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先生
|
第四十章 悼念英灵名垂青史 |
李泽民 |
|
|
在米脂县杨家沟主持中央工作的毛主席,听到老先生逝世的消息,感到十分震惊,后来又听到有关义合会的情况及老先生等民主人士被冷落的处境时,毛主席大动感情地对林伯渠说:“我们共产党人应当是天下最讲信誉的,怎么能过河拆桥呢?!陕北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就是现在的李鼎铭先生与米脂古代的李自成。”说着主席气愤地停了下来,好一会才又说:“林老同志呀!像李鼎铭先生这样一位对我们有过帮助的开明人士,与你共事多年,把人家丢在乡间不理睬,这成什么话?这是怎样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的?这样对待民主人士,将来进西安,还搞不搞统一战线?!”林伯渠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李副主席人品好,看问题有水平。”毛主席挥挥手接着说:“三三制还是成功的,三三制政策还要坚持。下级党政干部做法过火了,伤害了开明士绅,要保护他们才对呀!”当谈到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安文钦被斗,并被没收了财产,扫地出门时,毛主席说:“美国记者在延安访问时曾讲,共产党真厉害,把地主、开明士绅请出来当了副议长、副主席。可现在一搞土改,又把他们的财产分了,赶出了他们自己的家,有朝一日这位记者再来访问,问起安文钦先生时,你们怎么回答?”林伯渠看看主席,迟疑一会问:“那李副主席的追悼会就放在绥德城举行,主席看如何?”毛主席深思着说:“李副主席在绥德县义合镇逝世,追悼会放在绥德城也好,这样声势大。另外还要请党外人士参加追悼会,要请安文钦以边区参议会副议长的身份致悼词。” 老先生在义合镇逝世后,用的是边区政府从财主家没收来的雕花柏木棺材,在义合镇停放三天,由百姓祭奠,然后由两骡子架窝子将灵柩抬归故里。由老先生的小儿子李之纪一家及边府派的人员护送。途经四十里铺、塔坡寺、管家咀等村庄时,百姓沿途焚香磕头者接连不断。每遇山路崎岖处,百姓争着扶灵前行,痛哭之声不绝于耳。 12月16日,老先生的灵柩走到了家乡桃镇南沟,忽然架窝子的一根大杆断为两截,惊得人们连忙上前扶住灵柩,抬放到了地上。这时故里乡亲们听说老先生灵柩回家了,一齐跑出来迎接,男女老少越聚越多,民众痛哭之声震耳欲聋,人们轮流到老先生灵前烧纸磕头拜别。直到祭奠完毕,几个农人才将灵柩抬回了老先生东沟家中。 村里乡亲在安葬老先生的山头上搭起了灵棚,灵棚一色白布白花素雅洁净。因战乱之时,来不及修墓葬,只得土葬,不与亡妻合葬,葬礼以家乡传统礼仪进行。米脂县各村百姓不管路途远近,纷纷来到老先生灵前祭拜痛哭,倾诉老先生的大恩大德。 老先生安葬日定于12月19日,米脂地方政府及榆林来了官方人士数十人。追悼会上由米脂县领导代表全县民众致悼词,由桃镇村民代表全村民众致悼词,由老先生亲属致悼词。桃镇村民代表在悼词中说:“老先生一生办学育民,修桥兴市,破除旧俗,分区自治发展生产,改变民众生活,行医济世,清算官府,反对包税,肃反救民,不为地主服务,为民众办了许许多多好事。老先生一生不畏强权抱打不平,嫉恶如仇,处处为民说话办事。老先生与共产党合作,更体现了他爱国为民的高尚人品。老先生的一生真正体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大精神。” 老先生的大儿子李振山因战时急需医生,不能回家参加父亲葬礼。二儿子李立果在东北战场派人送回悼词。三弟李达夫代李立果在父亲灵前致悼词。全文如下: 哀悼我的父亲: 远在东北的我,听到你病的不幸消息后,顿觉无限悲痛。处在今天严重战争中,我不能尽“奔丧”的古礼和“扶柩”的子职,惟有忠诚贯彻你临终前的“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彻底消灭封建,彻底平分土地,保证中国革命彻底胜利”的正义遗嘱。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我党领导下,必然能够贯彻你的遗嘱。父亲呵,你可安息于九泉矣! 回忆幼年时代,深受你的严明教养,使我能走向光明,走到革命阵地,21年前,我离开你到南方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我参加土地改革、农民起义;十年内战时期,我被捕坐牢,将近6年;抗战时期,我参加了抗日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工作,以及在抗战后两年来的战争中,我参加了爱国自卫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些与你今天遗嘱的精神是符合的。你的遗嘱正是领会了我党26年以来的一贯方针。你一生探求学问,为人正直,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当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出卖国家民族和公开反共反人民的时候,你能主持真理,对国民党反动派力持反对态度,因此你受人民推崇,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你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在共产党领导下,你的政治思想又有很多前进和发展。