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徐向前 > 全文图书 > 徐向前画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苏区风云 向北方
江英













  1936年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徐向前率中纵队向甘南进军。接着红二、四方面军部队陆续开拔。徐向前和他率领的部队已经是第三次过草地了。草地行军中,徐向前与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任弼时交换了对党内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北上方针是对的。大敌当前,团结为重。张国焘另立中央,很不应该。现在取消了“中央”,对团结有利。任弼时满怀信心地表示:愿为促进党和红军的团结而努力。
  国民党军得悉红军北上的消息,布置了两道封锁线,试图阻止二、四方面军出甘南。徐向前率四方面军先行,克腊子口、哈达铺、岷州、通渭,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线,为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6年,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提出,红军要利用有利时机,与东北军配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并占领兰州,打通苏联,出兵绥远。8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要求二、四方面军尽力夺取岷州地带,控制洮河两岸之一段,作为临时根据地,伺机配合东北军行动,完成“打通苏联,巩固内部,出兵绥远,建立西北国防政府之任务。由此任务之执行以配合并推动全国各派统一战线,达到大规模抗日战争之目的”。中央还发电询问:以四方面军独立进取青海及甘西,直至联系新疆边境,是否有把握。徐向前认为,四方面军有力量夺取甘西。他命令参谋人员搜集河西的敌情、地形资料,准备适时挥军西渡黄河,独力进据甘西,接通新疆。
  红四方面军4万多人,根据党中央的命令北上。10月7日,一、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会宁城下胜利会师!
  古城会宁,是陇东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党中央令聂荣臻率红一方面军一部南下,攻占会宁。10月9日,徐向前一行抵会宁,受到陈赓和红一师指战员的热情欢迎。会师门外,人如潮涌,红旗招展。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在会宁县城的一所大院里。一批批的慰问信、慰劳品和书籍、文件,不断地送到这里,表达了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亲切关怀。徐向前、陈昌浩、李卓然代表四方面军指战员致电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表示祝贺与感谢。
  中共中央在复电中高度评价这次会师的伟大意义,指出:“我们的这一在抗日前进阵地的会合,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是快要受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证明正在抗日前线的爱国工人、爱国农民、爱国学生、爱国军人、爱国记者、爱国商人、英勇的东北义勇军,以及一切爱国志士是有了援助者与领导者了。总之,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在中国与日本抗争的国际火线上,在全国国内政治关系上,将要起一个决定的作用了。”
  10日,红一、四方面军各派出一部分队伍,在西津门内的文庙广场上举行联欢会。“三个方面军西北大会合,让我们手拉手,向敌人冲锋!……”嘹亮的歌声,在会宁上空回荡。
  徐向前一向严肃、庄重、寡言,几天来嘴角上总是挂着难以掩饰的笑意。他兴致勃勃地出席总部的会议,制定作战计划,下达作战命令,阅读党中央发来的文件、函电,研究敌情,整编队伍,夜以继日,忙个不停。在会宁城里,徐向前意外地见到了陈赓。陈赓曾是红四方面军十二师的师长,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时,陈赓负伤,离队去上海。一别就是三年。这时是红一方面军的师长。徐向前问他:“你怎么来了?”陈赓说:“来迎老首长啊。我总想再也见不到徐总哩。”徐向前说:“我活着嘛!老百姓说,两个山难碰到一起,两个人会碰面呢。”。
  随着时局的发展,中共中央向高级干部提出要利用一切可能,开展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徐向前根据中央指示,以黄埔同学的关系给胡宗南写了一封信。指出:“目前日寇大举进攻,西北垂危,山河震动,兄我双方宜弃嫌修好,走上抗日战线,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而努力。敝部已奉苏维埃政府与红军军事委员会命令,对于贵军及其他国民军队停止攻击,仅在贵军攻击时取自卫手段,一切问题均函商洽,总以和平方法达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目的。非畏贵军也,国难当前,不欲自相残杀,伤国家力,长寇焰也;若不见谅,必欲一战而后已,则敝方部队已有相当之准备,逼不得已,当立于自卫地位,予必要之还击。敝部我军仅为抗日之目的而斗争,麋愿与贵军缔结同盟,携手前进。蒋校长现已大悟,实为佩服,吾辈师生同学之间倘能尽弃前嫌,恢复国共两党之统一战线,共向中华民族最大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决一死战,卫国卫民,复仇雪耻在今日。”
  

徐向前元帅画传/江英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