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怀念林伯渠同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追记林老二、三事
张 光

  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战士林伯渠同志逝世近二十六年了。他对我们西北人民来说,永远是一位亲近的老人,因为在延安那艰苦战斗的日月里,他担任着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和边区人民一起并领导边区人民工作、战斗了十多年。他热爱边区人民,边区人民亲切地称他“林主席”。
  一九四八年三月,我们新华社西北分社和西北《群众日报》的十多个记者,经过了短时期的集训,很快就要出发到前方和新解放的地区去工作。临行的前几天,领导上通知我们,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要接见大家。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都说:“林老多么关怀新闻记者。”
  当时,延安还被胡宗南部队占领着,陕甘宁边区政府住在绥德义合的一条山沟。大概是四月三日,我们吃过早饭,就去拜访林老。
  林老住在一家农民的一个窑洞里,我们进去的时候他正在看报纸,一见我们来了就招呼大家坐下,一面让警卫员拿茶缸来准备给我们喝水,一面拿出一包装璜得很漂亮的香烟,散给大家吸。烟盒上全是英文,一看就知道是“运输大队长”蒋介石送来的。林老笑着说:“我再‘运输’给你们。”
  自从一九四七年三月胡宗南匪军大举进攻边区以来,林老以他六十多岁的高龄,和边区军民一起,不避风雨转战南北,他和许多领导同志有几次都是从敌军的包围中闯出去的。经过了这样的动荡,我们以为林老一定是很劳累的,一见面没想到他还是那样健康而幽默。我们不禁为他充沛的精力而祝福。林老说:“战争把身体不好的人锻炼好了,把身体好的人锻炼得更好了。”接着连说带笑地问:“你们有这个体会吗?”大家说:“有。”
  林老知道我们当中有些同志,很想到大城市去工作。他一开口就说:“你们这些新闻记者是不是不想吃陕北的小米了,都想远走高飞?”听了他的话我们不知该怎么说,有的同志马上脸红起来。林老哈哈哈笑了,指着我们一一地问:“你是那里人?安心在西北吗?”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说:“安心。”有的说:“原来不安心,经过学习安心了。”有的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一天不调动就一定安心在西北工作。”
  林老点头表示赞许,但是又说:“你们一定要永远记住,陕北是革命的落脚点,也是革命的出发点,落脚是为了出发,也就是从陕北出发。现在,我们有了一万万六千万人口的解放区。今天有很多同志还要留在这里,目的是再从这里出发,解放大西北。一切留下来的干部都应当安心工作,做西北人民的长工。吃了西北人民的小米,就要好好给西北人民做点事。”    
  林老拿出一幅中国地图,指着辽阔的西北地区说:“这些地方的人民都等待着我们去解放。”林老越说越兴奋,指着地图上标志的延安,然后以炯炯的目光扫视地图四周,划了几个圆圈,眼睛里射出胜利的光芒。本来他那很清脆的声音这时因为提高了嗓音,显得更铿锵有力:“解放大西北的序幕已经揭开,正等待着我们去开辟工作。边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好经验,对新解放的地区很有价值,你们应当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掌握党的各项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新闻的作用。”他还教导我们说:“要做好报道工作应该深入实际,多作调查研究,尽可能地组织大家写稿,使大家对新闻工作有兴趣,而不要认为写稿是一种多余的负担。作记者要虚心,万不可做‘无冕之王’。”
  林老很忙,我们不能再耽误他的时间,向他告别。林老一直送我们到院外的路上。在阳光下他的银发闪闪发光,象一位慈父送别自己的儿女一样,再三叮嘱说:“到新区去,可不比在家里,要多保重身体。”在归路上,我边走边想,深切感到党的温暖和新闻记者责任的重大。
  林老虽然早已离开我们,但他的动人形象,爽朗的声音,对人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还都是那样深刻的留在我的脑海中。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怀念林伯渠同志/中共临澧县委.—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