抗日战争后期,你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是与我党基本方针相融洽的,你痛斥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各次反共反人民的阴谋;你指责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各次投降妥协行为;你揭穿过国民党反动派之背叛政协决议、破坏和平民主的无耻阴谋;你不断抗议美帝国主义帮助蒋介石进行内战、屠杀人民的罪恶行为;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和“三三制”政权中,也曾有过应有的积极。尤其你在今天狂风暴风翻天覆地的伟大土地改革运动中,能够留下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的正义遗嘱,这都是你在历史上尽了应尽的责任。但所有这些,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影响、强大革命力量,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根据地的直接影响,则就不可能产生这些成绩与效果。可惜你没有看见你的正义愿望,不久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能够真正地彻底实现。 你的一切正义遗嘱,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完全有充分力量和充分智慧,足以在不久将来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我将为我们党的事业和你临终时的遗嘱,努力不懈,贯彻到底。父亲呵,你安息吧! 李立果叩上 1947年12月13日晚于东北军次 自此,李之纪一家便与早年因病回到桃镇的继母和先生的三儿媳及其女儿雪英留居老先生旧宅生活,为老先生守陵尽孝。 老先生的逝世,令边区人民无限悲痛,边区政府组成治丧委员会,并发出讣告。边区《解放日报》、《晋绥人民日报》发表了老先生生平事迹介绍。1948年2月25日在绥德城,边区各界为老先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场设在城内疏属山广场。广场四周挂满了边区及各解放区党政军机关、首长、群众的各种挽联。祭台正中悬挂老先生遗像,两侧高挂党中央与毛主席题的巨幅挽词,毛主席写的是:“李鼎铭先生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者进攻中国时期,在美帝国主义者援助蒋介石匪帮举行反革命内战时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对于李鼎铭先生的逝世,表示我们的哀悼之意。”中共中央的挽词是:“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于他的功绩永志不忘。” 群众自发写挽词,名曰《祭李副主席文》: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25日,陕甘宁边区各界与绥德城内谨具蔬果黍酒之义,致祭于李副主席鼎铭先生遗像之前曰: 我副主席 鼎铭先生 幼而好学 孜孜不停 博览经史 旨奥义精 钻研历数 步月测星 学有专长 乡里闻名 壮而有为 兴办义学 提倡放足 禁止赌博 破除迷信 宣讲科学 地方事业 得益良多 砚田出耕 绥中榆中 桃李盈门 咸被春风 复研国医 济世活人 寒儒仁术 室陋德馨 日寇亡华 民族为难 众难缄默 思想丕变 力主团结 坚持抗战 谁敌谁友 泾渭立判 谓蒋介石 反共媚外 消极抗日 必然失败 谓共产党 民心所系 坚决抗日 必然胜利 辛巳岁冬 普选实行 人民代表 济济群英 群义举公 副主边政 举世称述 万民引领 政躬甫履 宏义立现 精兵简政 推为卓见 发展生产 民生改善 减租减息 公所称赞 民主新业 如日中天 赖公参策 成就斐然 接见记者 侃侃而谈 厉斥独裁 揭露谣言 力澄边区 绝无包办 建业日宏 公望日隆 日寇投降 渴望和平 三届选举 乐只融融 副座连任 众望所同 可恨蒋贼 勾结美帝 肆行内战 背信弃义 公闻变色 大声疾呼 力申正义 誓诛独夫 胡匪寇边 人民涂炭 公处后方 关怀前线 号召自卫 参军参战 全力支前 痛歼胡顽 发展西北 解民倒悬 平分土地 整党整干 两大政策 公极称赞 历史车轮 前进无已 革命形势 远非昔比 我军英勇 全面出击 消灭蒋胡 指日可期 发动群众 同心戮力 消灭封建 发展经济 伟大时代 翻天覆地 进入高潮 奔流荡激 爱国分子 革命阶级 战线扩大 敌愈孤立 联合政府 公所希寄 事业垂成 公胡去世 万里雪飘 噩耗飞驰 闻者含悲 化悲为力 团结愈坚 奋战愈力 扫清障碍 走向胜利 曙光在前 英灵有寄 尚飨。 