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张德生 > 其他资料
|
去冬农村群众工作基本总结
(1949年3月29日) |
张德生 |
|
|
提高群众阶级觉悟 去冬农村群众工作经验证明:发动群众的中心关键,在于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发动群众的过程,亦即不断提高群众阶级觉悟的过程,启发群众觉悟再觉悟的过程。 各地经验反复证明:当群众尚未觉悟的时候,对参加斗争,往往认为命穷不能翻身,或害怕变天、报复、惹人等等。甚至有些群众对解放战争认为是:“国共两家争天下,与老百姓无关”;对公粮战勤负担设法避免;对新政权建设袖手旁观;对参加游击队“恐惧逃避”;对坏人造谣轻信恐慌。但群众觉悟一经提高,便了解了自己的穷苦不是“命穷”“没本事”等,而是地主恶霸国民党剥削压迫的结果,便懂得了“解放军打仗为百姓”;便认识了担架运输、交粮交草、改造政权、组织自卫军、参加游击队等等都是自己的事情;坏人的造谣恐吓也很少发生作用了。坏人威吓说:“谁要斗争,小心镰刀挂到谁的脖项上。”群众毫不介意的回答:“镰刀挂满我的脖项,我也不怕。” 如何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呢?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开展群众诉苦运动(部队中的诉苦运动经验,基本上是可以适用于地方群众工作的)。群众的苦是普遍而深重的,有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之苦;有国民党军队烧、杀、抢、奸、抓丁搜粮之苦;有恶霸特务欺压霸占之苦;有地主富农剥削压迫之苦;有敌伪人员敲诈勒索之苦;以及其他说不完诉不尽的苦,不但贫雇农有苦,中农一样也有苦;男人有苦,女人更有苦,所有劳动人民都有苦。所以只要我们的同志能对群众的苦痛,寄以无限的同情,自己的感情与群众的感情融结在一起,深入的谈贫问苦,亲切的诉苦引苦,启发群众自觉自愿的、个别的、小型的、大型的或军民联合的诉苦,便能推动诉苦运动的开展。但是“只会诉苦,不会说理”,只痛哭流涕,还不能说就是阶级觉悟提高了。要使群众觉悟再觉悟,还必须要用通俗的语言,具体的事实,向群众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因此在诉苦中更重要的是要和群众“翻道理”,启发和教育群众认识苦从何来(例如用算细帐的办法搞清剥削关系,说明苦不是命该如此,而是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结果)。把每个人的苦痛与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苦痛联系起来,变个人苦痛为阶级仇恨,然后再启发群众懂得如何不苦(例如启发群众认识只有自己行动起来,进行翻身斗争,努力支援战争消灭敌人等),这样把阶级仇恨变为革命行动。只有把个人苦痛变为阶级仇恨,把阶级仇恨变为革命行动,诉苦运动才算达到了提高阶级觉悟的目的。此外还必须在实际斗争过程中抓住一切机会,采取各种方法(例如进行比苦、比心、比进步等和划分阶级成份等等办法),积极不断的进行教育,积极不断的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 各地经验反复证明:只有广大群众阶级觉悟提高了,他们才会积极的起来支援战争,解放区的一切工作才有可能做好。 群众组织与群众斗争 当群众有了某种觉悟的时候,便要启发领导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翻身而斗争。 经验证明:群众觉悟到要进行斗争时自然就感到“势单力薄”,便产生了组织起来的要求。在斗争过程中,又有扩大组织的要求。去冬群众运动中,农会的发展规律,大体上是:为了进行斗争,先在酝酿斗争中,将积极分子加以组织,形成群众组织的最初形式,在斗争过程中及斗争之后,群众组织便自然而然扩大,个别坏分子也就自然而然被洗刷淘汰。这说明群众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必须建筑在群众觉悟的基础之上,而且必须与群众斗争相结合。这样的组织才能成为斗争的有力工具。 在初建立组织时,工作干部慎重的挑选几个真正的积极分子,吸收为贫雇农小组组员或农会会员是完全必要的。但群众组织的继续发展和扩大,必须交给会员自己去进行,工作干部的任务只是从旁指导,不能代替发展。 去冬个别地区在农会建立起来以后,没有领导群众进行斗争,而只将农会限制在调解一些农民内部的纠纷(解决农民内部纠纷是十分必要的,但更应教育农民团结一致向共同敌人进行斗争),甚至在处理农民与地主富农之间的问题时,也一律采取了调解办法,使农会变成阶级调和组织。