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节 温柔敦厚的诗教
江来登,孙光贵
    用诗歌进行教育并非徐特立首创,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诗歌的作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概括得清清楚楚,即“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孔子这几句话的意思可作如此解释:“可以兴”是可以培养人们的联想力。通过诗联想世间万事万物。“可以观”是提高人的观察力。观察到国内哪些事情对,哪些事情不对。“可以群”是通过诗锻炼人的合群性,群体性。做什么事对群体有利,什么事对群体不利。“可以怨”,是通过诗进行讽喻,用诗表现自己心中的愤懑,抒发自己的感慨,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发表意见。“迩之事父”,是近的可用于侍奉父亲,代指家庭。“远之事君”远的可用于侍奉君王,也可认为代指国家。
  归纳起来,诗歌有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正因为诗歌有教育感化作用,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诗教。诗教在古代又叫风教,就是说诗歌教育人就像风吹动万物一样自然亲切,是一个感化的过程,一个启发的过程,一个自觉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的是,学习诗歌和诗教属于联系紧密的两码事,现在不少人把它混为一谈。例如有人说:“国家教育部又指定专门机构编写了各种古诗文读本,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本中,古典诗词、现代诗、外国诗的篇幅也逐渐增多。这都说明国家对诗歌教育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由于课业负担重,升学竞争压力大,现代诗歌创作又低迷不景气,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所选的诗词上,即使是背诵如流也是为了应考!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诗教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但现在还不如日本和韩国开展得好。”[1]这段话就是典型的把学习诗歌和诗教视为一事。将诗歌编入教材,让学生熟读背诵,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背景、分析出蕴含的诗意以及了解诗歌的平仄押韵以及修辞技巧等,这属于学习诗歌,诗教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原有的或者临时创作的诗词进行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偏重于思想道德教育。
  诗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抄录前人所写的诗来规劝或鼓励子弟奋发努力。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小时喜欢骑马击剑,不爱读书,王安石多次劝他珍惜年华,可是他依然成天游荡,无心学业。因此,王安石就抄录了一首前人所作《时光》诗,贴在弟弟的书房里。诗中写道:
  江无回头浪,人无再少年。
  年华若虚度,老来恨不浅。
  时光容易逝,岁月莫消遣。
  碌碌而无为,生命不值钱。
  相传王安国看了这首诗,痛悔自己过去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决心从此振奋起精神,使生命更有意义。在哥哥王安石的鼓励与帮助下,他一心寒窗苦读,终于中了进士,受到朝廷重用。
  另一种诗教形式是师长亲自为子女创作“教育诗”,这种形式较选用前人诗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相传大诗人陆游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翻开陆游的《剑南诗稿》,在他留下的九千多首诗中,大约有一百多首都是写给孩子的。为了教育孩子认真读书,继承他的诗风,当他看到七岁的儿子创作了一首诗时,欣喜地写诗对儿子进行鼓励:
  喜见吾家玉雪儿,今朝竹马绕廊嬉;
  也知笠泽家风在,七岁能吟病起诗。
  徐特立的诗教属于后一种,他在继承古人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成为他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他指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因此,徐特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经常采用诗的形式予以鼓励和批评。他写的诗针对性强,生动形象,浅显通俗,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很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极好。
  徐特立有一首诗是他1925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长期间进行诗教的生活写照:
  早起亲书数十行,格言科学及词章;
  为使学生一浏览,移来黑板挂前廊。
  这就是徐特立有名的诗教。徐特立在师生校内必经的走廊上悬挂一块小黑板,每有必要徐特立就写上一首黑板诗,都是针对学校的事情有感而发的。人们把这些诗收集起来,日积月累,约有上百首,被名之为“校中百咏”。可惜逸散太多,经过湖南省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周树森秘书长历时多年的艰难收集,才得到30首。现择其中四首,予以说明。
  “校中百咏”诗中,以关心的规劝,委婉的批评和热情的鼓励居多。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下面一首批评诗所指之事是最严重的。
  我愿诸生青出蓝,人财物力莫摧残。
  昨宵到底缘何事,打破厨房碗一篮。
  写这首诗的原因是前一天晚餐,有学生嫌弃学校食堂伙食不好,跑到厨房寻衅闹事,故意打破一些碗给食堂工作人员看。徐特立看到这些破碗,就把它捡起来堆到走廊里那块写诗的黑板下面,在黑板上写下这首诗,非常委婉地教育那些闹事学生。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徐特立对于严重违反校纪的学生不是吹胡子瞪眼睛,而是温柔宽厚地劝说。
  热情鼓励的诗以鼓励集体的居多,也有鼓励个人的。下面这首诗鼓励同学们向一个叫丘伯箴的女学生学习。
  人人共道伯箴强,一跃先登上女墙。
  倘使女儿皆若辈,立将衰弱转强梁。
  丘伯箴由于平时坚持锻炼,身体强壮,能纵身跃上学校围墙。要是一般校长看见了,肯定要批评她太不像话,一个女孩子居然跳到围墙上去了。而徐特立却独具慧眼,不但不批评,反而动员大家向他学习,锻炼出强壮的身体。
  军阀赵恒惕统治湖南期间,教育经费经常被克扣,教职员工资常常拖欠。每到月终,徐特立就要过难关。为此东奔西走,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够筹得一半。分配时自己分文不取,但教职员工不明内幕,意见纷纷。为了平息众怒,徐特立写了下面这首诗:
  并非事事来敷衍,不近人情行不通;
  三十俸薪犹对折,叫人枵腹去从公。
  要与全体教职员共度难关,徐特立第一做到无私,第二做到尽力,第三做到以情理服人。当大家知道实情之后,都深深被感动,乐意与徐特立同舟共济。
  徐特立的诗教,平白如话,这才是真功夫。苏东坡讲自己年轻的时候喜欢奇崛,后来“愈老愈熟,乃见平淡”。苏东坡曾经当面讽刺红杏尚书宋祁(因其佳句“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得此外号)把通俗的“迅雷不及掩耳”改为晦涩的“迅霆不暇掩聪”。徐特立在黑板上写完诗以后,还要字斟句酌,并且经常请他的好朋友,语文教员黄四先生来帮助推敲,然后才定稿。黄先生曾经写了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此事。诗中最后两句是:“吟成写罢高声唤,黄四先生快看诗。”
