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节 四高难受益,警惕倍加深[1]
江来登,孙光贵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通晓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中外历史的徐特立最关注的就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入城以后,他特意借《河北教育》创刊,于1949年10月21日撰写了一篇题为《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文章,文中说:“‘实事求是’一语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难于登天。”他深有感触地指出:“在年高、位高、学高、‘功高’的四种高人面前,则‘自以为是’四字,就是第一等的障碍物。首先就障碍了自己前进(即障碍着‘实事求是’),不接受他人的批评,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害怕丢脸——以被人批评,被人指责为耻辱,反不以‘自以为是’为耻辱……我们共产党,谁都不能否认它是一个先进的党。我们整风连续大整两年,三风之一风是学风,学风中最主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两句话九个字。这九个字可以用来测量党员的学习风气,尤其是有教育责任的党员及干部,更当严格执行这九个字。”[2]他在另一篇文章《自以为是者的前途》中说:“自以为是,是思想生命的一个病态。生命是不断地新陈代谢。自以为是者,他保守旧有的东西不加自我批评,旧的物质不排泄,就没法吸收新的东西,就是思想生命的断绝。”[3]
  为了永葆思想生命的青春,徐特立即使在位高名重的晚年也自学不辍。1954年以前,他曾集中过一段时间学习与研究党史、中国古代史、民族史、语言学、逻辑学,写了不少读书笔记。1956年后,他又专心致志地钻研过政治经济学,并写过《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笔记》。徐特立认为读书固贵理解,也须记忆。要理解得好,必须记忆一些基本的东西。但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了,今天看的书,明天又忘了。因此他就把书中重要的地方,或精当的语句,用大字摘录出来,张贴在壁上,就寝前向壁朗读或默念,第二天起床,又是这样,一直到能背诵为止。1967年,他已经九十高龄,仍坚持这样做。
  四高之人最容易滋生奢靡怠惰,因此有很多人晚节不保。为了保持晚节,徐特立进城以后,高度注意保持生活上的艰苦朴素。衣食住行,样样俭朴节约。
  现在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纪念馆陈列的徐特立遗物中,有好几件衣服的领口都发毛破损,衣服的质量比现在一般农民穿的还要差一点。为了接待外宾和出席重要会议,徐乾给他做了一套毛料服,添置了一双皮鞋,他平时不穿,只是在接见外宾和参加宴会时才穿上,回到家里又马上换掉。里面的袜子外人看不见,所以补了又补,还不肯扔掉。徐特立遗物中有好几双这样的袜子。
  在饮食方面,他历来吃得十分简单。一般情况下都是小米、玉米面和窝窝头加蔬菜。周围人稍不注意节俭他就认为是暴殄天物,他自己连棵白菜头都舍不得丢弃,让家里人用盐水泡了下饭。1957年,他80大寿。为了避免北京同志们的祝贺,他提早离京赴湘,准备出席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长沙方面,知道他生日的学生也很多,建议摆酒设宴、品茗叙旧,以表欢庆,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去年全国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人民生活困难的还多,中央正大力提倡增产节约,勤俭建国,我们怎可为了个人的生日,浪费人民的财物呢?”[4]
  领导的住房是根据职务和对革命的贡献进行分配的,有些人认为房子是地位的象征,总是要求好的,徐特立却从来不是这样。1949年年底,他在北京西单分到几间住房后,曾派儿媳妇徐乾回湘,将老伴熊立诚和13岁的小孙女徐禹强接来北京团聚。她们来到北京看到的是家中简朴与百姓无异。只有一个床,孙女儿开地铺。床上的铺陈也极为简陋,一边稍好,徐特立就让老伴熊立诚睡软和的那一边。他们住的房子不大,也比较陈旧,有的地板已经腐朽。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中央办公厅斟换房子,中央办公厅也认为应该换一换。但他不同意,认为把坏了的地方修一修还可以住。1952年,中央办公厅决定给他添盖几间房子,以便接待来访的群众和存放图书资料,他更不同意。几经劝说,后来办公厅把建房费用减少到原计划的一半才勉强同意。即使如此,他还是认为花钱太多了。仅窗帘布一项,就不知批评过多少次,总是说:“窗帘布能挡住光线就行,干什么要用这么好的东西做?当年我们在延安就没有用窗帘,不是照样干革命吗?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5]
  车子也是一样,公家分配给他的车子他很少坐,出门多是步行,既节约了汽油,又锻炼了身体。1955年的秋天,徐特立来湘视察工作,曾偕老伴熊立诚回乡小住。当时,长沙市还没有直通五美乡的公路。他们两老乘车来到江背时,五美乡的干部和群众抬了两副轿子来接他,硬要请两位老人坐上去,说:“老人家都是快八十岁的人了,田间小路不好走,还是坐轿子稳当。”但他执意不坐,对大家说:“我二十多年没回来过,现在家乡变化了,我要边走边看哩!”他兴致勃勃地坚持步行,从江背到五美,走了二十多里路。[6]
  徐特立很爱自己的亲人,抗日战争时期徐特立写的一首诗中就有深情的流露:
  妻老孙孤弱,长沙有我家。寄书长不达,传说被搜查。
  报国何年迈,思乡觉路赊。尺书望转寄,借以慰天涯。[7]
