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节 时局变,智者先迎西学风
江来登,孙光贵
    1905年,正是徐特立刚满28岁的时候,清朝政府颁布命令,取消以八股取士,改考经义,加试历史、地理。这在学界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在古老的中国已经实行一千多年了,它的形成和取缔都是有一个复杂的和曲折的过程。汉朝曾经有过以考取仕的做法,但那个时候还是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真正的科举始於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两朝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人们想要入朝为官,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清政府为“求强、求富”而进行的一项运动,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世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
  政策一颁布,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从众多历史资料和文艺作品可以知道,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有些人几乎奋斗了一辈子,有的甚至几代人都在为此努力,现在废八股改试策论,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应考者来说不是说改就能够马上改过来的,有些人一辈子的希望就成为了泡影。高兴的人是主张改革的人和像徐特立这样关心时事变化,有先见之明的极少数人。这个时候徐特立才21岁。
  21岁的徐特立虽然身处五美乡这样的乡村,但由于维新派在湖南大力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对湖湘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然也波及到了五美。不同的是徐特立不是被动地接受影响,他经常去长沙城购买新书新报,特别喜欢梁启超、谭嗣同写的文章。他开始关心时局变化,时刻注意观察时代的风云了。康有为、梁启超重视西学,强调数学和经济学的主张,徐特立是非常欢迎的。当徐特立二十岁时,就曾读过清末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湘学报》,受到维新派思想的影响。《湘学报》不仅仅宣传维新派的思想主张,而且还用相当的篇幅极力推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这些对徐特立的西学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
  徐特立真正懂得八股文以后,对八股文就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喜欢西学。同时目睹清政府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迫切希望有人站出来改革旧制,因此他如饥似渴地反复阅读康梁的文章,受康梁变法维新的思想影响。他崇拜康梁,曾经自命为康梁的信徒。[1]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但是,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朝廷内外废除八股取仕的呼声日益高涨,纷纷要求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虽然科举制度没有被彻底废除,但明文规定科举考试改八股为策论。改八股为策论这一决定徐特立是欢迎的,因为此前由于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已经放弃八股改攻汉学了。
  洋务运动不需要科举,更不要八股文。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代表人物是曾国藩。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要搞洋务运动,就必须兴西学,必须推行技术教育和学习自然科学,不废除封建教育制度是不行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科举是人们求名求利的主要渠道,事关一切读书人。为了国家强大起来必须使人们转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清政府不得不批准袁世凯、张之洞1905年9月2日呈上的请立即停止科举,以便推广新式学堂的奏章。
  徐特立赴岳阳参加会试就在这一年,这也是科举考试实行一千多年以来的最后一次会试。因为清朝政府规定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一直到1905年,当很多人还在摇头晃脑地研读八股文,准备科场一搏的时候,身在五美乡村的徐特立,不但早就已经放弃了八股文,而且学习了当时读书人都不曾关注的数学、地理、历史等等。为什么他有先见之明呢?这与他二十岁之前认为哪些有实用价值就学那些知识,几乎什么书都读,什么知识都学有关,也与陈云峰先生的指点、与学习张之洞的《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两本书有关,更与徐特立关心时局,阅读梁启超、谭嗣同写的文章和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湘学报》有关。可见当时的徐特立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与时俱进的青年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注释:
  [1]周世钊.我们的师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年7月。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