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六节 岳州会考——一次特殊的考试 |
江来登,孙光贵 |
|
|
1905年、徐特立已经二十八岁了。这一年清朝政府决定在岳州(即今之岳阳)举行会试。这样的考试不管结果怎样,对于徐特立来说都是非参加不可的。十九个年头的寒窗之苦暂且不说,为了读书把祖业都卖光了不参加考试也对不起九泉之下的祖母,何况徐特立是一个生性不甘做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的有志青年,读书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有通过考试由社会或政府评价和认可才是最好的,自己想去试一试,希望改变目下穷教书的现状。万一能够高中,就可以柳暗花明,另有出路。于是夫妻俩东挪西扯,基本上凑拢了必须的开销,徐特立就上路了。 这是一次很特殊的考试。第一个特殊点就是这是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朝为田舍郎,晚登天子堂”的梦想,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报考的生员人如潮涌,一共有三千多名考生报名。第二个特殊点是科举考试第一次取消以八股取士,改考经义,加试历史、地理的会试。对于这破天荒的第一次不考八股文的特殊考试,主考者和应考者都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情。第三个特殊点是出题者毫无经验,无可借鉴。由于是刚从八股文中脱胎出来的科举考试,考题要由八股文改为策论。而策论不拘泥于对偶,可以谈时事。由于有这三个特殊之点,那次考试编出的考题现在看来稀奇古怪,晦涩难懂。 会试初试的地理题目是《汉之安息即今波斯条支即今亚拉伯辨》。“汉之安息”和“即今亚拉伯”以及“波斯”尚勉强知道,那“波斯条支”确实让人为难,徐特立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好不容易来到考场,岂可交白卷。幸亏徐特立以前认真读过一些地理古书,张之洞在《輶轩语》和《书目答问》里也反复提及地理书籍,徐特立便凭着已有的知识进行推测。根据汉唐史书都以长安为中心写西域位置的古代地理常识,来估计安息和条支到长安的距离和方位,八九不离十,大概是在葱岭以西、红海以东距离长安千里左右的地方。徐特立就是这样把学到的和猜测的结合起来,敷衍完成了地理初试的答卷。 会试的历史初试稍微好一点,题目是《张居正毁天下书院论》。由于徐特立历来重视历史的学习,张之洞在《輶轩语》和《书目答问》里强调得也多,只要不是特别刁的问题是难不倒他的。明代三朝宰相张居正何许人也,徐特立清楚不过了。他当宰相那一段明史也烂熟于胸,至于他毁天下书院的具体动机、步骤、过程、结果、影响知道的却不是太清楚,但谁也不可能一清二楚,除非做过专门研究的人。于是徐特立根据张居正是大明帝国三朝宰相,以及当时宫廷内部宦官专权,朝廷之上党争剧烈等史实,就以毁书院并不能平息士大夫对朝政的不满,明朝后期的腐败主要是宦官专权干政所导致的为论点,完成了历史初试的答卷。从研究徐特立的角度来看,他的历史考试的成绩应该是非常不错的。 推断与猜测总会让人觉得不踏实,徐特立也不例外。在他自己看来,似乎有点文不对题,初试录取的希望非常渺茫,便没有一门心思为复试作准备。并且他从家里出发时也许不知道还要复试,只带了几天的盘缠和初试的费用,要参加复试还要一块银元的复试费,到哪里去找钱? 正在徐特立踌躇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报喜,说他榜上有名。徐特立来到榜前一看,果然姓名高挂,居然还排名第十九。自己也没有想到答卷被考官看中,在三千多名考生中,竞以名列前茅被初试录取。在徐特立下榻之处,原来门可罗雀,现在却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道喜的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徐特立笑容满面地应酬着前来的熟人和原来根本不熟悉的人,心里却很不是滋味。真的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趋炎附势,人心不古。自己还只是初试录取就这个样子,如果复试被录取,甚或一旦为官,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心里不是滋味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能参加复试,因为没有办法交复试费。初试的钱还是七拼八凑来的,这岳州人生地不熟,怎么办?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