会议室用了。他睡的床,是用两个三脚凳支起来的最简陋的木板床。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一直盖一床白粗布打补钉的棉被,枕一个包着衣服的包袱当枕头。他穿的衣服经常是补过的。延安的冬天相当寒冷,林老同大家一样,也只是烧一盆木炭火,而且大都是在一早一晚烧一烧。象林老这样一位年事已高的党的高级干部,受到党和人民的适当照顾是应该的。但是,林老却拒绝这样做。他受党的委派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时,同志们见他生活过份简单,就想给他买点生活必需品,立即遭到他的拒绝。一九四七年冬,是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攻边区的第一个冬天,林老因忙于战争,辗转陕北,生活既艰苦,又不安定,身体明显地瘦了。看到这种情况,同志们十分着急,有一次,管理员买了一只鸡,想给他补养补养。他知道后,坚决拒绝,退了回去。 林老自己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对干部的生活却十分关心,经常问寒问暖。他每次代表党中央到西安、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和参加会回来,总要拄着拐杖挨门挨户地看望大家,问长问短。有时还带回一些书籍、毛笔等文化用品送给大家。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还节约一些钱买点东西送给有困难的同志和有孩子的妈妈。林老真是干部和群众的贴心人。 以上只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段时期,我们几个人的片断回忆,远远不足反映林老一生的巨大功绩。但从这里已可看出,林老是我们党的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九四一年,他在为纪念辛亥革命而写的《荏苒三十年》一文中说过:“跨过三十年的征途,无暇稍事驻足,又要加强步伐向前跑去。”这里充分表现了林老的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林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从未稍事驻足,始终加强步伐向前跑的一生。我们从林老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最高贵品质。怀念林老,就要学习林老。 (原载一九八○年《新湘评论》) |
|
怀念林伯渠同志/中共临澧县委.—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