中共西北中央局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老成谋国与本党合作无间 民主参政襄边区建设有成 陕甘宁边区政府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抱正义感反独裁反内战反卖国大声疾呼为救国 以责任心倡精兵倡简政倡生产睿思远虑建边区 西北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给老先生的挽词是四个大字: 同声哀悼 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战云弥漫,凯歌迭奏,庆祝声中传噩耗 革命高潮,曙光在前,民主事业失老成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胜利在望方期共竞民主伟业 噩耗惊传万民同悼革命良友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鞠躬尽瘁倡议精简政策抗战坚持多贡献 为民忘私拥护平分土地建国垂成失柱石 习仲勋、马明方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李副主席鼎铭先生的道路,指示了西北广大中间阶层民主人士的奋斗方向。他以六十高龄,更当国难严重关头,怀抱正义,毅然与我党合作,参加了陕甘宁的民主联合政府,参加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七年来鼎铭先生固以此得到新生,而西北人民也因他的参与行列,曾得到不少的有益贡献。现在鼎铭先生不幸去了,我们特向他敬致哀悼之忱,并愿与西北人民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继续努力,争取早日解放大西北,实现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 林伯渠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藏往知来思律适合新民主 精兵简政宏议久昭陕甘宁 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兵精政简为建国树立楷模丰功伟绩德被西北人民同洒泪 共殄暴政与吾党携手奋斗碧血丹心砥砺同侪势必灭蒋胡 中共晋绥分局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思想随时代进步,接受我党主张,坚持抗日,倡议精简,六年功绩永垂西北。 遗言如木铎警人,坚信革命成功,拥护土改,赞扬整党,爱国典范常在人间。 绥德分区专员公署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倡精简生产边区建设垂功绩 为医教巨臂雕阴桃李哭良师 豫陕鄂行署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倡议精兵简政主张遍行解放区 佐理民主政治事业照耀陕甘宁 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保卫民主争取和平鞠躬尽瘁 反对蒋贼独裁卖国奋斗毕生 中共豫皖苏区党委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屡克艰辛忠贞革命痛吾党骤失良友 首提精简建议节约如先生堪垂典型 延安县政府、中共延安县委员会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我们延安县人民将秉承遗志,坚持战斗,消灭胡匪,光复延安以慰英灵。 米脂县政府、中共米脂县委员会给老先生的挽词是: 见中外记者阐明边区政治历斥蒋贼独裁词严而义正 览古今经书认清世界潮流襄助民主大业思聪乃志明 安文钦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本诚正以治边区固所愿也 谢尘缘而归上界其犹龙乎 杨明轩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谋国丧老成边区军民共追念 匡时赖筹划西北党政永留思 陈瑾昆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议席著贤声简政精兵持大体 遗言犹在耳平分土地定成功 谢觉哉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茹旧含新自来俊杰识时务 见微知著毕竟聪明属老成 李敷仁、李之钦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拥护民主、主张精兵简政,为共产党好朋友 反对独裁,诅咒卖国内战,是国民党死对头 马文瑞、张德生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垂老闻大道力仗正义争民主 一朝传噩耗痛歼敌顽慰英灵 李卓然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拥护民主参新政 赞同土改留遗言 贺连城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少年乐育英才中年解囊济世晚年献身革命与时偕行公真健 恨蒋专制独裁骂蒋卖国丧权讨蒋报仇伸冤词严义正贼胆寒 张经武、朱早观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救人擅医术半壁蜚声钦乡望 识时尊民主一朝鹤化痛元良 霍子乐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坚持民主,反对独裁,简政精兵具卓识 蔺桂腾芳,岐黄寿世,老成硕望垂楷模 房文礼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六秩老人攘臂参新政晚节可嘉 万家边民挥泪志永哀丰功难忘 高愉亭送老先生的挽词是: 其生也荣 其死也哀 还有一些人因事不能参加追悼会,便寄送长长的悼文或悼词,以表对老先生的敬仰和哀悼。 