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爱国典范李鼎铭
|
八、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
常银山 常龙编著 |
|
|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严峻的战争形势并没有多大改观:一方面日寇的侵略不断打大,全国人民抗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另一方面,国民党蒋介石并没有放松对陕北的军事围剿。当时地处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生产落后,财政历来困难。自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财政开支更因人员增多,且成为国家性的财政开支而数额巨增。所以财政困难就成了边区突出的问题之一。在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前,财政开支中尚有51.6%~85.79%取自外援。这些外援,一是来自按照国共合作协议,迫使国民党政府拨给八路军的定额军饷。二是爱国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及国际友人的捐助。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边区军事上进行围剿,经济上进行封锁,财政几乎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财政收入变为只具地方性,“而财政开支则仍有其国家性”。因此边区经济处于极为艰难的时期。为了克服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财政总方针。边区政府本着“一切为了抗战胜利,服从军事第一”的原则,保证边区抗战经费的自给,满足各种工作上最低限度的需要。1942年,边区军民响应党的号召,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克服困难,广泛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李鼎铭虽然年高体弱,但他身体力行,处处率先垂范。他首先订出了自己的生产计划,并付诸实施。为了完成交粮两石的任务,他经常大清早就提着粪筐拾粪,他的工作人员何海旺见他提着拾满了粪的筐子很吃力,就把自己拾来的粪倒在李老的粪堆上。说:“李老,你的任务我帮你完成。”李鼎铭笑着说:“你的好意我领了,我虽然年纪大了,在政府里工作忙,但人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也应积极响应,参加生产劳动。这是我应尽的义务啊!” 在这艰苦的岁月里,延安的办公用品、粮食供应、穿的衣服都是供给的,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一切为了抗战的胜利。李鼎铭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经常问工作人员,吃粮超过标准没有?要求管理员把伙食公布于众,当他看到还有节余,便高兴地说:“过日子就应该这样,省吃俭用好,因为我们处在暂时困难时期。”李老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李鼎铭副主席虽然年迈。但晚上经常看书看报学习,有时也有人请他看病,用煤油灯照明很昏暗。一次工作人员何海旺为了让李老学习看报光线亮点,到总务处领了一包蜡。李鼎铭问何海旺:“你问过林主席(林伯渠)没有?”何海旺说:“没有。”李鼎铭温和地说:“请你退回总务处,蜡还有别的用处。”何海旺只好把蜡交给总务处。 1943年5月,刘志丹烈士的灵柩运抵志丹县,举行公葬大会,李鼎铭送去挽幛并题词。当时工作人员带着挽幛发票到总务处报销,李鼎铭把工作人员叫到办公室,严肃地说:“这张发票不能报,这是我个人送的礼呀!由我自己出钱才对。”说着从口袋里取出钱交给工作人员。 又有一次,李鼎铭让工作人员何海旺给他买个小圆镜,装在口袋里方便些。何海旺想一个边区副主席揣个小圆镜很不好看。于是自作主张买了一块书本大的镜子,让他放在办公桌上。可是,李老批评何海旺:“这大镜子贵呀!你怎这样大手大脚地!”何海旺很不好意思。这时老太太姬氏忙为何海旺开脱:“好了,好了!大镜子挂在墙上大家用。” 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时已是60多岁的人了,他经常对老伴说:“我要是再年轻20岁那就好了,可以多为人民干20年事。”他对党和人民给他的权力是十分珍惜的,所以处处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党为人民工作。那时候李鼎铭副主席的办公室在山坡上,吃饭、开会得下一道长坡,天阴下雨更是困难。但他从没因此而耽误工作。他经常到基层调查研究。他精力是很充沛的,5公里以内总是步行,5公里以外才骑马,身边的工作人员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说:“我没病,力争多为人民做点事。”当时边区政府给林伯渠主席和李鼎铭副主席配了一辆黑色轿车,而李鼎铭很少用。办公室为他派车,他总是说:“路不远,骑马、步行省钱又方便。” 李鼎铭的生活是很俭朴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41年12月当选边区副主席后,办公室由参议会搬到边区政府办公。当时和林伯渠、吴玉章住在一排窑洞里,但是吃饭在边区政府交际处,所以往返要走两公里路。工作人员要为他把饭打回来,他总是说:“走点路好,可以锻炼身体。”每次吃饭他总是拄着手杖去。 当时,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吃的都是国库的小米,常常吃到霉沤味,就是领导干部个把月也吃不到一次馒头,都和大家吃大锅饭,不少人吃到霉沤味,很不高兴,经常提意见。