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六章 延安岁月——徐特立人生的顶峰
江来登,孙光贵
    徐特立1935年58岁时到陕甘宁,1949年72岁时离开晋察冀。14年的边区生活处处彰显出他的高风亮节,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与康生的斗争,更是他热爱同志、疾恶如仇、刚直不阿的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在物质生活方面,他想人民军队之所想,亲自带头和动手研制、实验并普遍推广了多项科研成果,解决了军民生活上的大问题。在陕北期间,党中央、毛泽东为他举办两次祝寿活动,对革命具有高度的政治意义,也是他一辈子政治生涯中最光辉的一页,在党内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第一节 圣人操守,岁老弥坚
  徐特立自随长征队伍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到1949年进京,在陕甘宁边区呆了12年(区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在晋察冀边区呆了2年,一共有14年的时间。在这14年中,不像徐特立在长沙,以教育工作为主,也不像参加南昌起义和在长征路上,以革命活动为主,这14年中有两年在延安自然科学院,以教育为主;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3年,以统战工作为主。其余的时间二者难以截然分开。为了脉络清楚,把革命活动与教育活动分开说明,把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活动另立一章。
  有一位名人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徐特立正是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始终如一。徐特立的名望之高,无论党内党外,在延安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如既往,丝毫没有懈怠。
  1935年10月19日徐特立随长征队伍抵达陕北吴起镇。就在第三天傍晚,一位吴起镇的老太太和她的孙子掉到流经吴起镇的洛河里,徐特立当时在吴起后街,听到呼救声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迅速往河边跑去。但见河边上人头攒动,面对冰冷汹涌的洛河水束手无策。徐特立奋不顾身,纵身跳入河中,把祖孙二人救了上来[1]。年将六十的老教育家、毛主席的老师舍身救人的事迹迅速传开了,这对初到陕北的中央红军建立和谐的军民关系,产生了非常良好的影响。
  中国工农红军经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2]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陕北成立了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西北办事处成立之初设七部一局,即财政部、粮食部、土地部、国民经济部、司法内政部、劳动部、教育部和工农检查局,徐特立仍旧担任教育部长,全面负责陕北苏区的教育工作。
  1935年10月21日,红军消灭了国民党部队马鸿逵的一个骑兵团,12月,中央移驻瓦窑堡。在徐特立身边工作过的鲁迅师范校长王志匀回忆,那个时候“每周毛主席都来看徐老,称呼徐老为徐老先生。徐老当时穿着很破旧,晚上只有一条破毛毯取暖。毛主席叫总务科的黄祖炎同志给徐老做了新皮袄和新被子送来。徐老把这些东西送到医院,说伤病员更需要,仍旧穿着他破旧的衣服和盖着那条破毛毯驱寒。后来毛主席在保安红军大学讲课时提到这件事,深有感慨地说,徐老先生,从来都是只为别人,不为自己”。
  徐特立到瓦窑堡当地调查教育情况,来到王志匀任教的瓦窑堡唯一的一所单人小学。所谓单人学校就是除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仅为同一个人。王志匀见一个老头穿着破皮袄,腰间还系着一根绳子,以为是一个马夫一时闲着跑来听听课,就没有在意。第二天这个老头又来了,而且还带了两个人一道来的,其中一个叫冯雪峰[3]的向王志匀介绍这两个老头就是声闻遐迩的徐特立和董必武。王志匀大吃一惊,原来自己有眼不识泰山,从此对徐特立朴素的作风和深入的工作态度由衷敬佩。
  徐特立从到达吴起镇开始,有相当一段时间身边带了一个小通讯员。那小通讯员真小,才8岁,名叫耀民。据说是松潘地区的藏族孤儿,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红军队伍收留了他,可是实在太小了,哪个部门也不要,而徐特立却要了他。可以料想,8岁的通讯员能够干什么事?除了扫地打水,生活上倒过来还要徐特立照顾他。这个孩子爱尿床,徐特立还要给他洗尿裤子,晚上叫他起来尿尿。有一次行军途中他拉肚子,徐特立又为他洗屎裤子。小孩子走不远就走不动了,徐特立就要他骑马,自己步行。有人说这个孩子有福气,找到这么一个好爷爷,于是就有人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桂仁保”,原因在于这三个字的谐音是“贵人保”。桂仁保在徐特立身边成长很快,后来进了干部训练班,成长为一名好干部[4]。徐特立就是这样像对待自己的孙子一样照顾革命队伍中的后一代,而自己不顾个人的辛劳,主动去承担一般人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的事情。
  《万世师表徐特立》一书中收录了王国桢《忆徐老》的文章,文章最后讲了一件为常人所忽视的极小的事情,但细微之处见精神。深深印在王国桢脑子里的事就是在1940年七八月间,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论抗日根据地党的政策》的报告。中央各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参加。首长们所骑牲口上鞍镫俱全,唯独徐特立的马,鞍子下面没有垫子,马镫既不是铜的,也不是铁的,而是用柳条编的。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年代里,徐特立热烈响应党中央发动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他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开荒种菜,解决自己生活的需要,尽可能地为公家节省开支。延安的生活苦,但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安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各种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在这些活动中,徐特立从不因为年高而不参加。有次延安举行运动会,他报名百米游泳比赛。徐特立的老朋友,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5]有诗为证:
  曾记秋风八月凉,军民集会延河干。
  七旬老将水中舞,多少青年瞪眼看。