因此群众便批评农会是“和事会”,群众说:“如果光为和事,我不参加。”可见农会必须成为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工具,否则便要脱离群众,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去冬工作说明:新区群众在开始组织农会时,常顾虑有无“根子”,害怕“组织农会,政府不承认”。而组织起来之后,工作组离开,又往往成为“三不管”,所以在新区首先建立县区农会筹委会是很需要的。这不但可以消除群众顾虑和县区都有专人经常负责领导农会工作,而且也便于群众运动普及。今后工作中可以试行。 去冬工作以前,我们工作中的最大毛病,有的是一些同志如同照相机一样在农村一张一张的摄取问题,却不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不少地方的群众,对我们工作人员重复多次的调查访问,而不具体解决一个群众所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到厌烦。群众说:这是“只打雷不下雨”。有的是不管群众的觉悟程度如何,也不管群众是迫切的要求是什么,硬要群众去斗争他们暂时还不敢或不愿斗争的对象,结果群众还是发动不起来。因此各地经验反复证明:要使群众斗争开展起来,必须在诉苦中“集中苦水”,“集中仇恨”,然后提出斗争口号确定斗争对象。这就是要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和需要,先从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着手,然后逐渐使斗争推进与深入。 为了使群众斗争取得胜利,事先必须了解敌我情况并和群众充分酝酿,初步研究出处理问题的意见,以便于掌握运动,这也就是群众所说的“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去冬不少斗争在这方面有缺点,因此一到群众斗开了,领导上便乱了步子,没有主意,成了“有人打锣,无人定音”,失去了领导作用。在分配斗争果实时,除一般的应多分一点给当事人外,亦应注意适当的扩大分配面。 根据去冬经验:“说理会”是一种很好的斗争形式。它一方面不拒绝对方说话,另方面越是经过群众说理越能揭发对方的罪恶,对方罪恶愈揭发得深,愈能提高群众阶级觉悟。因此说理斗争,既可使对方理屈词穷,向群众低头,又可使群众“理直气壮”,增强斗争勇气和提高阶级觉悟。群众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种形式今后应当大大提倡。 经验证明:有重点的进行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不论在组织群众与领导群众斗争时,均应由市镇到乡村,由大村到小村,只有如此,运动才易于开展和普及。 斗争方针与斗争策略 要使群众自觉的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更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方针作指导,不然就是“一满糊里糊涂,不知该扎弄”,或者是糊碰乱干。根据去冬各地工作报告,新区群众普遍而迫切的要求是:清算和斗争恶霸特务的欺压霸占行为;清算和斗争敌伪乡保人员的敲榨、贪污案件,要求负担公平合理,要求减租减息等等。因此前委所规定的在新区农村首先领导群众进行反恶霸、反特务、反贪污、反不公以及减租减息等斗争的方针,它不但正确的反映了群众上述要求,而且对于联合或中立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力量,以争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这一群众长远利益,也是完全有利的,所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正确方针。 在执行这一方针时,还必须是有步骤有分别的,亦即是有策略的,否则胡干乱干,就会发生急性冒险的错误。所谓有步骤,即是说要分巩固区与接敌区,在巩固区应当集中力量,领导群众反恶霸、反特务、反贪污、反不公,以及减租减息等斗争;在接敌区进行这些工作时,打击面更要小些,主要打击敌人抢粮抓丁以及敌探特务等活动。所谓有分别,即是说要对不同的对象分别给以不同程度的对待,如分别地主富农中的恶霸与非恶霸分子,分别地主与富农,分别恶霸本人与恶霸的家庭或狗腿子,分别特务头子与普通特务分子等等;对农民内部问题采取调解方针,不能与豪绅恶霸、地主富农问题一样看待。根据去冬经验,在执行减租减息时,可以适当的调剂部分土地给贫苦农民,例如可以分配为群众深恶痛绝的反革命头子及大恶霸的土地;可以将富农租种的社地、庙地、祠堂地等,转租给贫苦农民;可以接收地主富农的“献地”,但必须交由农会分配给贫苦农民。