李鼎铭教育大家说:“老百姓连旧小米饭也吃不上呢,我们革命同志应该珍惜每粒粮食呀!” 李鼎铭有个旱烟袋,常常带在身边。一次何海旺和他开玩笑说:“李老,您是副主席了,还抽这个旱烟袋吗?”他笑着说:“怎么?副主席就不能抽旱烟啦?过去我是李鼎铭,今天就不是啦?以后我打算彻底忌烟了。”他抽的是旱烟,买了烟卷是招待客人用的,而自己从不抽一支。 李鼎铭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对中央和边区其他领导人和同志们十分敬重,对自己的下级和身边的正作人员总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关心和爱护。有一次,李鼎铭和教育厅长贺连城到边区师范视察工作,倾盆大雨下个不停,随即山洪暴发,道路中断,大伙被困在房子里一整夜。校长派人送来了饭,可是人多饭少,大伙一整天没吃饭,实在饿得慌。李鼎铭让大伙先吃,工作人员何海旺给他盛了一碗饭递过来,他说:你们年轻人容易饿,我不饿,说着把饭递给何海旺。直到1987年,何海旺还在回忆中谈到这件事。 组织上先后派给他八个警卫员,个个都处得很好,每次调动总是恋恋不舍。有一次,一个警卫员因生活上犯了点错误,被公安处调查了。李鼎铭说:“人无完人,错误归错误,但他的工作还是好的,责任心强,不要影响他的学习和工作,还是留在这里吧!”这个警卫员又回到李老身边,激动地流了泪。后来这个警卫员进步很快,被调到部队重要岗位上去了。 李鼎铭对有缺点的同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同志们既能改正错误,又达到教育的目的。有两名警卫员,生活散漫,纪律松弛,一个不分场合爱喊、爱叫、爱唱,影响别人办公;一个在大街上骑马,影响行人安全,同志们有意见。李老耐心地引导他们说:“你们现在是人民的子弟兵了,从农民娃成长为革命战士可不容易,一定要克服自由散漫的习惯,养成严守纪律,关心别人的好习惯,不能做妨碍集体的事。”经他教育,这两名警卫员处处以一个革命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后来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何海旺的爱人郭友芳在延安时为李鼎铭家当保姆,他总是以诚相待,关心备至,常夸郭友芳:“你这个农村姑娘做的饭挺好吃。”后来何海旺在回忆同李老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里说:“李老当官没有官架子,总是把我们当亲人看待,总是问寒问暖,从不发脾气,真像一家人一样。” 李鼎铭对同志热情周到、宽以待人,而对自己家属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常说:“你们不许搞特殊化,更不能因为是副主席的家属子女而盛气凌人。”一次小儿子李之纪①得罪了炊事员王之福师傅,王师傅脾气大得很,卷起铺盖就要走。李老知道了这件事,首先批评了儿子的不对,然后亲自到王师傅宿舍里为他赔礼道歉,王师傅感动得流了泪,他说:“我对不起主席,为你添麻烦了,以后一定安心为革命做好饭。” 1939年,李鼎铭送三儿子李达夫②去山西投奔二儿子李力果参加牺盟会的决死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李达夫来到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组织安排李达夫在边区政府工作。1941年底,李鼎铭在边区政府担任副主席。一天他找达夫谈话,提出三件事:“一是你要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入党;二是你应该到基层去工作去锻炼,到基层能增长知识,与老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一些;三是不论到哪里工作,不得搞特殊化。你只能工作在前,享受在后,千万不能以副主席的儿子自居。”不久达夫向组织递上一份申请书,到边区最艰苦的地方安塞县去工作了。同时申请加入了共产党。多少年来达夫一直记着父亲的教诲,勘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党为人民工作。 李鼎铭对群众特别关心,时刻想着群众的疾苦。他经常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常常遇到群众上访的事,有时工作人员为了不给他找麻烦,把群众领到别的地方了解情况。可是李鼎铭总是要亲自接待群众,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即使工作忙,他总安排时间让群众把话讲完,然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942年7月,李鼎铭副主席在南泥湾中央休养所避暑。他经常以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到部队了解开荒种地的情况,去农村了解群众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有一位姓马的农民,是南泥湾的老住户,儿媳妇因瘫痪不能下炕,一家人十分焦急。老马经常求神拜佛,乞求神灵保佑,盼儿媳早日康复。然而,儿媳病情日趋恶化,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李鼎铭副主席得知后,多次为她看病,药物、针灸并用,不久这个妇女病好了,老马送上药费被他谢绝了。后来老马才知道,为儿媳妇治病的是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激动地不知说啥好,逢人便说:“贵人扶持!贵人扶持!” 有一个外地女人,因男人去世而失去依靠,流落在南泥湾一个苗圃当小工,劳动生活很不便。李鼎铭回延安后,给她找了个保姆活,并托人为这女人成了家,这女人逢人便说:“我这苦命人碰上了大救星。” 