常爱与老先生一起探讨问题的吴玉章,在悼文中仍似与老先生对谈,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追悼大会于下午两时开始,哀乐齐奏,台上台下全体肃立默哀。追悼会由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祭,并致悼文。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联防司令部副司令王维舟陪祭。参加追悼会的有边区各级党政军机关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习仲勋、贺龙、王维舟、马明方、谢觉哉、安文钦、杨明轩、陈瑾昆、李敷仁、贺连城、霍子乐、高愉亭、房文礼等先后上台致悼文。 林伯渠主席代表边区政府首先致悼文如下:“正当中国人民反对蒋介石匪帮的革命战争将要在全国获得胜利的时候,李副主席逝世了,这是我们推行与实施新民主主义政权的重大损失,李副主席延安从政七年,以拯救中华为己任,呕心沥血,信守职责,廉洁奉公,贡献颇多。他热爱我们的民族和边区,他认识到只有实行中共的政策,实行毛主席的主张,才能战胜人民公敌,把中国人民的事情办好,遂以60高龄而积极地不疲倦地参加边区政府工作,一心一意的希望新中国的胜利。” 习仲勋书记致悼文如下:“李副主席的逝世,使边区人民失去了一位很好的副主席,使共产党失去了一位很好的友人。李副主席是爱国人士的代表,他的道路指示了西北广大中间阶层民主人士奋斗的方向。”他高度评价了老先生与共产党合作的开明见解与贡献,并号召大家团结一致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来纪念李副主席。 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安文钦致悼文时,首先说:“我们今天追悼李副主席是因为他人格高尚,思想进步,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在担任边府副主席职务时对边区建设工作尽了很大的力。李副主席赞同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平分土地,我也同样赞同。中国自有封建制度以来,就形成贫富苦乐不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地无立锥。地主不劳而获,不耕而食,是极不合理的。今天追悼李副主席,后死者应该继承李副主席的遗志,赞同土地改革,我的土地应当交出来,只留我应得的一份,我要和人民站在一条路线上,去掉地主这个寄生虫的头衔。” 接着马明方、谢觉哉、贺连城等领导一一致悼文,高度赞扬了老先生与共产党合作的丰功伟绩与不辞劳苦为革命奔波忙碌而逝的伟大精神,要求全体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杀敌,尽快解放全国,以慰老先生在天之灵。 老先生家乡的代表——桃镇学校校长李善英充满感情地讲述了老先生在米脂办学育人的功绩和老先生为米脂百姓办的许多公益事。他声泪俱下地说:“我县桃镇学校理事会,请求边区政府将李副主席生前所办桃镇学校改名为‘鼎铭小学’,以资永久纪念。米东区民众,请求边区将李副主席生前所建桃镇集市镇,易名为‘鼎铭镇’,以永久纪念李副主席为民众所作的好事。”念毕悼文后他当即将家乡民众的请求报告呈交追悼大会处。 老先生长子李振山代表家属致答谢词。李振山首先感谢中共中央、毛主席、全国各解放区、边区党政军民对李故副主席的电唁及对家属的慰问。随后介绍了父亲自参政以来,坚决拥护新民主主义,竭诚与共产党合作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他讲了父亲从胡匪进攻边区始,跋山涉水,辗转工作积劳成疾,多咳嗽致脑出血,经多方医治无效的情况。李振山抑制着悲痛宣誓说:“我们全家已有9个人参加革命工作,我们将永远继承家父的遗志,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大会结束前,李副主席治丧委员会表决通过了老先生家乡提交的请求报告,将桃镇学校命名为“桃镇鼎铭学校”。同时决定在米脂县城为李副主席竖碑,林伯渠主席题了“爱国典范”四个大字,并镌刻李副主席的生平事迹,此事由边区政府办理。追悼大会在哀乐声中宣告礼成。 随着全国革命的胜利,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和部队于1948年3月23日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第二年全国解放, 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区政府于1948年4月延安光复后迁回延安,1949年3月迁往西安。 