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节 住院不忘统战,行军沿路宣传
江来登,孙光贵
    南昌起义,徐特立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兼任党务整顿委员会委员。毋庸讳言,南昌起义胜利来得快,失败也来得快。起义爆发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8月5日,起义军撤离南昌,方维夏、张国基仍回武汉工作。徐特立则随部队南征。行军途中,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即党代表。他和师长周逸群率部担任前锋。起义军行至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在该师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由三万多人减至1.3万人。
  二十军第三师转战于赣南、闽西、粤北等地。频繁的战斗,部队的给养、兵源的补充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徐特立每到一处,就聚众宣传,号召大家支援起义军,动员青壮年加入起义军的队伍。当时在第二十军教导团任职的章亮基就亲耳聆听过徐特立的动员报告。章亮基是徐特立的家乡人,其父章梅村是他的老熟人。章亮基随第二十军教导团南下,“在瑞金我又见到了徐特立老师。这时他担任了我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正在街头向群众做宣传教育工作。他宣讲了《八一宣言》等党的文件,揭露和声讨了蒋介石集团欺压和剥削人民的罪行,指出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出路。徐老的讲话吸引了很多群众,他讲完之后,我随着在场群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1]。
  南征的起义部队8月26日攻占瑞金县城。接着,集中兵力进攻会昌的钱大钧部主力,激战至30日,攻占会昌县城。两战歼钱大钧部6000人,缴获枪2500余支(挺)。起义军伤亡近2000人。9月初,起义军一部在会昌西北的洛口地区,击退黄绍竑部的进攻。
  会昌战斗后,起义军陆续折返瑞金,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一路行军打仗,指战员还有战后的片刻修整,而徐特立在战斗间隙还得做宣传鼓动工作。特别是经过会昌多日激战,徐特立积劳成疾,到达长汀的时候,他高烧不退。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住进了长汀的一家福音堂医院。先期住进该医院的还有在会昌激战中身负重伤的二十军第三师第三营营长陈赓[2]。院长傅连璋[3]首先不肯收治起义部队的伤病员,他们晓以大义,明以真相,傅连障幡然觉醒,对起义部队的伤病员悉心治疗,关怀备至。通过这次住院,陈赓和徐特立对于傅连璋的精心照顾和精湛的医术印象殊深,傅连璋则对陈赓的坚毅精神和徐特立的乐观主义终生难忘。他们三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后来的遵义会议召开之时,徐特立曾经找陈赓商量,鼓励陈赓为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核心人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傅连璋看到徐特立一大把年纪还到部队来吃苦,重病在身精神状态却非常好,共产党员的不凡表现在他内心引起强烈的震动。傅连璋在自己所著的《南昌起义中的伤员》一书中说:
  当他听到徐特立说自己“五十岁正是做事的时候。我起码还能活三、四十年,好为党工作呢!”,心里十二分的佩服。“那时我才三十二岁,可是有时自己竟想到:青年时代已经过去了。当我站在这位年已半百但还刚刚踏上他的新的征途的共产党员面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这种想法太可笑了。同时,也有一种新的强烈的愿望,在我心中产生。南昌起义的伤员,有的不久就随部队南下了……陈赓同志带着没有痊愈的伤腿,徐特立同志带着他才退烧的身体,都走了。可是,他们乐观、坚定的笑容,他们清朗、有力的话声,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徐特立和陈赓的动员和鼓励,傅连璋由一个基督教徒成长为红军队伍中一名卫生战线的优秀战士,后来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毛泽东主席的贴身医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为中国人民的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徐特立特地为傅连璋写了一首《祝连璋同志五十大寿》长诗。他夸赞傅连璋道:“教训从血来,党性根底厚。具此典型者,模范标准够。只有马齿长[4],未必即可寿。南昌暴动时,连璋工作始;至今十八年,服务未终止。当时非党员,工作不懈弛。党外拥护党,连璋是典型。入党十年来,前后等殷勤。”[5]傅连璋于1947年在《敬贺徐特立老同志七十大寿》的贺信中说:“徐老,我二十年来深刻地为你的伟大所感动,我庆祝你伟大的70年。我虚心地向你学习,恳切地听取你的指导,我更预祝你老当益壮再为人民奋斗30年——伟大的百年大寿!”[6]
  戎马倥偬,容不得久留,陈赓拖着负伤的腿指挥战斗去了,徐特立带着未愈的病体和周逸群按照上级的指示,率领第三师部队继续向广东前进,且战且走,打打停停,一路艰辛自不待言。1927年9月23日第三师部队占领潮州,接着攻克汕头,徐特立奉命率一部分队伍驻守潮州,支持周逸群指挥主力部队向外发展。在9月底的一天,潮州失守,徐特立因为外出筹款而幸免于难。他便直奔汕头打算与周逸群会合,谁知汕头也被敌人攻破。第三师兵败,部队溃散,已经不成建制。徐特立在路上接到迅速分散转移的通知,命令他设法去上海接受新的任务。徐特立面临大难,无怨无悔,坚贞不屈,他化装潜行,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半个月的迂回曲折,才从广州经香港到达上海。周逸群则与贺龙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参与领导鄂中、鄂西地区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后来不幸牺牲。
  从“马日事变”被通缉开始,在众人眼里徐特立好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兵荒马乱,谣传四起,着实让亲友们为他的生命安全担心。徐乾介绍说,目睹反对派天天杀人,徐特立又被反对派诬蔑“通匪”而在通缉之列,大家提心吊胆,有不少正义之士冒着巨大的危险向当局请求,不要杀徐特立,他是一个好人。“周南女校很多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徐老,多方探听他的行踪。每当她们得到一点关于徐老的信息,即奔走相告,喜形于色。”[7]
  徐特立参加南昌起义后随即同部队一道南征。当时熊瑾玎在武汉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道路传闻甚多,自然引起他对徐特立老师的关切和思念,当时作了一首《汉口怀徐师》:“师徒嗟离散,芸窗费琢磨。北来心荡漾,南望泪滂沱。消息无由问,安危果若何?几时重面命,改造旧山河。”徐特立广州脱险安全到达上海,有同志将此喜讯告诉熊瑾玎,熊瑾玎喜不自禁,立马作《喜得徐师行踪》:“昨宵有客话东篱,备说先生一段奇。不为时艰消壮志,尚余卢术补疮痍。云山易灭原无碍,真理难磨自有基。惟祝晚朝能健饭,好从海上待机宜。”[8]
  注释:
  [1]章亮基.相逢在“八一”——忆徐特立老师[N].人民日报,1988,9.15。
  [2]陈赓,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3]傅连璋,福建长汀人。基督教徒,原福建长汀福音堂医院院长。从1927年起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苏维埃政府红色医院院长、延安中央医院院长、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他为中国人民的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4]只有马齿长:马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诗的意思是光有年龄大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祝贺的。
  [5]周树森.徐特立诗词[M].湖南省教育思想研究会,2007,第25页。
  [6]见徐特立纪念馆馆藏原件。
  [7]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140页。
  [8]周树森.徐特立诗词[M].湖南省教育思想研究会,2007,第60页、61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