  有很多高级干部问题出在家人身上。徐特立对家人管教非常严格,对后一代的期望值也很高。他曾经给徐乾写了一封信,解释了为什么要给儿媳妇取名乾,孙女儿取名禹强的道理:“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健也。终日乾乾即终日健进不已。惕,警觉也。终日乾乾至晚还加警惕,且若有凶厉可怕,注意如此集中,精神如此振奋,前途一定远大。右录《周易》语以示乾儿。乾儿原名萃英,系华而不实的女性名,她却外柔内刚,颇有独立性,我以为她有其祖父的倔强性,希望她发扬这一倔强性,因而字之为乾。乾儿生有一女性亦倔强,字之为禹强。因希她似母而为禹域一倔强的女性。1940年9月3日特立题并书。”无庸赘述,单从这封信足以说明徐特立对家人要求严格,寄予殷切的期望。多年来,徐特立的亲人对长沙师范学校十分关心,不时前来视察走访。从直接接触到的徐特立的三位亲人徐乾、徐禹强、徐舟来看,她们个个都很朴素、乐观、向上。
  与徐特立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是徐乾。由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戴永增经手编辑的《在当今一圣人身边》一书的“卷首语”中,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的崇高评价:(本书)“展现了徐乾大姐在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当今一圣人’(朱德语)身边作为儿媳和秘书,侍奉徐老近三十年如一日,光彩照人的音容笑貌。徐老视其如子。董必武称赞她‘为人甘舍己,闻道首无私’。谢觉哉说她‘不只是一般儿女之孝,而已逃乎道矣!’十七年来,我学习、研究徐特立教育思想过程中,从徐大姐言谈身教中,时时处处使人深深感受到她颇有徐老遗风,令人起敬,获益匪浅。”
  徐禹强是徐特立嫡亲的孙女儿。自1987年5月退休以后,一直为老区人民的扶贫工作和弘扬徐特立精神不遗余力地工作,成绩卓著。仅举近年发生的几件事就非常了不起。例如2007年11月她在北京西郊搞了一块地立了徐特立的铜像和纪念碑,举行了高规格的揭幕仪式;2008年徐特立逝世40周年,她又邀请了数位开国将领题词留念,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她的很多文章里面都讲到了爷爷是怎样严格要求她的。例如1984年11月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祖父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中介绍,除了精神遗产,徐特立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物质财产,所有的积蓄和书籍都无偿地献给国家了,留下的话是:“你们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尚未完成的事业,继承和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多作贡献,就必须勤奋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全国首届徐特立儿童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徐禹强以“言传身教,铭刻在心”为题发表讲话,讲话中叙说了徐禹强进京后祖父对她的约法三章:“第一,不要有特殊思想;第二,不要有优越感;第三,不要脱离群众。”她还讲述了自己在学校“因身体不适,吃不下饭,学校领导以为我刚到北京,吃不惯小米饭,让我跟校长吃了一顿大米饭(当时就是校长一周也难得吃一顿细粮)。祖父知道了,拍了桌子。我不敢作声,委屈地哭得很伤心。”最难能可贵的是徐禹强联络一批开国将军共同纪念徐特立,学习徐特立,发扬徐特立精神,充分发挥了她作为徐特立的孙女儿的独特的责无旁贷的重要作用。
  徐舟是徐特立的外甥女,是学有成就的专家。在徐特立诞生150周年之际,特地从百忙当中携丈夫一起来到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送来珍藏了几十年的徐特立出国勤工俭学前的照片和徐特立的家人照片,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在长沙师范期间,徐舟夫妻生活简朴低调,处处为他人着想,在一个个细小的举动中部仿佛看到徐特立克己为人的作风。
  徐特立晚年主要的日常活动就是读书、写字、看报、听收音机,后来眼睛不行了就让徐乾读报给他听。也常与老友们考察名山大川,诗词答和。老友中常作诗的主要有朱德、董必武、谢觉哉、熊瑾玎。例如他与朱德同游广西漓江,朱德先来一首:
  赠徐老
  朱 德
  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
  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
  1963年1月
  徐特立答诗一首:
  漓水来春风
  ——1963年1月29日步朱德同志韵
  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
  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
  徐特立与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陈毅交往虽多,但只有照片,未见有诗作言其事。
  注释:
  [1]出自《徐特立诗词》中原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师、教育家张凌光的《祝徐老七十大寿》诗。“四高”指年高、德高、学高、位高。因为徐特立经常引用清代魏伯子的话“天下唯四高人最难受益”以自警。
  [2]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383页。
  [3]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577页。
  [4]根据被徐特立三次接见的五美学校校长章桂佛老先生2007年口述。
  [5]根据2006年徐乾的口述。
  [6]根据被徐特立三次接见的五美学校校长章桂佛老先生2007年口述。
  [7]周树森.《徐特立诗词》.2007,第19页,“送董老赴京(六首)”。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