转眼间到了1957年,老先生已逝世十周年。此时小儿子之纪全家,已于五年前调到了北京,分配市公安局任领导工作。家中旧宅守陵的事由老先生的两个女儿轮流照看。4个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父亲,他们4人为纪念父亲逝世10周年写了一篇祭文寄回故里。老先生的女儿在老先生祭日那天带家人在老先生坟前祭拜后,宣读了祭文: 亲爱的父亲母亲灵前 今天是亲爱的父亲逝世10周年纪念日,又是亲爱的母亲逝世29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沉痛的节日中,我们弟兄4人,都在国家任命的岗位上,尤因男振三重病入院治疗,男立果、之纪久病未愈,男达夫久病初愈,勉力支持工作,女之兰操持家务,女嗣兰参加手工业生产。我们弟兄4人虽共居首都北京一地,尚可朝夕相顾,但不能亲驱父母亲灵前,扫墓泣念,至深痛切,谨驰寄祭文一纸,略述国家大事,藉慰父母亲英灵于泉下。 父亲在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国民党卖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民族危机严重时期。父亲一本正义正气爱国爱民之旨,挺身而出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任期将近7年之内,为国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取得了很多成绩,这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父亲代表党外爱国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结成坚固的同盟,因而大有助于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助于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有助于大陆解放和全国解放。这种成功的合作同盟是古今中外的创举,也是实现父亲一生的理想,此可告慰者一也。 父亲不幸逝世之时,正值美蒋合谋进行大规模内战遭到粉碎和溃败之时,也正当人民解放军在东北辽沈战役和华东淮海战役大捷和我军南下过江追歼敌军解放全国之时;在广大农村则是摧毁地主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取得胜利之时,这些任务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都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取得了彻底胜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可告慰者二也。 我们的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8年以来,在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抗美援朝运动,生产节约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工商业手工业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农村合作化运动,整党整风运动,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赶上英国和超过英国。新型大工厂到处建起来,飞机、大炮、汽车、拖拉机、轮船、军舰、火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都能独立设计和自制;我国农业建设已全面实现集体化,农产量已有惊人提高,水土保持,垦荒造林,梯田水田,蓄水绿化已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工商业已实现公私合营,7年定息;社会风气已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了,干部知识分子已下乡上山参加农业劳动。这种崭新气象,不幸父母亲未能亲眼看到,但泉下有灵,一定高兴,此可告慰者三也。 我国和苏联以及民主国家在国际上已经结成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我国的国际地位已空前未有的提高了,任何国际问题,如果没有我国参加是不可能解决的;在国外的华侨由于祖国的强大因而他们的地位也提高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和人权也有了依靠和寄托。国际上除美、法、西德等国外,主要国家已与我国建立了邦交。我国的外交政策已取得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我国已成国际上的大国强国之一。此可告慰者四也。 