他在南泥湾休养期间,有一个河北籍战士,有30多岁还没成家。原来他家46口人,被日本鬼子杀了43口,只逃出3人,其他两个也失去联系,他自己在战场上也负过伤。李鼎铭副主席说:“人家负了伤,南泥湾这地方太潮湿,把他调到延安去。让他成个家,留个后代吧!”这个战士调到延安后,非常感动。他刻苦学习,认真工作,进步很快,不久被提为营级干部。后来他给李鼎铭写信说:“部队就是我的家,革命处处有亲人。”表示不忘副主席的关怀,为抗战胜利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李鼎铭的高尚品质,受到党和人民的爱戴。中央领导和毛泽东主席常到边区政府看望李鼎铭。在1942年至1943年春节,群众闹秧歌时,秧歌队里高举领袖肖像,有毛主席、朱德、林伯渠和李鼎铭的像。1944年,李鼎铭生日时,毛泽东、林伯渠、谢觉哉等中央领导亲自来到李老家为他祝寿。李老家准备了一桌便席,毛主席和李老一家人边吃边谈,气氛十分活跃。两个小时过去了,毛主席同李老的家人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告别。毛主席走后,炊事员王之福站在门口望着远去的毛主席激动地说:“共产党一定能胜利,毛主席这样大的官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握手,真了不起,革命一定能成功。” 林伯渠在李鼎铭62寿辰赴生日宴时赠诗大加赞扬李鼎铭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诗一首,曰: 三祝华封非偶然, 连绵福泽岭梅先。 寿身仁术兼国医, 道德胸藏字五千。 谢觉哉在1945年11月2日赴李鼎铭生日宴时赋诗曰: 俯仰无惭一点元, 荣期修证溯渊源。 乐山乐水清如此, 名相名医道自尊。 得自天才成大寿, 善为治不在多言。 傲霜菊对须眉古, 百万边氓为负暄。 颂扬李鼎铭先生严于律己,办事公正,言行无愧,对民主革命事业一片丹心。 李鼎铭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与党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他积极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通过他又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有威望、有影响的开明绅士。他有什么重要事情,总喜欢写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毛主席也很喜欢与李鼎铭交换意见,所以他和毛主席建立了直接的书信往来关系。米脂县著名绅士李健侯先生根据他多年积累的有关李自成的资料,撰写了一部40章近35万字的章回小说《永昌演义》,记叙了明末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从起义到当大顺皇帝直至失败的全部历史。李健侯把书稿交给李鼎铭,让他转给毛主席审阅。1944年春,毛主席看过之后,高兴地写了复信,热情洋溢地赞扬了这部巨著。信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鼎铭先生左右: 永昌演义前数年为人所借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作者李健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书赞美李自成个人品德,但贬抑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作者健侯先生的光荣,此书现在如按上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获作者同意否?又健侯先生近来健康如何,能来延安一游否?统祈转致健侯先生为祷! 敬颂 大安 毛泽东 四月二十九日 毛主席给李鼎铭的这封信,充分肯定了《永昌演义》作者李健侯先生的功劳,同时又赞颂了农民革命运动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批评地指出了这部书只赞美李自成个人品德,有贬抑其整个农民运动的缺点,建议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部书加以修改。毛主席给李鼎铭复信时,又送给李健侯先生200元以资鼓励。李鼎铭委托边区政府副秘书长常黎夫代笔给李健侯回了信并附了钱。 由于种种原因,李健候先生未能完成《永昌演义》的修改出版任务。而李鼎铭对毛主席给他的复信,却十分珍贵地保存在自己家里,它已成为当年毛主席与李鼎铭建立密切关系的见证。毛主席的手迹已成为当今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永昌演义》这部著作,在40年后的1984年,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终于同读者见面了。李健侯先生的夙愿实现了,他在九泉之下也可含笑安息矣! 注: ①李之纪(1919—1971),李鼎铭的四儿子。1943年参加工作,曾担任过李鼎铭副主席的秘书。1955年后,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为人正派,乐于助人,工作勤奋,积劳成疾。1971年11月7日于北京逝世。 ②李达夫(1909—1969),原名李之伦,李鼎铭的三儿子。幼年随父从医学习调剂。1939年随二兄李力果赴山西参加抗日决死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抗大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安塞县政府、国家燃料工业部工作,曾任石油出版社处长、社长等职。 |
|
爱国典范李鼎铭/常银山 常龙编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