并向群众说明这不是地主富农的“恩德”,而是群众斗争的结果。在清债时,可以批准农民废除在解放以前欠恶霸高利贷者多年的旧债要求。也可以允许地主富农“自动勾账”。至于解放后,政府已明令宣布减租减息,而一些不法地主富农仍暗中照旧收租收账,这些长收的租子和利息,在群众发动起来后,完全应当着其退给农民。此外在清算恶霸分子和贪污分子退出霸占贪污的财产时,也可以适当的着其加些利息。这样做,既不违犯我党目前在新区的政策,又对广大农民,特别对贫苦农民有利。但是在减息时提出“解放前长装的租子顶新租”,在减息时采取倒算,在转租公地时侵害中农甚至贫农利益的办法,都是不对的。 为了贯彻上述方针和策略,必须克服某些干部借口其他工作任务繁重,而不把发动群众,向农村反动封建势力作斗争,看作是开展新区工作的中心环节的观点;必须克服某些干部只看到群众眼前利益,不顾群众长远利益,或片面强调群众长远利益,而忽视可能和应当解决的群众迫切要求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但要在工作同志中加以克服,而且也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召开乡农会主任联席会),以此教育农会干部。只有这样,群众运动才能健全的开展起来,其他工作也才能做好。 建立贫雇农领导骨干与团结中农 要使运动能够坚持发展,取得彻底胜利,还必须十分重视贫雇农,建立贫雇农领导骨干,与巩固的团结中农。贫雇农说:“农会是一把镰刀,贫雇农是镰刀上的钢,中农是铁,钢用上铁,就跟上了。”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去冬工作中,有的干部由于对贫雇农的看法不正确,对建立贫雇农领导骨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贫雇农没本事”,“贫雇农没威信”,并且认为在中农比较居多的地区,建立贫雇农领导似乎不十分重要。因此要建立贫雇农领导骨干,干部必须首先认识贫雇农是农村中最穷最苦的人,是豪绅恶霸的死对头,是农会中的中坚力量。去冬工作证明,在反不公反贪污问题上中农和贫雇农是一样积极的,但由于贫雇农没有形成领导骨干,因此在减租减息等斗争深入时,有些中农,也就持观望态度,有些中农甚至给地主富农帮腔,影响运动的深入。所以不能因为某些贫雇农有些小毛病(这些毛病是可以教育改正的),也不能因为有些地方土地被分散,贫雇农比例较之土地集中地区稍小,而忽视贫雇农领导的重要。 去冬工作中,也有些干部由于觉得一些中农不直接受人剥削,甚至还有剥削人的,便对团结中农注意不够,于是有排斥中农(主要是富裕中农)参加农会的事;也有个别地方过分加重中农负担的情形。因此要巩固的团结中农,必须首先不要侵害中农利益,不要排斥中农参加农会。去冬工作证明:不把中农和地主富农严格区别开来,就会引起中农不满,地主富农必然乘机拉拢中农,贫雇农看见中农不和他们一起参加斗争,就感到孤立,觉得“威胁很大”,斗争起来,也就有些畏缩。所以不能因为一些中农不直接受人剥削,也不能因为富裕中农还对别人有些轻微剥削,而忽视团结全体中农的重要。 建立贫雇农领导骨干与巩固的团结中农,必须首先用大力提高贫雇农阶级觉悟,特别要认真培养贫雇农积极分子,使之真正成为农会的领导骨干,而不至流为形式。同时必须向全体农民进行“天下农民一家人”的团结教育,一方面使贫雇农懂得:如果不团结中农,使中农被地主富农拉拢过去,自己便要孤立起来,和豪绅恶霸进行斗争时,便不容易取得胜利,即使取得胜利,也是不容易团结的。另方面使中农认识:如果不同贫雇农团结一起参加斗争,“只顾自己利益,不管别人死活”,自己的某些胜利(例如反恶霸、反贪污、反不公等)也是不可能取得的,即使取得某些胜利,也是难以巩固的。这就要反复向中农说明:封建势力也是中农的凶恶敌人等道理,以提高中农觉悟,而对某些中农的动摇性,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当然批评的目的,绝不是排斥中农,而正是为了更好的团结中农。此外则要建立贫雇农小组与保证各级农会委员中贫雇农委员占多数。只有贫雇农形成坚强的力量,就能更好的团结中农。只有全体农民团结一致,才能取得和巩固农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本文是张德生1949年3月2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召开的第三次民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第二、三、四、五部分。按1949年5月3日《群众日报》刊印。 |
|
张德生/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