男振三于西北解放后,即调任西安,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内任工业建设工作,1952年调来北京任命为华北行政委员会中医实验所所长,翌年调任中央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所长,专管业务技术。五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和遵守父亲的遗教,全力继承和贯彻父亲遗留下来的中医事业,尽心竭力同中西名医一道发掘与整理祖国遗产,取得全国各地的赞誉。这些成就是归功于父亲谆谆不倦教育,方期进一步将父亲医学遗产整理问世,以贡献于全国人民。不料突然于今年4月1日一病不起,现正住协和医院医疗,惟病愈,起床之后,决心以晚年时光,完成父亲之遗志。生有二男二女,孙雪峰在甘肃作科长,已生有二女,雪庭在志愿军任大尉科长已结婚,雪梅在中央劳动部担任人事工作,已生有五女,孙辈等均已长大,尚能努力前进,一家已有15口人。此可慰者五也。 男立果于解放后,调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1950年调中共唐山市委书记兼市长,1952年患肝病在唐山市医疗休养,1956年病稍愈调任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今夏病复犯,尚在治疗休养中,生有三男一女,以年次住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一家已有6口人。此可告慰者六也。 男达夫于解放后,初在绥德专署工作,1951年因病来京治疗,后调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6年调石油部工作,今年调任石油部出版社社长,生有一男二女。孙雪林为解放军大尉科长,已成婚生二女,一家已有8人。此可告慰者七也。 男之纪是父亲最爱和关心的,之纪遵照父亲的遗嘱于解放后在家建立家务五年之久,并参加了地方工作,于1955年因工作需要调来北京市公安局工作,妻女等亦均来京,连年来之纪在学习和工作上均有很大进步,情绪十分愉快,家庭生活亦有妥当安排,现生有三男五女;孙女彩云在北京国棉一厂工作,已婚生男二。 父亲在世时亲手抚养且最喜爱的二娃,初在唐山铁路工厂为三级工,今年被征入伍为坦克兵驻扎北京,情绪甚高;三娃在北京市公共汽车厂工作,进步很快,很有发展前途;庆云已上初中二年级,其余除最小女在家外,都已入高初小念书。之纪亦于去年患肝病,现仍治疗休养,已见好转。总之,父亲最关心的幼男之纪亦成为国家的可靠干部,不仅能够胜任国家予以的任务,而且也能够同我们一样继承和贯彻父亲的遗志,之纪一家已有13口人,他一家的生活在我们兄弟手足相助之下,保证没有问题。此可告慰者八也。 女之兰生有一男三女,皆抚育成人,男婚女配,外孙延年已成家立业,在绥德担任小学教员,婿瑞徵仍担任小学校长。女因体弱多病,不便远行,且因全家弟兄均在外,女即移住东沟老家,负看守家宅及父母亲坟墓之责,生活均无困难。此可告慰者九也。 女嗣兰生有一男一女,外孙福全现是唐山市铁路工厂三级工,即可学技术,工作待遇亦优厚。外孙燕林已婚配,生二子女,女与金山移住桃镇从事缝纫手工业并协同之兰看照家宅及父母亲坟墓,一切生活均好,能劳动自给,比以往生活及精神均愉快。此可告慰者十也。 父亲多年探研之中国古代哲学及民族传统,多有独见之地,在延安南泥湾休养时父亲撰述之《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与民族传统》一文,在当时尚觉有不便公开发表之处,现在看来已成为一篇有远见的理论文献,已与现代哲学家观点不谋而合,故男等已将这篇重要遗著略加整理,不久拟于报刊上发表,并拟刊印小册子,以阐明祖国伟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此可告慰者十一也。 父亲已逝世10年,母亲逝世已29年,但因国事多变,全国解放又多忙于工作,男等至今未能合殡安葬,时为不安,同时国家亦因父亲为国为民有功,对父亲安葬亦有所准备,追念父亲生前与民休戚相关,愿选择一个丰收之年以举行安葬,益彰父亲与民同乐之精神。现男等亦贯彻父亲母亲生前教导节约之遗言,已实行家庭储蓄集成有数,以备安葬专用,稍补国家之不足,亦可尽子孙辈之孝道于万一,预期近两年内但逢丰收之年,即商同中央举行安葬大礼。届时男等当一并返里扶柩大葬,以完成男等未尽之子职,并答谢故乡父老之期望。继母因病不愈,自愿住娘家,政府每月发给抚恤金42元均全数做为继母生活费用,今后男等当负责供养至老。此可告慰者十二也。 亲爱的父母亲,今天是双亲逝世的节日,我们因工作不能返里祭奠,至为感伤,我们除在北京遥为纪念外,谨以上列十大事告慰于灵前,并托之兰嗣兰在家设奠祭于灵前,男等虽身在外,而心已在父母之左右也,泉下有灵,闻男等之祭悼,闻十二大喜事,庶可欣然安眠于九泉也,谨祭亲爱的父母亲灵前,伏祈安眠! 男振三、立果、达夫、之纪 女之兰、嗣兰并率全家四十二人 叩首谨祭 1957年.12.10于北京 祭文中,老先生四个儿子对父亲的一片尊敬和孝顺的真情实感,令人泪下。 第二年是1958年,全国各行各业进入大跃进。中央领导为表彰老先生在革命时期所做的贡献,决定拨款派专家到陕北为老先生设计修建陵园,重新安葬老先生。此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文办理,明确规定了题词内容、碑刻位置。 