  历史证明,诗教是一种高雅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效果极佳的教育方法。有不少名人是通过学习诗歌与儿歌接受启蒙教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小便在母亲指导下接受诗歌启蒙。他从五六岁开始学诗,到了九岁,已经能够“谙识声韵”。十六岁便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柳宗元四岁开始由母亲口诵,进行诗歌启蒙,不久就能背诵十四首古代辞赋,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自幼在父亲亲自指导下熟读《诗经》《楚辞》,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并开始作诗。清代著名诗人和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三岁开始由父亲教识字写字,五六岁就学读诗背诗,十岁时就能与老师用诗唱和,而且应答如流,受到老师称赞。
  诗歌不仅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同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前面提到的陆游通过诗教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他自己小时候就是也样接受到父亲陆宰的诗教,陆宰不但教儿子吟诗,作诗,并且聘请了如曾几这样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作儿子的老师。陆游从师长那里学到了作诗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曾几等人教育影响下,他投身抗金的爱国斗争,写出许多反映热爱祖国,誓死抗敌的诗作,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青少年时代也曾受到诗教的陶冶,当时著名诗人江万里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江万里不仅用自己创作的诗实施诗教,而且用一个爱国诗人的廉洁、正直的人格教育他。江万里以身殉国的壮烈行动,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年轻的文天祥。文天祥后来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这种坚强性格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都是与他的老师江万里的教育影响分不开的。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小时候,也受到诗教陶冶。母亲王氏为他朗诵和讲解爱国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对他形成坚强不屈的爱国性格起了重要影响。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成长也与诗教陶冶有关。其父夏允彝在反清斗争失败后,留下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绝命诗,对夏完淳的教育特别深刻。使他抱定继承父志、抗清到底的决心,在斗争中成为一名爱国诗人和少年民族英雄。徐特立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伟大的革命家、为国捐躯的烈士和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各条战线的优秀战士,与他通过诗教给学生以良好的思想熏陶有很大的关系。
  用诗歌教育孩子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诗歌音调和谐押韵,琅琅上口,适合朗诵和背诵,不但读起来给人以快感,而且又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诗歌形象鲜明,富有意境,语言精炼,一字一句都有显著的色彩,词语组织配合又非常严密,于短小篇章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使孩子于不知不觉中启迪思想,开扩胸襟,形成开朗乐观、豁达开阔的好性格。
  由于诗教在教育年轻一代中存在许多突出优点,所以它一直受到许多有远见的家长与教师的重视,成为教育与教学的重要形式。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具有人民性的古典诗词可以用于诗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作的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教育诗”也是用作诗教的好教材。有条件的师长也可以向徐特立学习,针对孩子的实际问题,自己创作诗歌对他们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很受年轻人欢迎,只要运用得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对下一代开展诗教,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必须选择那些能够为儿童乐于接受,容易为他们理解的诗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曾祖母的教育经验。相传黄遵宪自三岁开始就由曾祖母抚养。黄遵宪的曾祖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酷爱民间文学,尤其喜欢听当时流行的弹词。她在黄遵宪刚刚学会说话时就开始用儿歌对黄遵宪进行启蒙。“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这样格调明快,轻松而又富有想象力、充满生活情趣的儿歌,给童年黄遵宪留下了深刻影响。对启发他的智力,陶冶他的情操都有积极作用。黄遵宪的父亲是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他不但以自己诗人气质和性格给幼年黄遵宪以影响,而且特别注意用诗歌启发孩子的智慧。他有意选择与搜集像《千家诗》那样的琅琅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诗让儿子学习和背诵。在曾祖母和父亲的启蒙教育下,黄遵宪很小就酷爱诗歌。他在十岁那年,塾师以诗句“一路春鸠啼落花”与“一览众山小”为题让学生作诗,黄遵宪即写下“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以及“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这样令当时家乡一带名士们有口皆碑的诗句。
  二、必须选择内容健康,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诗篇进行启蒙。清代的郑板桥为了对儿子进行启蒙教育,曾经特意为儿子抄录了一些内容健康的民谣,用做教材。例如: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郑板桥抄录这些具有人民性的民谣用以教育子女,目的是让儿子了解民众疾苦,自小培养关心群众改造社会的报国之志,懂得怎样做人。郑板桥做官以后,曾经吟下“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尔曹些小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著名诗句,细品此诗,方知他小时候所受的诗教影响何其深远。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具有人民性的古典诗词可以用于诗教,像徐特立那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作的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教育诗”也是用作诗教的好教材。有条件的师长还可以像徐特立这样,针对实际问题,自己创作诗歌对他们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很受年轻人欢迎,只要运用得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注释:
  [1]董庆一.思想教育必须讲究艺术——徐老诗教给我的启示.选自徐禹强《万世师表徐特立》下卷.中国档案出版社,第886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