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徐向前 > 全文图书 > 徐向前画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七章 老帅风骨 是帅又是兵
江英








  徐向前心系士兵,时刻关心着士兵的成长。1987年5月29日,他接见了总参通信部军委一号台部分官兵。1987年6月15日,接见了全军优秀班长代表。1987年7月31日,参加接见了全军英模代表。1990年1月28日,应海军政治部请求,题词:“向雷锋式的好干部刘德全同志学习。”对于在身边工作的战士,他倾注了深沉的爱。原警卫班班长袁满囤为抢救落水群众不幸牺牲。徐向前十分沉痛,指示部队向他学习,并亲笔题写了“优秀警卫战士袁满囤烈士”的墓碑。袁满囤烈士的妹妹接过哥哥的枪,到北京参军入伍,徐帅在住所亲切地接见她,并在她的笔记本上题词:“做一个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英勇战士。”冬天,他亲自到警卫班的宿舍,摸摸被子厚不厚,暖气热不热。节假日,他派人把水果、月饼等送到战士们手中,共度佳节。
  徐向前与身边工作人员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家里有个规矩,逢年过节,总是让秘书、炊事员回家去团聚,家人自己做饭,吃剩下的菜。20世纪50年代,有这样一段佳话:有个曾在徐帅身边工作的干部,结了婚,带着新娘来看首长。开门的是个身着蓝布旧衣的老人。新娘点点头,便向里面走。丈夫连忙说:“怎么不给首长问好?”新娘心想,给元帅看大门的人兴许也是不小的首长,就又点头笑笑,还是没认出来。这位干部说:“这就是徐帅啊!”新娘吃了一惊,她竟然把徐帅当成看门人。后来她埋怨丈夫没有说清楚,还感叹道:“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啊。”
  1986年,徐向前85岁寿辰。他向来不主张做寿。当他生日的那天,大家提出的要求是,希望能和老帅合个影。他同意了。他还特别与护士、司机、炊事员、管理员单独合影,这是多么珍贵的纪念啊!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以他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1984年元旦,他给工作人员写了赠言:“人之贵在于行,行之贵在于果,大小事皆然。”而他自己,正是这赠言的实践者。人民说他“是帅又是兵”。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徐向前要求管理人员也给他吃代食品。管理人员不愿意,总想在可能的情况下,为老帅改善伙食。他严肃地说:“全国人民都很困难,毛主席和周总理带头不吃肉,我能吃得下吗?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时刻想着人民,想着部队,不能有丝毫特殊啊!”80年代生活条件好了,他仍习惯于吃粗茶淡饭,还一直保持着吃野菜的习惯。有一种马齿苋,是他最爱吃的东西。他常说,吃一点野菜,一可以壮筋骨,二可以不忘本。
  他穿着朴素。平日在家里穿的衣服袖口、领口,常常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解放战争时,他亲手织的一件粗糙的毛线背心,解放后一直穿了十几年。1983年,他在北戴河视察海军部队时,穿的是一件褪了色的灰涤卡上衣。干部战士看了十分感动地说:“元帅穿的就是这样啊!”出国访问的时候,外事部门的同志提醒说:“参加国事活动,总要做几套像样的衣服,国家规定。”徐帅说:“只要衣着整齐就行啦。我看外国总统穿得都很随便。再说,我是军人嘛,能穿军装的时候就穿军装好了。”
  他住的房子,陈设很简单,修缮房屋,必须经他批准,严禁铺张浪费。墙壁多少年没有刷了,已经变了颜色,房管部门提出贴墙纸、粉刷,他不同意。会客室里的沙发,横木已断了,修了多次,沙发套也补了好几块补丁,他就是不同意更新。直到1985年,实在不能用了,才同意换新的。他家里有个“百宝箱”,里边盛着钉子、锤子、钳子和各式各样的废物。徐帅在开会、工作、读书之余,自己动手修理家具和各种物品。徐向前对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都非常关注。他常常提醒工作人员关灯节电,节约用水。听说家中有的人洗澡时水龙头总是开着,他都提出干涉。他平时很少外出,车子不能随便动用,更不能出私车、办私事。徐向前的夫人黄杰,是1928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文化大革命”前在纺织部工作,一直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他们的风范,堪称世人楷模。
  元帅有着严谨的家风。他常对儿女们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要因为有位当元帅的爸爸、当司长的妈妈,就靠爸爸妈妈去铺路。二女儿40多岁时,是一个单位的工程师,长期住在8平方米的宿舍。后来单位按照知识分子政策给她换了20平方米的房子。徐帅知道了,反复追问是不是打了家里的旗号,受了“特殊照顾”。直到把情况弄清楚,才算过关。
  

徐向前元帅画传/江英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