老先生陵园修建于老先生故居之上的山顶,因故居与陵园地是老先生生前所选定的。中央、省、地、县共同研究了相关事宜,决定由米脂著名工匠马向发协同设计并率领工队监修。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建造,陵园于1960年秋竣工。整个陵园构思新颖,浑然一体。其雕刻精湛,工艺奇巧。拱形大门上书“李鼎铭副主席陵园”,陵园内建有巨大的塔型纪念碑,正上方是老先生像,下面镌刻中共中央与毛主席挽词,两侧面则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挽词,背面是老先生简介。墓丘用巨石砌成,前面墓碑、供桌、石凳与陵园护墙、纪念碑护栏石雕等造型设计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1960年12月11日,即老先生逝世14周年纪念日,举行老先生夫妻合葬仪式及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陕西省民政厅梁厅长、地县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还有鼎铭学校全体师生及桃镇村民众。陵园四周花圈林立,中央派人送来了毛主席、周总理敬献的花圈及周总理题的挽词。大会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主持,中央、省、地、县、桃镇村均致悼文,老先生家人集体写了悼文。老先生在北京工作的四个儿子原计划都回来参加父母合葬追悼会,不料大儿子李振山于1958年去世,二儿子李立果于1959年去世,因此只有三儿子李达夫与四儿子李之纪的大儿子李雪明二人带着2600多元回家参加了追悼会。原来这2600多元是老先生四个儿子遵照父亲生前遗训,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实行家庭储蓄,为父母合葬办事积攒的孝心钱。李达夫和李雪明把2600元全部交给了追悼大会。 追悼会上人们从各方面高度赞扬了老先生德才兼备,一心一意为民为国作出的许多贡献。米脂县石县长非常动情地讲:“李副主席从年轻时起,就有救民救国极高尚的人品,不与黑暗势力苟合同污,财主给他钱他不要,官家给他官他也不做,他一生不爱钱不爱官,而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勤苦办学、培养人才,正如老先生自己所言‘宁可肚里饥,不可脸上蒙了灰’。老先生一生与民休戚相关,处处为民说话,为民办事,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因此老先生在陕北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不朽的形象,永存的精神。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老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石县长的演讲,使得与会人皆为之动容,一时泣咽声随着天空飘落的雪花此起彼伏。雪越下越大,顷刻间,天地人一片洁白,参加追悼大会的人们仍一动不动默立陵园。 雪过天晴,大地洁白一片,耀眼异常。 历史进入改革年代,老先生的儿女俱已去世,三个儿子葬于北京八宝山,只有小儿子之纪回葬父亲陵旁。老先生的陵园、旧宅全交给了国家管理。老先生未尽的事业落在了他的子孙后代们身上。 桃镇鼎铭学校师生一直以老先生为楷模,为国家培养出数不清的人才。国家拨款对桃镇鼎铭学校进行了大规模修建。 国家对老先生故居、陵园进行了多次维修,将矗立在县城边的“爱国典范”塔形碑迁入烈士陵园中新建的楼亭内,还在县城设立了纪念室。老先生陵园周围40亩地均种植了松柏、果木,由乡文化站管理。彭真题写了“李鼎铭故居”几个大字。 延安是老先生书写辉煌历史的地方,在那里多次举办了有关老先生的纪念活动与生平事迹展览,老先生生前用过的“万宝箱”、狼皮褥子及“造福桑梓”巨匾等珍贵文物由延安博物馆展出,并出版了《李鼎铭研究资料选》、《李鼎铭》等书。老先生写的哲学《概论》一书也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并举行了多次研讨座谈会。人们对老先生政治、经济、文卫、史哲诸多方面不朽的贡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先生伟绩光照后人。 中共中央对先生做出“四个第一”的评价:参政议政的先驱者;中西医结合的首议者;哲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首创者。并由亲属出资为老先生拍摄了历史踪迹纪录片。 在民间,百姓自发地组织悼念活动以纪念老先生,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绥德义合镇民众将老先生的像供于神殿。很多游人来米脂参观李鼎铭先生陵园,深为先生人品功绩感动,其诗做文章多见于报刊。 在这里,借用臧克家先生著名的一首诗《有的人》来结束本书: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
李鼎铭先生/李泽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