  1941年11月,徐特立当选为边区参政会的参议员。《解放日报》在介绍他的生平的同时还热情地称赞他是一个“坚强,活泼,有远大计划,有独特目标,主张自由研究,主张探讨批判,耐心从事,长期埋头,不干涉别人私事,着重实验精神”[6]的人。
  1945年4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徐特立当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并安排他在6月11日大会闭幕那一天发言。只见徐特立精神抖擞,风采不减当年。他健步走上讲台说:“我们一定要一个独立的中国。反对任何想把我们重新沦为殖民地的人。我这个人没有别的,一句话,根本上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现在是共产主义的民族主义者,我一生来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我没有别的知识,从前糊里糊涂,反对帝国主义,我想这一点我不错,其他的我糊涂,这一点我不糊涂。”[7]代表们听了他的讲话,无不为他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1946年冬天,时任绥德地委书记的杨和亭[8]与徐特立同处一室一月左右,徐特立的克己精神使他敬佩无比。师秋朗在其著作《现代圣人徐特立》中介绍,那时生活很苦,徐特立要求自己严格,虽然70岁了却谢绝组织上的照顾,一定要和其他人过同样的生活,以通常用来喂牲口的很难吃的黑豆为主粮。他牙齿不好,吃黑豆口腔常常磨出血泡,杨和亭从芦苇席上撕下一块小片片,亲自帮助他挑过几次血泡。杨和亭很是心疼,要给他做软的饭食,徐特立坚决不同意。非但如此,他还把组织上分配给他的补品送给周围的同志吃。徐特立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照顾,一点也认不出他是位高级领导人。
  从1947年开始一直到1957年10年间,欧阳先云担任徐特立的勤务员。1947年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面对10倍于我军的敌对军事力量,毛泽东决定暂时撤离延安。行军途中的徐特立每到一个宿营地,都是住兵站,吃大锅饭。兵站的大锅饭,是很硬的小米饭,土豆汤就是最好的菜了。欧阳先云想,徐特立年纪这么大了,每天都要长途行军,伙食条件太差,一定会影响他的健康,况且组织上也交代过,要尽力安排好他的生活,于是和徐特立身边的几个人偷偷地用喝水的搪瓷杯煮点大米饭或者炒点小菜给他。徐特立发现以后就批评他们:“谁叫你们搞这些东西,下次不能再搞了。不许搞特殊化,和大家一样吃得更香,更有味道。”贺龙素来敬仰徐特立,交往颇深。欧阳先云记得徐特立行军来到贺龙的驻防地,他亲自迎接,还安排一栋房子和增加一个警卫排给徐特立。徐特立连忙叫徐乾谢绝了。就这样,徐特立从延安到达河北阜平县,沿途始终和大家同艰共苦[9]。
  关于徐特立在延安的俭朴生活和忘我工作,续范亭另有诗两首[10]。
  描述徐特立的朴素生活的:
  延安诸公唯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
  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描述徐特立忘我工作的:
  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
  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1949年3月徐特立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平山县西柏坡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着重讨论确定了党对夺取全国胜利以及胜利后的一些基本政策,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次重要会议结束以后,徐特立就随同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京,迎接四万万同胞的翻身解放,迎接新中国的建立,准备为建设新中国继续努力奋斗。
  注释:
  [1]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213页,引自王国桢《忆徐老》。
  [2]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同志被选为主席。瓦窑堡会议将“工农共和国”改成“人民共和国”,而“人民共和国”在当时界定不清,改成“民主共和国”。
  [3]冯雪峰(1903.6.2-1976.1.31),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浙江义乌赤岸乡神坛村人。1919年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师范科,接受“五四”新思潮。1921年因参加反对学监的风潮,被学校当局开除。同年秋,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五烈士牺牲后,他调任为左联党团书记。“一·二八”战争爆发,他与鲁迅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等,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委员会书记、中央上海宣传部干事、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4]师秋朗.现代圣人徐特立[M].红旗出版社,1992,第9l页。
  [5]续范亭(1893-1941),山西崞县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起义,任山西远征队队长。后任国民军旅长、中将。1935年赴南京呼吁抗日.在中山陵剖腹自杀,一时震动全国。1936年冬抵西安,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以后坚持抗日反封建斗争。逝世后追认为中共党员。
  [6]海燕文章《介绍边区参议员徐特立》。原载1941年11月2日《解放日报》。
  [7]摘自徐特立纪念馆馆藏《徐特立同志七次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演》油印稿复制件。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8]杨和亭,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神府特委、绥德地委书记,绥德专署专员。建国后,历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黑龙江省副省长,黑龙江省、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9]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135页。
  [10]周树森.徐特立诗词[M].湖南省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2007,第57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